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来,其内还挖有凹槽,可以防备炮击。加上坐落各道堑壕间的碉堡,非是这次清军实力实在太盛,红巾军不得已退守城墙,清军非在阵前流尽血不可!
“瓦窑镇贼首冯景山昔日亦为绿营将士,几年前与贼匪西路军大将南向阳一起投效梁逆,如今做到了一营之主。此背主贪生之贼,更为可恨。那位将军与我取此贼子首级。”
堑壕区被填平了,那攻城战也就该开始了。富纲高坐清军帅帐内,看着帐下诸多总兵、副将一级的武官,自信满怀的问道。
自己有三万大军,岂会荡不平区区一个瓦窑镇?
“大帅,卑下愿往。”临清副将李绍祖第一个站了出来。他是顺天府大兴县人,乾隆五十四年己酉科武进士出身,以武进士授三等侍卫,出为山东武定营游击,现在累迁到临清协任副将之职。
山东清军南下,他是第一个集兵赶入苏北的。对于李绍祖,富纲很有印象,甚至比对李绍祖的上司——曹州镇总兵,都要有印象。
当即应允了李绍祖的请求。
接了军令,李绍祖迅速赶回自己的部队,全军三千多人两刻钟不到就已经全部集结完毕。召集来手下的都司、守备,李绍祖吩咐将部队里所有的带甲精锐集都结起来,组成了一支二百人左右的最有力量的先登精兵。
嘉庆元年起,绿营兵大规模的装备铁甲,这在大清朝一百多年的历史中,还是破天荒的头一遭。却也是被红巾军的火枪给逼的没办法了,要不然那真是不可能的事情。
满清兴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在没有入主中原之前,最多也就十几二十万部队。其中最重要的当然就是他们的看家精锐——八旗铁骑。
作为手里面的拳头部队,满清八旗自然是清军最主要战力,清军的一切军事部做都要符合八旗铁骑的需要,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用精锐骑兵冲垮敌阵,然后才有了步兵的冲锋陷阵。作为八旗精锐的附庸兵,无论是入关前的汉八旗还是入关后的绿营兵,他们似乎都没有太多的机会直面最危险的战事,更多时间只是做一个摇旗呐喊的帮手,一个收拾战场的清理工,最早的满清步兵干的也就是这个。就像梁纲前世看的无数电视电影一样,绿营兵仅仅是穿着一件普普通通的印有“兵”字的军衣而已。
从入关到坐稳江山,满清一支都没有给绿营兵大规模的装备铁甲,虽说一则是满清自己也没有太多的铁甲去给他们,二也是怕控制不住,受到汉人的反噬。所以在满清的历史中,“披甲人”一直是处于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于披甲人为奴)
所以,若铁甲遍布于军中,那么这个词也就不会拥有现今这般高的地位了。
在清廷里,自始至终全部都拥有战甲的队伍只有一支——八旗兵。
ps:八个旗,各有特色,各不相同。大色四种,白、红、蓝、黄,但是镶边不同,这个大家都知道。满清一般战甲中的盔帽,无论是用铁或用皮革制品,都在表面上漆。盔帽前后左右各有一梁,额前正中突出一块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盘,盔盘中间竖有一根插缨枪或是雕翎。
因为出身地的原因,八旗兵大量使用的铠甲是绵甲,就是在坚厚的绵或绢的布料上镶嵌有铁片,并用铜钉固定的一钟铠甲。看上去,就像一件绵大衣一样。绵甲具有一定的防寒性,适合中国北方步骑兵使用,厚实的布料中密嵌着铁甲叶,对冷兵器和火器都有一定的防护能力。
三百章 被炮弹捶打的城门楼
三百章被炮弹捶打的城门楼
江北绿营兵虽然开始配置战甲,可这战甲质量也决不可能同八旗兵相提并论的,不过是在硝磨过的皮子上缀上一层一寸方圆大小的铁片罢了,且还仅仅是在正面。
如此战甲防范的仅仅是远远『射』来的子弹,而不是近战时的刀枪,所以铁片之间的针脚也不是太过紧密。但即便是如此简单的铁甲江北清兵也没有做到人手一件,毕竟这时间太短了。
而且这战事从湘黔起义开始已经打了小两年了,原本只是湖南、贵州两省,牵扯到了湖北、四川、云南、广西四省,可现在白莲大起义爆发,却又牵扯到了陕西、河南、江西、安徽、江苏诸省,更被梁纲截断了漕运水路,如此影响下已经让原本就不宽松的清廷财政几乎到了马上崩溃的边缘。
要知道至康熙朝以来,满清的财政赋税七成都来自南方诸省。今年清廷还算轻松地,上半年的银钱都已经解到了京中,可要是明年红巾军依旧屹立苏南,整个江南都要为之牵动,还如何解银子给北京?那时候才是满清的苦日子呢!
而且乾隆调兵遣将平『乱』湘黔,十几万大军的军需粮秣都是由南方诸省负责的,一年的战事是掏干了湖北、湖南、贵州以及云南,现在四川的义军也气候已成,华中南以及西南诸省就是有心向北京解银子,怕也无力送出,极可能他们几省还要伸手向清廷要银子呢!
这般情况下,要乾隆下死力气短时间内就打造出几万副铁甲来,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赶制出来的这四千副铁甲多是被富纲配置给了军中中层以上军官的亲兵。就好比李绍祖的临清协,他自己手下就有一百副带甲精兵,剩下的各都司、守备身边也有却是一些,凑合起来总人数就打到了二百多,聚集一处绝对算是一股拳头力量。
身着铁甲就无需再拿重盾了,只需要手提一面轻盾,冲锋厮杀就足够防御的了。火枪『射』出的子弹虽然犀利,可是在穿透了轻盾之后,力量也不足以再透甲入体而出,即便是再穿透了战甲,只要不命中要害部位,这样的伤害也要不掉一名精兵的战斗力。
李绍祖集结了队伍之后,很快清军就有了动静。
在北城门楼休息的徐暲被手下叫了出来,两眼虽然看不到清军的动向,可是单用耳朵听用不着打照明弹,他就知道清军要动手了。马上命令道:“速去报告营长,传令全军集结。”
“是。”手下的两个传令兵迅速跑下了城门楼。
冯景山就在城门下的铺房休息,得知报告后迅速带人登上了城门。
一枚照明弹适时的升起,炙亮白蓝『色』光芒照耀城前,清军即将进行的动作被城上诸人看的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