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最后的余波(全)(1 / 1)

我意三国 易飘零 1 万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二十九章 最后的余波(全)

作者:易飘零李晟在这营地后山的小丘睡得正熟,却不知他的手下们正因为在宴会散后找不到而将整个营地闹得有些鸡飞狗跳。

“切末不要出什么事情才好啊。”众人的心中都忐忑着,不上不下的感觉,让他们都有一种压抑的心痛。他们当然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这样——筵席上黄靖那个公子哥不经意的说出的那一件事,让他们在一瞬间将李晟的安危看得比什么都重起来。

“孙策死了。”黄靖当时微笑的说道:“所以周瑜解散了对江夏方面的压力。战斗至少在今年是打不起来了。”

“他是怎么死了?”对于这件事情李晟自己是通过罗照知道的,但他还没有向黄忠、魏延、石韬他们宣布,故而参与着筵席的所有人对此都是一脸茫然的震惊:“他还年轻啊,正当少年呵!”他们惊问出了与张武、陈孙那两个知情者相类似的话来,这也许是巧合吧。

“被人暗杀了。”黄靖对于众人脸上的震惊似乎十分满意,他微笑着吐出这个问题的最终答案:“杀他的是被他杀害的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他们在孙策出游会稽的时候,放冷箭射伤孙策,令孙策重伤,回城没多久便死去。”

“原来如此!”当帐内的众人还被这个惊人的消息震得七晕八素的时候,石韬确是迅速的恢复了平静,从容的说出了这么一句话来。他原本也是和大家一起吃惊的,然而在吃惊之余他想起了一件事情,从而让他迅速的平复了自己的心情激动。

对于石韬如此迅速的恢复,黄靖有些难以想象:“怎么?你对孙策被人暗杀并不觉得吃惊吗?”

“是的!”石韬肯定的点了点头。

“为什么?”众人的眼睛齐刷刷的转过来望着石韬,这句“为什么”虽然是黄靖问的,但他的问话无疑是代表了大家的心声。

“我想起了当初与主公和孔明同处时,主公提起了一件事情。”石韬微笑的说道。

“什么事情?”众人又问。

“主公曾说到这孙策,并说这孙策个性过于火爆,恐怕不能长久,其结局恐怕就想当初曹操手下头号谋士郭嘉所说的那样:‘行于千万人中,如一人独坐!如果有人存心,那孙策的敌人也就是一个而已。’——他必然死于小人之手。”石韬神色一正说出了这件事情。

“啊?”听石韬说出这一点,众人不禁佩服起来。这佩服不但是给早已名满天下的郭嘉,也同样是给认可郭嘉这句话的李晟:“能够在事情还未发生之前就猜到孙策的结局,这实在是行啊。”

“主公如此的聪慧实在是我等之福啊!”认李晟为主的几人对视了一下互相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欣喜。

接下来的宴会便在中的杯碗交错中过去了,但人影三三两两的从举行宴会的帐篷中出来,展现在月光之下的是他们脸上那略带红晕的笑意。这一餐,他们吃的很好。

宴会结束已然是接近子时了,作为各人的黄靖自然被好好的引到一边的帐篷里歇下,而作为主人的石韬、黄忠等却打算到李晟的帐中将今夜从黄靖那儿得到的种种情况都和李晟汇报一下。他们并不怕因此而打扰李晟的休息,因为他们都知道李晟的一个习惯——没有到子时,他是不会睡着的。

然而,他们到李晟的帐篷里转了一圈,并没有发现李晟的身影,顿时奇怪起来。

“你们有没有看到主公?”黄忠小声的询问站立在营帐门口的两位士兵。

“主公没有回过营帐。”士兵中的一人回答道。

“知道他去哪里了吗?”黄忠又问,脸上已略略有些焦急了。

“不知道。”士兵肯定的摇了摇头。

“不知道?那就给我发动起所有人去找!”黄忠大声的咆哮起来,出人意料的爆发了。

石韬、罗照、徐定、彭岭几个跟着黄忠一齐过来的人,见黄忠在看到不到李晟之后突然变得如此狂暴不禁有些错愕。他们紧紧的瞪视着黄忠,惊讶的问道:“怎么回事?”

“广元,你难道都没有发现我们一直以来都忽略了一点吗?”对于众人的追问,黄忠显得十分的苦涩。

“忽略了什么?”石韬的心思显然还没有完全转过弯来。

“主公的安全。”黄忠一脸严肃的说道:“我们带领这支军队已经不短了。可是我们始终没有想过帮主公组织一支属于他自己的卫队。如果说以前是被认为没有这个必要的话。那眼下却是绝对有这样的必要了。孙策都死在了暗杀之下,而且还是在他自己的领地力。这对我们是一个警号。如果我们不重视的话,那只怕下次出现不幸的就是……”

黄忠说到这里,并没有继续下去,但他周围的这些人却是都明白了他接下来没有说完的是什么。

那可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啊。他们都担心起来。毕竟,李晟是他们的主公。

那么还等什么呢?满山遍野的给我去找啊!

