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往码头广场而去,一边心中都在感慨。
他们不知道,新军这些将士,个人技艺在入新军之前就是大明边军中的精锐。他们在京师所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军阵操练,训练军纪。加上他们的待遇和同在一个军营的京营将士的差距对比,使得他们格外珍惜自己身为新军将士的身份。无形之中,他们的待遇,加上崇祯皇帝有意无意培养他们军队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使得他们都很用心训练。
一如东江明军在知道新军到来后,会拿自己和新军将士去比一样,新军将士来到皮岛,自然也有这个心思,要在友军面前展现自己,展现他们的骄傲。
都不用曹变蛟他们事先吩咐,当他们到达皮岛,当他们听到集结的军号声时,每个新军将士就算再晕船,他们也都强撑着完成集结。
如今,当他们站在新军军旗之下时,眼角看到旁观明军的神态变化,一股自豪感充斥在他们心中,使得他们更有动力来展现自己。
当卢象升来到码头广场时,曹变蛟和冯德华两人并肩迎上去,用他们的新式军礼,举手敬礼后大声禀告道:“大明帝国陆军第一师所有到达皮岛成员已经集结完毕,请中丞大人训示”
卢象升在京营的时候,看到新式军礼,并不诧异,在听到他们两人的话后,一脸凝重,用力点点头道:“本官很欣慰,皇上的一片苦心没有白费。你们的营地已经安排好了,先去休息吧”
他自然能看出来,新军将士们因为晕船,身体情况很不好,只是因为军令,都在强撑着而已。他知道自己的东江军手下,哪怕是自己精心挑选出来的那部分,也远达不到这样的军纪。
对于这支军队,他卢象升看了只有佩服,压根就没想着为难,在赞了一句之后,马上转头吩咐道:“陈副将,领新军兄弟们去营地休整”
“末将遵命”陈继盛大声回应,眼中再无一丝不满,跨步领命后便伸手示意,让曹变蛟他们跟着他走。
曹变蛟和冯德华互相看了一眼,他们两人能看明白对方的眼神,应该是在说,总算没有给新军丢脸,没有给皇上丢脸
看着新军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向军营开拔;看着有的新军将士偶尔有脚软差点跌倒,偶尔有新军将士又有呕吐时,没有一个东江明军兵卒敢再有笑话,反而更是敬佩
这一幕,被跟在卢象升身后的高应元拍下照片,上传到聊天群,私聊给崇祯皇帝。
卢象升原本还想着去接下最后靠岸下船的魏木兰,可此时此刻,他却已经忘记了,让路在边上,看着新军将士在他面前走过,一直看到结束,而后不无感慨地说道:“之前听皇上说,这支新军能打赢同等数量的建虏,本官还只是将信将疑。如今看来,呵呵,本官对朝鲜战事很有信心。”
说到这里,他扫视下自己身后的这些将领,用斩钉截铁地语气断言道:“建虏新来的多铎,将会是皇上这支新军成名的垫脚石”
“中丞大人高见”毛承祚等人齐声回应道。他们这些将领自然知道,一支军队,如果有如此的军纪,令行禁止,号令如山,那绝对是精锐中的精锐。
他们和卢象升一样相信,这支新军的战斗力,绝对不会让他们失望。甚至从这一刻开始,他们就已经开始期待,这支新军在接下来的朝鲜战事中,会有什么样的惊艳表现,会取得什么样的成就
夜幕降临,夜不收刘源根到达码头上,拿出卢象升的军令,才得以离开码头离去。从新军装备运到皮岛开始,皮岛这边就已经是许进不许出。要离开的唯一办法,就是皮岛守将的军令。卢象升到了,自然是卢象升的军令了。
和刚到达皮岛时不同,刘源根此时已是满满地信心,不就多了两千多建虏么我们这边可是多了五千新军他心中有种冲动,就是恨不得建虏尽快把粮食征集完毕,然后自己就能把消息传回岛上,好看看这支新军和东江军一起,怎么狠狠地教训那些建虏
临睡之时,崇祯皇帝进入聊天群,看到了高应元传得那张照片。说句实话,他心中就有一点得意,当然,也可以说是自豪。新军不错,没有丢脸,等到这次战役全部结束回到京师后,就可以按照新军的模板,一步步进行军制革新了。只有军队能革新完成,成为一支强军,那自己进行其他方面的改革,就有了强大的底气。
想到这个,崇祯皇帝不由得又微微有点头疼。今天呈送上来的奏章,就有禀告说,好几个省份的大明官员,都想伸手到刚成立的大明建设银行分行去掏钱。
629 西部草原(第四更)
幸亏自己之前就有先见之明,早有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两京十三省的分行行长那,都有明确的旨意,可以拒绝所有想凭官府权力要钱的行为。
不过也是因为如此,至少三个省份的巡抚、总督等封疆大吏写了奏章,说自己怎么缺钱,既然大明建设银行里有钱了,请皇上准许暂时挪用下银钱。至于什么时候还,用什么抵押这些,基本都没写。意思不外乎就是巡抚、总督的印信总可以吧这种情况,和之前京师出现的那次事情,就是毕自严他们想挪用银行资金是一个样
在这几份奏章中,其他人的奏章可以暂时无视。西南总督朱燮元的奏章,却不能无视。毕竟他还在平叛,手握重兵,要是实在没钱没军饷,那引发的后果可能是很严重的。
在接到朱燮元的奏章时,崇祯皇帝已经了解过相关情况。西南那边,从万历末年开始,就连年战乱,调了朱燮元去领军平叛后,才逐步控制局面,把西南局面稳定住的。
在天启朝的时候,朱燮元就有多次向朝廷要钱。不过大明朝廷穷啊,基本上都要不到什么钱,就算最终答应的钱,就比如说天启三年那次,答应给三十万军饷的,最后到朱燮元手中,其实只有三万两而已。
也因此,朱燮元就上书要求在他下辖州县加征赋税,并建议说可以根据各县受损程度进行不同档次的征收。不过当时天启皇帝并没有同意这个做法。
于是,朱燮元又提出另外的解决方法,就是允许他开铸铜钱。对于这点,朝廷马上就同意,也因此,才让朱燮元有了能平叛的银钱基础。不过这当然是不够的,朱燮元还不得不节流。在他掌控局面,掌握主动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