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40 章(1 / 1)

盛世中华 汉风雄烈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在清肃清军溃兵完毕之后,北上的两部也都纷纷传来了捷报。王权的第八团毫无一丝抵抗的就开到了海州城下,海州知府逃亡,同知在红巾军的兵锋之下没有片刻犹豫就献城投降。

而陈虎那一部,主力一团会同李成光【李九】的第九团,万余大军一路上劈荆斩棘、势如破竹,直杀到了徐州城下。

清军河北大名、通永两镇总兵率淮安残存兵力汇集了不足一千人的徐州城守营,步骑四千人都不到,只是抵抗了陈虎一天时间,徐州城就宣告易手。

两总兵以及一应副将、参将等高层武官出了倒霉的被杀被擒外,余下的再次弃城逃往。

江北之战,红巾军如此战果,始算是正式完成了预期目标!

“大帅。”王邵谊递上了一个折子。梁纲打开一看,上面写的全是密密麻麻的小字,却是几个人的籍贯、简历和家庭基本情况。“此为淮安籍在乡有为之人。属下已全部在录。”

占领一地,那就要收一地英才。红巾军『政府』草创促建,现在是继续有才之人供职。

“汪廷珍……榜眼?”惊讶声从梁纲的口中叫出。竟然是一位榜眼,真是……意想不到。

王邵谊嘴角『露』出了一丝笑,他折子上所录人等,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这个汪廷珍,乾隆五十四年己酉科一甲第二名进士,也就是俗称中的‘榜眼’!

淮安是个人文荟萃的城市。明永乐年间,淮安漕运再兴,到明中期淮安扼漕运、盐运、河工、榷关、邮驿之五大机杼,进入鼎盛时期,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线上的“四大都市”。时来运转,似乎文气也跟着溢盛了起来。明清两朝,到现在为止仅山阳一县中进士者就有进士二百人之多,甚至河下镇还出了状元、榜眼、探花,留下“河下三鼎甲”的佳话。

而这近期内科场最佳者就是汪廷珍。生于乾隆二十二年,十二岁丧父,由母亲程氏扶养成人。早年科考不顺,困诸生十年,始举於乡,乾隆五十一年中举人。

五十四年中一甲二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大考,擢侍读。未几,再迁祭酒。六十年,以事忤旨,被降侍讲。

汪廷珍志趣高简,不事声气结纳,与世风相异,旁人多以他迂腐视之。和珅恶其不附自己,多方阻抑,打压也自也随之而来。六十年,以事忤旨被降职后,其母病亡,汪廷珍回乡丁忧。所以现在还在山阳,自是被王邵谊列在了首位。

只是欣喜过后,梁纲想着丁忧面上又现出了苦笑,不说汪廷珍心中有没有满清,单是这个时候就不可能将他收入帐下的。

父母死后,子女按礼要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民间称守孝三年、任官者则必须离职,称“丁忧”。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个月。

对于自己的招揽,汪廷珍完全可以推说‘守孝未完,尚未除服’,予以推脱。自己难道还真能把刀架到他脖子上『逼』他来?

不过先解下一个善缘也好,送上一封书信,留下一条线。等到汪廷珍守孝期满后,那个时候怕是清廷招他去,他都不会去了。不说定,那时候自己都已经坐到北京城了!

汪廷珍以下的人,有几个跟他一样,都是进士出身,而因为各种原因辞官返乡的。品行都还差不多,可以收录为官。而这些人外,就有两人身份特殊的了。

其一吴瑭,淮安人,医学名家,乾隆二十三年人。十九岁其父亲患病,吴瑭四处求医,医治无效,终于卧病不起而死去。这深深触动了吴瑭,始而学医。后四年,侄子因患喉炎发烧严重,请来大夫因医治不当反而病情加重,连话都说不了。后来又请来几位大夫来医,都因方法不对,最后其侄病情恶化而死去。此后吴瑭更加发奋学医。

至今十余年已经是天下有名的神医。他曾在北京检核《四库全书》医学部分,由此可见一斑。

从京返家后,吴瑭一直在闭门著书,直到现在也是如此。事实上梁纲并不知道,吴瑭现在所著的这本《温病条辨》是中医学上极重要的一本著作。是对中医立法上的革新和理论上的完善,尤其是对于温【瘟】热『性』疾病的治疗,对于理论的发挥和留下的诸多方剂,可以说使得中医的基本治法在外感病和热『性』病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后世,在划分中医“四大经典”的时候,有一种划法,就是将吴氏的《温病条辨》与汉代的《黄帝内经》、《伤寒论》和《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中医必读的“四大经典”。可见其书在中医理论发挥上的重大作用和意义。

王邵谊知道梁纲对医学极其重视,其设立的医疗部和军医制度,以及引进的西方外科医学,给红巾军带来了极大的好处。所以对于吴瑭这样的天下名医,梁纲是绝对喜欢的。

果然在看完了吴瑭的建立之后,梁纲就下令王邵谊着手聘请吴瑭入医疗部供职,而且给出的职位很高,在医疗部内新设一个温病预防司,就由其担任司长。

吴瑭以外的另一个人就是骆腾凤,这位是一个数学家。精通算法,以开方最有心得。功名上却还只是一个小小秀才。王邵谊认为此人可以充到王贞仪处,也是一人才。

“聘入南京。”梁纲点头,这样的人看起来对政权起不了什么作用,可是在科技科学方面还是极有作用的。等日后王贞仪等人一起搬回南京后,就可以正式组建科学院了。

而至于中国传统官制体系中的国子监和翰林院,也要跟着改一改。国子监就改做大学,可以做全国第一学府;而翰林院名字就不用改了,而是转做专门对于国学的研究整理所在。一些大儒什么的,都放进去,也好让他们根据世界形势变化和思想『潮』流转变,补充一下国学这方面的理论根底。

明末黄宗羲、王夫之等人的理论都可以引申发展一下嘛!

四月中旬。

完成了计定战略目标的红巾军大队人马南撤,只留下韩进韬部【独立营】守海州,李成光部【第九团】守徐州,第一团回退淮安,防备盱眙的火器营,而冯景山部退回扬州,与江南的俘虏营交接俘虏。之后一样驻守在扬州。虽然苏北被打下了,南通、海门等地都成了内部,可是扬州西侧还有安徽呢,所以在江都必须留守一部予以防备。

苏北战场上缴获的俄式枪炮,梁纲近卫团一门一支未收,全部分散给了六团一旅一营。尤其是火枪,集中配给了陈虎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