随着几个军中老大的一声下令,下面的小兵兵们迅速的找开了。虽然采刚刚躺下就被人号令着起身,然后又要做着满世界跑的事情,但小兵就是小兵,在军中无论如何也是不能表达自己内心不满的。尽管无奈,但他们也只能认命。因为那是上头的命令。

满营的寻找,就连一个昏暗的角落也不曾放弃。除了还在营寨木墙上负责营地防守的魏延所部没有加入进来,黄忠可以说动用了全军的力量来寻找李晟。然而,事情的结果却总是这样的令人失望,在近一个时辰的找寻之后,得到的消息依旧是令人沮丧的——他们并没有发现李晟的踪影。

“怎么回事?”黄忠不安的怪异起来:“怎么都没找到主公吗?嗯!有谁知道主公去哪里了?”对于这样的没有任何结果,黄忠是不满,是担心。毕竟,这西阳还不完全是自己的地盘呢。虽说已经和对面的敌人有了议和地协定,但这协定并没有完全实施。无论是自己这边还是对方那边,如果有机会只怕都是想着如何吃掉对方吧——黄忠很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很忧心。因为他知道这地方并不安全。

“营地里都没有看到。”来报的士兵面对将军的怒意,只得小心而委屈的说道。他们已经尽力了。

“营地里没有,就给我出营去找。就算把这周围的山头都给我刨了也务必要找到主公的下落。”黄忠依旧怒意未消的说道,他已是下达了死命令。

“是!”面对黄忠的怒火,来报的士兵冷冷的打了一个激灵迅速的跑开传令去了。

士兵很快就开出了营地,一个个举着火把奔向了营地周围的山坡。他们又是一通满山遍野的好找,在四下里都是一片苍茫的山中仔细的搜寻着什么。正如黄忠所命令的那样,他们真是一个一个山头搜寻过去的。就这样忙活了半宿,他们才在后山的山坡上看将了早已睡在草地里李晟。

看李晟睡得正熟,找来的士兵不由得瞪大满是血丝眼睛。若说他们对此没有一点意见是不可能的事情。毕竟,眼前的事实对他们而言是如此强烈的对比,任你是铁石心肠也会觉得委屈和不公的。

不过,他们终究是一群合格的士兵。面对如此的不公,他们却是强制按奈下心中的不满,一面让人留下来照看着主公,一面则派人将消息迅速的往回报。

很快的山坡上出现了黄忠等人的身影。他们是接到消息之后迅速赶来的。因为走得匆忙,有人在山坡上摔倒的缘故,他们的身上便略略显得有些凌乱、肮脏。然而没有人敢因此去笑话他们,因为他们的能力,他们地位都已经得到了大家的承认。作为从低阶军官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将领,他们在普通士兵中的影响力绝对是无与伦比的。看到他们过来了,先到的士兵都不由自主的给他们让出一条道道来,让他们能够迅速的走到李晟的身边。

然而黄忠几个却是停步不走了,他们在离李晟还有五十步的地方站住了,不再前进,只是怔怔看着李晟那安详的睡颜。

“真像一个童子啊。”黄忠禁绷着的脸一下子放缓了,他轻轻的叹息着,语气中有些许惋惜更有些许慈爱。他看着李晟,就像是一位父亲看着自己儿子一般。他没有吵醒李晟,只是静静地端详了一会,轻轻的点了点头,又轻轻的摇了摇头,没头没脑的对身边随同的徐定、彭岭等人说道:“让主公好好的休息一下吧。他累了,我们还是不要打挠他为妙。”

“嗯。”徐定、彭岭和石韬一齐点头称是。

他们转身就走,临走前却是不曾忘记留下一小队人马来保护李晟的安全。毕竟这是营地之外,毕竟这还是敌人有可能出现的地方。

三个时辰之后东方的天际微微露出些许了明色,隐隐有了反白迹象。天就要开了,太阳就要升起了。在这个时候,于山坡草地之上歇了一宿的李晟,微微的有了些许知觉。

“头好痛!”这是李晟感受到的第一点。虽然昨夜睡得很快,也睡得很沉,但在睡醒之后得这一瞬间,他却不适的忍不住呻吟起来。他难过,想站起身子。但,还不等他发力便觉得一阵山风吹过身子立马变得如水一般冰凉。

