第 138 章(1 / 1)

老君门徒 聆风九章 2000 汉字|58 英文 字 1个月前

尚之行轨特殊,为区别其馀宗派,故称密宗为宜。

又密教之学问与修行,称为密学。

密教之宗家或修学密教之僧徒,称为密家。

修行密教之徒众,称为密众。

密教修学之道场,称为密场。

印度密宗起源于古吠陀典籍,其後流行于民间各阶层,佛教在长期发展过程,逐渐渗入民间信仰,并受此等咒术密法之影响,加以摄取,作为守护教徒、消除灾障之用,古来通常称为杂密。

密宗并将吠陀以来之诸神,用交换神教方式重新组织佛教,而出现许多明王、菩萨、诸天、真言咒语。

故後期大乘经典中出现以陀罗尼(梵dh?ra?i)为主之经典,巴利律藏及经藏中,有说护身等偈之经典,锡兰等地佛教徒,将其编集,称为明护经(巴paritta),迄今仍传诵不已;又有如大会经(收于长阿含经),为列出听法会众之名的经典;此等被认为是密教陀罗尼及曼荼罗之起源。

其後迄四世纪左右,出现专说咒法之独立经典孔雀明王经,认为口念真言,内心统一,建立方圆之土坛,供养诸尊,严修仪礼,即可产生不可思议之功德。

及至七世纪後半,印度佛教进入全盛期,已有经有教,有轨有仪,真正密教方始开展,以真言、陀罗尼为中心而增益大乘佛教哲学,以奠定其基础。

此为纯正密宗,纯密以大日经、金刚顶经为主。

在七世纪後半时,成立於中印度之大日经,将杂密经典所说诸尊以大日如来为中心,集大成而成胎藏界曼荼罗。

其理论可能承自华严经之说法,主张在现实之事相上,直观宇宙真相。

金刚顶经成立稍晚,流行於南印度,系传自佛教瑜伽派之说,以心识为中心而言五相成身(在心身中具备五相与本尊同一之观法)。

以此二经为代表之纯密,在印度不久即告消灭。

八世纪时,纯密由善无畏传至我国,後再传至日本成为真言宗。

密教兴起於七世纪时,至十一世纪印度佛教衰亡止,在中印度颇为兴盛,融入性力派(梵??kt??)教说之後,成为左道密教,此派尤其强调散见在纯密金刚顶经中之大乐说(梵mah?sukha-v?da)。

八世纪以来,传入西藏,遂成为喇嘛教之骨干。

至十、十一世纪时,其部分经典已在中国流传并翻译,但在思想上则未产生影响。

因此从发达史而言,杂密先兴起,继而纯密集大成,与纯密平行者,为融入印度性力派等教说之左道密教。

据传,谓大日如来越三世之一时,於色究竟天之法界心殿,对金刚萨埵等从心流出自内证之内眷属,为自受法乐而宣说大日经,又於真言宫殿宣说金刚顶经,後由金刚萨埵结集之(日本台密谓阿难亦参加)。

後於佛陀入灭後约八百年顷,龙猛(龙树)菩萨施咒於七粒白芥子,以之打开十六丈(表示金刚界之十六菩萨)南天竺之铁塔,亲从金刚萨埵受两部大经(台密则称大日经系於铁塔外由文殊菩萨所传授)。

後龙猛传予龙智,复经七百年左右(相传龙智岁寿七八百年),再授大经於善无畏。

故密教以龙猛为开山祖师,根本教典为大日经及金刚顶经,信奉之教主系大日如来(大毘卢遮那佛),与释尊之说法不同,故自称为金刚乘。

金刚乘一词,於日本系指纯密,於印度及欧人之间则惯指左道密教,英文为tantricbuddhism。

广义之金刚乘分为二派:(一)右派:以大日经为主,即指纯密。

富於稳健之神秘主义,欲藉咒术实现宇宙与精神之合一,以支配自然与人事,此派又称为真言乘(梵mantray?na),自我国传至日本,成为真言宗,称为唐密或东密。

另在日本天台宗流传之密教称为台密。(二)左派:以金刚顶经为主,即左道密教。

肯定人之本能,欲於此发现真实,称为金刚乘、易行乘(梵sahaji-y?na)或性力派,重视双身法,以原始佛教立场言,此系左道旁门,九世纪以後与印度教结合而日趋兴隆,後传入西藏,成为藏密之骨干。

藏密,乃西藏佛教密宗之简称,系八世纪时由莲华生、寂护等传入。

前弘期佛教中,西藏所行之密法多为行、事二部,史称旧密法;十一世纪初,仁钦桑波等翻译多种瑜伽密教经典,史称新密法;而後瑜伽部及无上瑜伽部密法遂盛行於西藏佛教各派中,传承不绝。

而密宗之东传我国亦有此二阶段。

密宗东传,当以东晋帛尸梨蜜多罗译大灌顶经、孔雀王经为嚆矢。

三国吴之支谦所译八吉祥神咒经、无量门微密持经、华积陀罗尼神咒经、持句神咒经、摩诃般若波罗蜜咒经、七佛神咒经等亦颇著名。

唐以前与密宗关系最深者则推东晋竺昙无兰,译有陀邻咒经、摩尼罗亶神咒经等凡二十五部,皆属密宗经典。

唐时译密经最多者为义净三藏,有观自在菩萨如意心陀罗尼经、曼殊室利菩萨咒藏中一字咒王经、称赞如来功德神咒经等十馀部。

唐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传来纯密之前,中土业已广译密宗经典,此外,显教经典中之咒文陀罗尼尤不胜枚举。

东晋帛尸梨蜜多罗译出大灌顶神咒经,咒术灵验,首都建康盛行咒术,此後杂密更不断传译。

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善无畏、金刚智二纯密大师先後於长安译出根本经典,建立灌顶道场,我国密宗于是真正成熟。

另有不空、一行、惠果、辨弘、慧日、惟上、义圆、义明、空海、义操、慧则等,传持纯密。

其中,日本空海(弘法大师)於贞元二十年(804)来唐,就惠果受法,返国後,持弘不绝,是为日本真言宗之祖。

会昌法难之後,加以唐末五代兵燹不断,战乱频仍,密宗经疏销毁殆尽,尔後所谓瑜伽,但存法事而已。

宋代虽有法贤、施护,法天等,传译密宗经轨,亦未能光大久远。

且此时之密宗已异於唐代,唐代密宗可谓为有体系之综合密宗,宋代则是分化的、通俗的,以崇拜特定之本尊,诵持其真言陀罗尼为主,如宣扬宝箧印陀罗尼、观音六字明咒、准提咒等即是。

又宋代因输入时轮怛特罗之印度密宗,故以威猛之忿怒明王本尊较多。

元代定喇嘛教为国教,喇嘛教实即以密宗为骨干之西藏佛教,其後以元帝室过分优待喇嘛教,导致腐化,乃有宗喀巴之改革,而形成新旧之黄教、红教。

显密二宗最大不同点,在修持上之传承与仪轨。

显宗理论固然有师承传授,而修持法门不一定要严格之师承、仪轨;如瑜伽之五重唯识观,天台之大小止观,即无师承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