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他的时候,那脸上很凶的表情顿时不见了,匆忙上山向大帅做了禀告。
曹文诏一见,又下令全军转入休息,不用再装模作样的搞出动静了。现在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等待皇上那边传来的第二个消息。当然,时间一到,不管第二个消息能不能有,都必须撤军。
而在离海州不远地一座的高山上,一条官道从海州出来,一直往西边延伸,从这高山下面经过。山上高处,积雪并未融化,白茫茫地一片。
在这山上朝着海州的一边,有一处悬崖附近,有一个身上披着雪白披风的壮汉走了过去,对着空地上说道:“定国,吃饭了”
这话音一落,就见那处空地上有了动静,雪地上一个人翻身坐起,在他趴着的地方,铺着干草军衣,身上同样披着一件雪白的披风,半大小子一个,手中拿着望远镜,微笑着说道:“那麻烦李哥了。”
这人正是原本在京师初级武备学堂学习的李定国,因为能信任的“人肉发报机”缺乏,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崇祯皇帝就早早地派他到关宁军中报到,如今在一队关宁军夜不收的护卫下,前来监视海州的动静。
李哥听了,笑着说道:“客气什么,托你的福,我们兄弟才有机会用用这千里镜。”
他们都知道李定国的前程远大,而且李定国小小年纪表现出来的军事素养,让他们这些做惯了夜不收的人也是佩服,因此,虽然此时李定国没有任何军衔和职位,但他们一个个都刻意和李定国交好。
李定国走回林子里的宿营地,这里还有一伙明军夜不收在休息,看到他过来,纷纷和他打招呼。李定国对此很自如,毕竟正要说起来,他在军中待得时间也不短,早就学会和当兵的相处了。
一边吃饭,他们一边小声交谈着,忽然,有一名夜不收问李定国道:“定国,这么久了海州没有一点动静,他们会不会不敢出来”
听到这话,其他夜不收也停止了交谈,都想听听李定国怎么说。因为他们发现李定国年纪虽然小,可谈吐间却经常让他们感到新奇,有些话,有些观点,哪怕他们当了一辈子夜不收的,也是从未听过的。
对于这次战事,他们这些身处其中的,自然想多知道一些。因此,也想听听这个李定国的回答,这海州的建虏到底会不会出城
李定国听了,稍微沉吟片刻,显然是认真想了想后才回答道:“这个不好说,必须从这次战事的全盘考虑,还要再考虑建虏主事人的脾气、个性,还有他们所处的背景这些。要是都知道的话,就容易分析出海州会不会出兵。”
“厉害,定国考虑得真是全面,真有名将的风范了”一名夜不收一听,立刻佩服地竖起了大拇指。
他倒不是拍马屁,而是他原本的想法,就是在想着海州建虏是不是会出城,却没像李定国一般,从各方面综合考虑,这个回答出乎了他的意料,却又是最好的答案。
其他夜不收听了,也都纷纷点头,他们感觉,李定国考虑事情的时候,比他们考虑的都要高,也都要全面,或者,这就是将军和小兵的区别吧
李定国听到同伴的夸奖,并没有觉得不好意思,少年人的青涩显然已经被他历练掉了,就听他继续说道:“不过我比较了解皇上。既然皇上做出了如此的安排,肯定是有把握的。皇上那边,肯定能知道我刚才说得那些,至少比我们什么都不知道要强。因此,我觉得,大概有七成的可能性,海州是会出兵的。”
听到他这话,这些明军夜不收不由得很是羡慕。他们自动忽略了原本想问的问题答案,焦点集中在李定国说得比较了解皇上这点上。
他们长这么大,当了那么久的兵,就有幸在之前凯旋到京师时,作为勤王军的一部分曾看到皇上检阅军队。他们只能是远远地看到了下皇上而已,就这,回到关宁后,就和留守的吹了不少天的牛。可李定国却被皇上特旨从地方调到京师学习,肯定是和皇上接触很多,得圣宠的人啊
李定国看到他们的反应,心中不由得很是感激崇祯皇帝,他自己都有点奇怪,按理来说,自己刚进入聊天群的时候,对崇祯皇帝说话很不客气,可不知道为什么,崇祯皇帝一直对自己不错,到了后来,甚至能明显感觉到,崇祯皇帝是要培养自己。
这事,他私下其实想过很多次,可每一次,自己拿出的理由都无法说服自己。实在想不明白,唯有心中暗暗发誓,此生一定要精忠报国,回报崇祯皇帝的厚恩。
他们正在说话的时候,忽然听到有动静传来。几个人一愣后,都是大喜,纷纷往悬崖那边而去。那个李哥看到他们过来,连忙说道:“你们快来看,海州北边飞驰而来的,是不是信使”
说完话的时候,他手中的望远镜不给别人,就给了李定国,让他先看。
838 答非所问
其实,以这群夜不收的经验来说,他们比李定国更容易分辨来人是不是建虏信使。毫无疑问,结果肯定是建虏信使了。
望远镜到了李定国手中,他一直关注着海州城的动静,心中不断期待着,海州出兵。因为如此一来的话,回头大军攻打海州,就会轻松很多了。
如今在海州城主事的是爱新觉罗济尔哈朗,他接到皇太极的旨意时,很是诧异。一直以来,他都盼着皇太极能派援军过来,没想到最终过来的旨意,却还要这边派出精锐。
对于沈阳城内发生的事情,他不可能不知道。相比建虏的其他头目来说,他更有政治头脑,也因此,在原本的历史上,他始终没站错队。
他是努尔哈赤时期共柄国政的八大和硕贝勒之一,也是皇太极时代四大亲王之一。哪怕到了后来经历过多尔衮夺权,历经风风雨雨,最终却成为满清历史上除多尔衮外惟一一位受“叔王”封号的人,后入享满清太庙。其实相比来说,多尔衮死后被清算,如此一来,高下立判。
因此,对于这道旨意背后的那些事情,济尔哈朗可谓心知肚明。他知道大清太需要有一场胜利,大清皇帝皇太极也太需要有一场胜利,更不要说这场战事,要是真打赢的话,能把关宁军的骑军全部歼灭,这个意义也是很重大的。
海州派出精锐的话,自身会有丢城的风险,但这个可能性很低。济尔哈朗在这段时间内和盖州明军的交手中发现,盖州明军的骑军很少,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