“好冷!”李晟不由自主的打起了哆嗦。他想发力,想转一个方向,让自己朝向东边。然而,连手指都动不了一根的感觉,让最终还是放弃了。

他无法,只能静静躺在满是露水的山坡上,任由那已经被冰凉的露珠浸透了的衣衫无力的紧贴在自己的身上,让自己在一阵一阵的寒风中感受到那彻骨的寒意。如此的冷加上如此痛,令他难受几乎要痛哭起来——他以往可没有尝到如此的滋味啊。

“以后决不能再喝酒了。”李晟暗暗的下定决心。他以前不是没喝过酒,也不是没有醉过,然而以往的醉都因为身边有自己的妻子服侍,而没有吃到如此的苦头。若非今日受了如此大的罪过,他还不晓得醉酒竟是如此的难受呢。

无可奈何之下,李晟只能这样躺着慢慢地回复自己的气力。也不知过了多久,也许是一刻,也许是半个时辰,总之,在代表太阳的金色晨曦透过宛如轻纱一般的淡雅云层照射下来的时候,李晟终于从那仿佛有几百年长的恶梦中苏醒过来,用力的撑起了身子。

如此明显得举动无疑是代表了他的清醒,于是被黄忠留下的那些士兵迅速的围靠了上来,将李晟紧紧的圈围起来。

“主公,黄忠将军让我们来保护你。”士兵低垂着头恭谨的说道。

“哦!”李晟了解的应了一声,心中却是暗暗的觉得奇怪:“保护我?这是怎么回事?以前可没见过他们如此地着紧啊。”

他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一个所以然来,只好摇了摇那依旧有些昏沉不已的脑袋,示意那些士兵跟着自己一起下山去。他一边走,一边同身旁的士兵聊着。他试图从他们的口中了解昨夜的事情。这对他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事实上,他也真的从他们那里了解到了一点:“黄忠将军他们似乎是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要找主公。”

“非常重要的事情?那是什么呢?”李晟带着这个疑惑与士兵们一起回到军营,回到了自己的大帐之中。

大帐之内,李晟的手下都在。他们没有呆呆的坐在那里而是围聚在一起商讨着问题,看到李晟进来了,都依着李晟上次定下的军礼不是那么符合礼仪的敬了一个,然后才一脸肃穆的退到大帐两边的团蒲上正坐下去。

“听说你们找有很重要的事情?不知道那是什么事情呢?”李晟对他们回过礼后,大步走到自己的帅位上坐下,开口询问道。

“孙策死了。他是在自己的都城郊外被人暗杀的。这件事情无论是对我们还是对江东而言影响都非常的大。所以,我们想同主公一齐商讨一下今后的步骤。”黄忠沉沉的开了口。

“哦?孙策死了?”李晟故作惊讶的站了起来。

虽然他脸上的表情十分精彩,但是帐中的人都从他那并不激动的话语中明白——“对于今天的这个事情,主公是早已知晓的。”

他们没有追问李晟是从哪里得到这个消息的。在他们看来主公比自己找知道这一点是正常的,至于他为什么知道了却不告诉自己,那一定是有他不告诉自己的理由。而这个理由是什么,他们并不想知道。

“那么你们对这个有什么想法吗?”见众人只是平静的看着自己,李晟还未酒醒依然有些蒙蒙的。他还需要一些清醒的时间,便开口再将问题推给了黄忠他们。

“我认为他们这一两年里并不会对江夏、对荆州再次发动大规模的攻击。孙策新死,孙权新继,就一般而言,江东的政权眼下正属于一个新老交替的阶段。这阶段可能会有几年之久,而在这期间江东是不可能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的。”石韬想了想首先说出了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我想这事情对我们来说是很有用的。毕竟现在西阳的战斗结束了,接下来的事情大体上就是如何重新发展西阳。我们并不愁西阳发展不起来,所需要的仅仅是时间而已。只要江夏能稳定下来,那我们西阳的发展也就有了保证。”

“那你以为孙策之死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好事了?”李晟微笑的看着石韬。

“是的!”石韬用力的点了点头:“我想在今后的一两年里我们应该在维持现有军队的规模上,全力把西阳本身给发展上去。”

“那不行。”石韬的话音刚落,李晟便开口否定了:“不能只发展内政。必须在内政发展的同时,发展我们的军事力量。眼下是乱世,军备是自己保命和发展的第一要素,是绝对不能缺少的。拿下西阳之后,我们必须把军队规模扩大到现在的一倍以上。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以后的发展。我现在成为县令,因为西阳混乱的缘故才得以拥有军队,而以后如果升迁成了太守,那就未必有现在这样的条件了。所以,我们必须有我们的‘隐’势力——这是其一。”

李晟说到这里一时兴起忍不住伸出一个手指比划了一下,见众人听得认真,他稍稍的顿了顿,便继续往下说:“其二,我并不认为江东方面完成新旧交替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孙策不是傻子,孙权也不是,江东的那些人那一个不是响当当地可以算是人杰。以我对孙权这个人的了解,他一定会在自己刚一即位不久就迅速的对江夏进行部署。今年的时间已经不够了,那么在明年他是一定会这么做的。也许他也知道明年就对江夏进行攻略是不可能有结果的,但他依旧会摆出这么一个样子来,让人们都知道他江东是不好欺负。对于这样的虚张声势,也许我们能清楚地看出其中的不妥,但如江夏的黄祖那些人却是看不明白这一点。因此我们必须防止他们将我们现在所有的力量调往江夏的方向后,我们西阳这边所形成的空缺。毕竟,即使我们现在解决西阳的匪患问题,但对于西阳北面那些属于汝南地黄巾残党却暂时没有任何的办法。”

“原来如此。”众人皆明了的点了点头。他们现在算是了解了李晟对今后一段时期内西阳发展的大体设想。

“其实这些都还不是最重要的。”突然,黄忠开了口,一下子就引起了众人的注意。

“那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李晟错愕了:“难道我还有什么事情没有想到?”

“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必须从孙策被人刺杀的事情中吸收一点教训。”说着黄忠以他那炯炯有神的目光注视着李晟:“主公,我认为您应该配备一支直属于您的部队了。毕竟,您的安危也关系到我们事业的成败啊。”

“这……”李晟突然听说这一点略略的沉吟了一下也迅速的答应下来——他想用这个机会为自己训练一支特别的军队。

接下来的事情对李晟而言挺无聊的。将黄靖送入西阳城后,一切的一切都在虚伪的客套中进行着。当然这样的虚伪客套也必须在相应的实力作为后盾之下才能进行。为了防止西阳方面有可能的不利,李晟直接下令将自己的军队带到西阳城下,摆出了一副随时准备攻城的模样。

在如此若有若无地威胁之下,黄靖与张武、陈孙的他们的会谈倒是进行的十分快捷顺利。才三天的时间,便得出了一个议和地基本方案。

建安五年十月二十日,黄靖将基本议和方案送交江夏太守处审核。五天之后,方案由江夏太守黄祖亲自差人送往襄阳,交由荆州牧刘表那儿进行最后的确认。十五天后,刘表大人的派来的使者抵达了西阳,正式向李晟、张武、陈孙等人宣布了对这件事情的最终决定:“……兹令张武为江夏都骑尉、鄂县令,陈孙为鄂县县尉,以本部兵马守鄂县;升李晟为别部司马,都西阳、轪国、平春、鄞县军政之事。……”

一切,皆大欢喜!

序章 战后(全)

作者:易飘零冬雪悄然融化,春风暗暗的扬起。在冬与春交替的时候,天下已然迈入建安六年。此刻天下的几大势力依旧继续着他们上一年的事情:曹操和袁绍这两位天下的最强者,依旧在黄河边上对望着,尽二十万大军都是在紧张的对峙中度过这年的元旦;南方稍有些平静,刘璋、刘表、孙权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动静。只是孙权帐下的周瑜在参加了江东上一任主公孙策的葬礼之后便迅速的返回了自己的驻地鄱阳,再次操练起兵马来。显然他念念不忘的,依旧是刘表手中江夏。

“夺取江夏,为父报仇,竞乃兄未曾之愿,进而拥有制霸天下之基。”这是从孙权到周瑜,在到江东各个将领心中的愿望。对于江东来说,想要发展就必须夺取荆州之地,获取荆州的人民和财富。江东的土地虽然肥沃,但人口太少,着实限制了他们的发展。而身边的荆州无疑是他们最好的目标。他们就像是一群饥饿得狼一般咬牙咧齿的瞪红了眼,随时准备对防御荆州的第一个点——江夏露出他们那锋利的獠牙。

于是,江夏的气氛又紧张起来。对于东面的那个敌人,那个被称为美周郎的家伙没有人敢小看。江夏的人大都在整军备战之中,在人心惶惶之下,迎来建安六年的春天。虽然因为备战,江夏人的元旦过得不是那么美好,但他们多少已经有些习惯了,作为襄阳的门户之一,江夏几乎都成了一座兵营城市。

不过,江夏也有不紧张的地方。比如这刚刚经历过战火的北部四县,在他们的总领李晟的带领下像啥事都没有一般,自顾自的做着战后的恢复工作。即使手下建议他说,江夏的情况已经十分危险,让他小心的准备与江东军作,他却依旧是听而不闻,让那些紧张兮兮的将军去进行一般时候正常的训练。

“放心,敌人不会打过来的。现在地一切都以战后建设为中心。我们必须重新把西阳恢复起来才行。”李晟微笑着对他们说道:“你们手中的士兵除了正常的训练之外,必须随时听候调用,我有一些事情要让你们去完成。”

“什么事情?”他也这样追问了。

只是李晟笑笑:“现在不说,到时候你们就明白了。总之你们是军人,一切都必须听从命令的安排。”

话说到这个地步,众人虽然不满,却也只能安心的进行下去。

其实他们之所以有参战的念头,不是他们好战,不习惯和平的生活。而是他们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特殊”训练之后,自觉得自己的水平有的极大提高,似乎有原来数倍那么强。但,具体强到什么地步却是不知道的,他们迫切的想用一场战斗来检验一下自己的水平。

“特殊”的训练,是李晟制定的。从一开始的齐排站列到后来的负重长跑、突袭演练,李晟手下的三千人马,在战斗结束之后的三个月里,非但没能轻松一下,反而因为这前所未闻的高强度训练,陷入了痛苦的深渊之中。所有参加训练的士兵,每天累得都跟狗一般。在一日的训练结束之后,他们做的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赶紧回到自己的帐篷里倒在自己床铺上呼呼大睡。

一开始,众人并不理解这训练的用意所在,对如此累人的训练方法实在是反感得很。

他们将李晟制定的方案直斥为:“累死人的训练计划!”

他们不断的向李晟进言,意图取消这个计划的实施,然而他们的进言却在李晟冷冽而坚定的话语中被压下了:“你们都是我的部下,就必须听我的命令。给我一个月的时间,若是一个月后你们还抱有这样的想法我也没话说了!”

在这样的威压之下,他们尽管不愿意,但却没有任何办法的照做了。因为他们都是军人,都是在命令之下不能有任何讨价还价行为的军人。

一个月后,最基本的训练结束了。虽然只完成了李晟训练计划中的列队部分和一些“轻微”的负重训练,但参加训练的士兵和看着他们训练的将军都感受到了他们中每个人的不同。

“他们已经焕然一新了!”在这一个月结束之后的操场上,望着这一张张没有越发显得坚定的面容,众人的心中都有着如此的想法。他们对发明这一整套匪夷所思之训练方法的李晟感到佩服起来。在卓有成效的结果面前,他们都十分期待着接下去的训练。

三个月后,西阳之兵乃成。众人再次与操练场上看时,总觉得眼下这三千堂堂正正之师有了一种令人惊惧的肃杀之气。虽然那是隐含不露的,但其间所蕴含的种种气势,却让黄忠、魏延这样面对十万铁骑也毫不变色的高手感到惊惧。

“好强军队。”当时高傲的魏延便满是欣喜的发话了:“如果给我十万这样的军队,我就能为子旭扫平天下!”这话自然是有些夸张了,但从另外一个方面也说明了魏延对这支特训出来的军队的信心。

不过军队的强弱终究必须经过战争的检验才能得出,当江东有可能再次进攻江夏的消息传来,黄忠和魏延便很有些跃跃欲试了。他们想让这支队伍到江夏的战场上去试一试,以便得出那有可能最令他们满意的答案。

对于这些,李晟自然是明白的很。但清楚地知道这一时间历史大事的他,清楚的明白江东那边虽然摆出了一副要打得模样,但在这一两年之内,却觉没有再度攻击江夏的可能。

而且根据泗水居那边传来的并经过罗照整理出来的情报而言:去年的那场战斗已经让江东的兵力遭到了很大的损失。江东人少,补充兵力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再加上旧君以去,新君继位,各项工作都必须让新君主重新熟练上手起来。若冒冒然然的对江夏发动攻击,所能得到的只是比去年更大的一场败仗罢了。这对江东来说是得不偿失的事情,也是江东的诸位豪杰绝对不容许发生的事。单就文武官员的平均素质而言,江东的那一群人绝对比荆州的这一群要优秀许多,他们不可能看不清这些。

既然东面不可能打起来,那自己就没有必要傻傻的将这一群虎狼之师派出去。毕竟,自己现在势力还小,若是白白的露了这么一支力量,只怕会被人强取豪夺而去。这可是自己所不愿意见到的事情。而且,自己下辖四县的盗贼势力虽然基本肃清,但四县北部靠近大别山那一段却依旧不怎么宁静。大别山里的黄巾势力还会时不时的南下侵掠一番,屡屡阻止自己势力的发展。对于这样骚扰自己的“苍蝇”李晟是非常讨厌的。前一阵子是因为部队的训练还在进行中,他不得不暂时忍耐这么一下。可现在部队既然已经训练好了,他便有心北进汝南,将这些该死的盘踞在山中的家伙全数消灭掉。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李晟想要把以西阳为中心的北部四县发展起来,就必须解决掉来自汝南方向的骚扰。

不过,李晟的目光并没有单单放在解决北部威胁之上。对他来说,来自汝南的威胁是外患,而处理北部四县百姓的生活则是内忧。所谓“攮外必先安内”,李晟想对汝南地黄巾军进行清扫,那就必须先安顿好自己掌握的北部四县的种种才行。

毕竟进兵汝南是李晟自己安排的作战计划,其本身是不能得到荆州襄阳方面的支持,因此李晟出兵之后所耗费的种种都必须由北部四县来承担。如果不先处理好北部四县的问题,那么在李晟出兵之后,就很有可能出现后方不宁的情况。这是会威胁到李晟出兵安全的问题,他断然不会忽视这一点的。

在对军队实施特训的同时,对西阳的改革也迅速的展开。

去年结束战争之时已是晚秋,接连近两个月的动乱,使原本就长得不怎么好的庄稼无可奈何地烂在了地里。百姓当初都为了逃避战火而四散离去,自然没有功夫对自己的成果进行收割。而当一切都安稳下来之后,却早已错过了收获的最佳季节。

当秋日过后的冬天来临之时,还留在北部四县的这近三万人口已然面临着无衣、无食、无居所的窘境之中。在日益变冷的气温之下,很多人都是缩在各个县城的民屋角落之下瑟瑟发抖着。对于冬天的到来,他们并没有任何地想法,心中只是一个劲的充满了绝望。

但就在这个时候,李晟的出现以及他所采取的种种手段,将这些饥饿之人从绝望中拉回来。为了让这四县的百姓不至于饿死,李晟运用他手中的权利对这北部四县施与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他将四县还剩下来的百姓集中在西阳和鄞县两城,登记造户统计四县剩余人口数量,同时利用泗水居的商业关系和自己同襄阳上层的联系,多方筹措了大量粮食,棉絮等物资于两城。不但每日按人口发放足以让这些人吃个半饱的食物,同时还人口发放足够他们制成单衣的棉絮,以供他们未来过冬之急用,初步稳定下这些人那慌乱而绝望的心。

在免费赈食了一个月之后,百姓的身体稍稍有些回复,不再呈现那种被风一吹就倒地模样。于是,李晟改免费赈食为以工代赈:先是向百姓说明了自己眼下难处,博取他们对自己的同情心,然后又推出了自己所制定的一整套计划,说明这不但是为了缓解自己经济上的困难,同样也是为解决他们眼下所生存的这个家乡的问题。

以工代赈的计划是十分庞大的。即使当初制定的时候,与李晟一同商讨这个问题的石韬也被如此庞大的计划给吓了个不清。

“能做的完吗?”石韬指着李晟列出来的那些无法置信的说道。

“除了几个必要的项之外。其他的我们只要做一个大概就好了。”李晟微笑的说道:“这个计划是我们今后几年必须要完成的。一旦完成,我们在江夏的根基就扎下了,无论今后江夏出现怎样的变化,我们都能稳稳的守住这里。”

“不过要完成这个对我们来说似乎有很大困难啊。一是人手不足的问题,二是钱财粮草的问题。”石韬紧紧的皱着眉头。

“人手其实不是问题。据我所知每年年关附近都有大量的北方流民越过大别山而来。以前因为这北四县混乱不堪的缘故,这些人都是离开江夏直接去襄阳江陵一带的,而现在则因为我们稳定这里,使得我们也有了把他们留下的可能。如果这一切都作好的话,只怕到明年,我们这边的人口足足会比现在多一倍呢。”李晟微笑而从容的解释道。

“可这钱财?”石韬的脸色并没有因为李晟的解释而有所好转:“多招人固然可以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但多招人同样也会进一步加深我们财政上的问题。虽然我们通过泗水居和襄阳那边的关系弄到不少粮草物资,但也仅仅够我们这三万多人过一个冬天而已。想再招人,那可就是一句话——没钱。”

“这也不是问题。”李晟脸上的依旧笑着:“你似乎忘了,我们还有一大笔钱财没有动用。”

“啊?”石韬吃了一惊,随即迅速的反应过来:“你是说从那些人那边缴获的东西?”

“是的。”李晟点点头:“这都是那些盗贼这些年从四县抢夺过来的东西,有钱财,更有珍宝。前些日子我让泗水居的人把这些东西清点一下,把该变卖的东西全变卖了,所得之钱,大约是五千万金,足够我们用一阵子了。毕竟我们做的这些也不是完全有进无出啊。见屋子可卖可租,开作坊可以制作我们所需要的东西,修建道路可以让我们同外界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让我们招揽商人变得更容易许多。”

“那说得也是。”石韬脸上的阴翳终于消散了,他的眉头舒展开来,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子旭真是厉害啊。”他与李晟很熟了,很明白李晟是一个怎样的人。当李晟说出让大家相处不必那么拘谨的话之后,做得最彻底的也就是他了。在没有外人的时候,他依旧像以前那般,以朋友的身份来对待李晟,让李晟一点也不觉得自己已经成了孤家寡人。

李晟手下的人不多,因此每个人身上都背了很重的职责:他把军队完全托付给了他的四位师父,让他们负责训练;他将政事完全交给了石韬,让他组织相应的人手完成;他将领地内的治安交给了他的三位兄弟,宋德负责西阳和鄞县之间的乡间治安,周力负责西阳的治安,周睿负责鄞县的治安;而最最重要的监察情报工作则依旧是交给罗照负责;至于李晟自己则负责全局的统筹,在他的身边还有另一位没有拜师的师父张机帮他参谋策划一番。张机是一个对杂学都有涉及的人。虽然年纪有些大了,但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依旧很前,他很容易理解李晟的所思所想,自然也容易与李晟谈得开。

李晟现在控制着江夏郡四个县的地盘。虽说他的官职还是小小的西阳县令,但在刘表的密令下,他却获得了掌管四县的权利。江夏北部的四个县早已被多年的匪患闹得不成样子,攻下它们对于荆州来说反而是一个负担。刘表显然不想承担这样的包袱,便把这担子直接交给了李晟,他想让李晟来处理这麻乱做一团的局面。

李晟现在的摊子并不是很大,也不需要太多的人手。他的部将眼下虽然忙碌一些,但大体都还能适应的下来。但李晟却是不满足的,在分派完各人的任务,从新静下来思考之后,他便惊讶的发现自己还缺少一个人才,一个可以在军事上与自己进行讨论的人才。

“好像还缺少一位军师呢!”李晟托着自己的下巴想道。他觉得自己似乎要把徐庶给请来了。

在西阳遭遇到的情况已经和自己当初出发前所预想的情况有了很大的不同。在出发前李晟绝没有想到自己在西阳竟然会遇上这样的对手。虽说刘吉、周延、张武、陈孙几个在历史上都只能说是无名小卒,但亲自于他们交手,并了解他们幕前幕后动作的李晟却明白这几个人的水平终究是如何。

李晟并不认为自己眼下赢了就完全是依靠自己本身能力的缘故,因为他明白在我强敌弱这一个基本关系中,“敌弱”在这里也占了很大的一部分比重。无论是黄巾军还是刘周两人的私兵,其在装备、训练上都不能和自己手中的荆州相比。荆州的几位将军如蔡瑁、张允、黄祖等虽然打仗的水平不怎么样,但他们练兵的水平却无疑称得上是一流的。他们交给李晟的两千五百士兵本身就已经有了足够被称为一流士兵的水平。

如果说西阳那边的势力是一头狮子带着的一群山羊的话,那么李晟这边的部队就称得上是一头狮子带着得一群狼了。姑且不论双方的统率能力有怎样的区别,但就双方的士兵水平而言,李晟这边的士兵就远远强于西阳贼军一边。在有这样大的差距之下,西阳那边能在最后以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结局收场,这就足以证明张武、陈孙几个的能力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差劲了。

李晟自认自己赢过他们是一件比较勉强的事情,他看到了自己不足便想找一个高手来帮自己一番。当初离开襄阳的时候自己的几位同门如崔浩、石韬、徐庶等都有心跟随自己,然而李晟因为当时的情况和对于接下来困难的估计等原因,却是在三人之中选了擅长政务的石韬。

毕竟就当时的情况而言,李晟认为以自己弱小势力并不需要与其他地方的势力交流,自然是不需要善于交际的崔浩帮忙,而徐庶因为他负责的大体学得是兵书战策之类的,也不是迫切的需要。李晟认为在军事上的事情,那些计谋之类的,自己也是可以应付一部分。

然而当得到的地盘大大出乎自己的预料之外——原来以为只有一个县,却不想现在却得了四个县,且各种势力的交错又是十分的复杂,再加上北方黄巾军势力的加入,使得自己必须去应付兵力远在自己之上的敌人。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李晟觉得自己眼下人手的缺少,他回想了一下自己目前的境况,终于决定要把自己的那几位同窗给拉过来了:

崔浩嘛,就让他当一个“政委”,让他负责领地民心的安抚,各个势力的协调;徐庶嘛,就让他当一个参军,为我多想一些计谋吧。至于孔明和士元暂时都不在考虑之中。李晟清楚地明白他这两位年纪与自己差不多的亲戚,眼下都在求学的要紧当口。李晟并不想因为自己的事情,而让他们中断学业来帮助自己。他不想“杀鸡取卵”。

李晟做着美梦。只是这样的美梦他并不是就想想而已,而是直接付出行动去做了。在年近元旦的时候,李晟利用写信回家的机会,拜托诸葛亮务必要把崔浩和徐庶请来——这两人都比孔明稍长几岁,其学业在两年前就已经完成的差不多了。李晟认为请他们过来应该不会对他们有什么影响的,更何况李晟同他们之间早已有了相关的约定。

将近元旦的时候,诸葛亮、黄绶、李铛等人自襄阳而来。他们给李晟带来了团圆的同时,也给李晟带来他所想知道的消息:徐庶和崔浩都同意出仕,准备在元宵过后就前来西阳。

“这真是好消息啊。”看见久不相见的妻子,听见自己最企盼的事情有了结果,在节日的欢庆之下,李晟也略略有些晕乎乎的了。

因为过节,石韬回南阳老家去了,政务一拉子交给了李晟。原本李晟是很头痛这档子的,但看到孔明的到来,他的脸上便有了欢喜的笑容。他将这些东西,全都甩给了孔明,还美其名曰:“让你锻炼锻炼!”其实是他想偷懒。

大过年的还被认逼着做这样的事情,诸葛亮心中还是有所不满的。可是在看了李晟所制定的“四县发展计划”和石韬先前所做的那些实事之后,他这微微的些许不满便烟消云散了。李晟所制定的计划是一个很庞大的计划,其所顾及的方方面面很多。虽说只是临时接替石韬所负责的任务,但他依旧不想让这个计划出现任何问题。这无疑对他是一个挑战,而且是一个颇有些难度的挑战。面对这样的挑战,他心动了。他觉得一切就像李晟所说的那般——确实是一个让自己得到锻炼的机会。

诸葛亮在政治上确实有很强的能力。在接受了李晟转交过来的任务之后,他并没有立刻就走马上任,像自己的手下下达命令,而是再次将自己手中的东西拜托给满脸苦涩的李晟,提出到外面去调查情况的要求。他认为自己必须先要熟悉一下西阳和鄞县的情况,然后才有资格对整个计划进行管理。

“三天,给我三天的时间,让我了解一下这计划的各种情况如何。”孔明这样对李晟说道。

“三天吗?”李晟扁着嘴,满是无奈和不舍的说道:“那就三天吧。我可一直等着你回来哦。”他的话语充满了哀怨,仿佛就像是一个欲求不满的怨妇一般,让诸葛亮看得不禁有些发毛。

三天之后,孔明回来了,带来了一卷十斤重的竹简。

“那是什么?”李晟问他。

“这几天在西阳调查之后的感受和建议,不过都是不好的。”孔明说着就要将竹简大开,把里头的东西指给李晟看。

“不必了。你都说是不好的东西了,我再看不是心情更糟吗?”李晟听了孔明的话眼神不由得一黯,沮丧的低下头去:“居然还有这么多不足的地方哪?广元都不和我说。我还以为我的计划很好呢。却不想……唉,看来我还真是什么都不会呢!”他略略有些泻气了。和这些三国的名人相处的越久,李晟就越感到自己的不足。虽然这样不足带来的打击还不足以,让他放弃争霸天下的雄心壮志,但在一定程度上却使他有意思的放弃掉一些自己不擅长的方面,比如具体的练兵,比如这行政的统筹,比如与别人的交往,等等……

放弃了这么许多之后,李晟再次对自己的地位和能力有了新的认知。他不认为自己能在具体事务上与同时代的优秀者相提并论。他觉得自己只适合做一个从大局上把握一切的人,只适合用自己那多出来的一千八百多年的眼光和见识以及自己以人为本的思想、不拘泥于常理的头脑,在这些优秀人才的基础上将事情往更进一步的发展,也就是替众人做一个操舵者和推动者的作用。

“呵呵,看来我是天生做领导者的料啊。”重新定义了自己的地位之后,发现自己尽还能掌握全局,李晟的脸上露出了自嘲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