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头道:“哼,我又不是你们明国的长舌妇”
听到侍卫回来复旨,崇祯皇帝也不在意,不过转念一想,便又吩咐一名侍卫,回头让他去传旨给满桂,交代他护送海兰珠回草原的时候,绕道永平和遵化,让她看看建虏和他们的蒙古帮凶在大明犯下的罪行。
之后,他便不再关注海兰珠这事了。看看日头,发现在这女人身上花费了不少时间,便直接起驾回宫。
路上的时候,他进入聊天群看了下左下角,成就值还行,出宫一趟也有3000多点收获。
而后他又关注了下聊天群的内容,倒没什么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便准备退出群去了。
可就在这时,却见张凤仪发了一条私聊过来:“陛下,末将和夫君一直追击流贼,约有五千流贼的骑军从大同方向逃出长城,蹿入草原了”
崇祯皇帝一听这个消息,顿时眉头一皱。五千流贼骑军蹿入草原,这会给草原,给大明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虽然说他在最开始布置山西的围剿策略时,就有定论,宁可让流贼蹿入草原,也不能让流贼越过黄河南下蹿入中原。如今这结果真是这样,又事关重大,他不好立刻下结论。
于是,崇祯皇帝回复,先让马祥麟在大同休整,等待进一步旨意。而后他一到了宫中,就传旨召集内阁和六部尚书开大明高层会议。
“陛下,五千流贼逃入草原,他们没有粮草,必定要找地方解决才行。臣以为,或者这些流贼将和草原部族发生冲突”辅臣闵洪学知兵事,在听明白情况后,立刻就从后勤角度奏道。
见到崇祯皇帝点点头,兵部尚书申用懋也立刻奏道:“陛下,也须得防止那些流贼从别的关口蹿回关内,当尽快下旨九边军镇严加防范”
这个说得也有道理,崇祯皇帝点点,而后看向其他人,看是否还有什么查漏补缺的。
“陛下,臣以为,当尽快查清有那些流贼蹿入草原。”温体仁作为首辅,也是发言道,“五千流贼骑军不是小势力,之前草原动荡,顺义王和林丹汗已在相争,这流贼突然出现在草原,局势将会如何发展,实在难以预料。因此,臣以为,当尽快摸清草原形势”
听到这话,闵洪学便再次开口奏道:“陛下,臣附议。另延绥巡抚领军追剿山西。如今晋地流贼已灭,但令其尽快返回延绥,并出探草原。臣记得之前已令延绥巡抚打听草原消息。朝廷可下旨意,令延绥巡抚之后重点关注草原局势,整军以待机会,图谋土默川”
这一直是崇祯皇帝所在意的事情,因此,他一听之下当即点头说道:“善,那就让延绥巡抚尽快返回延绥吧”
在这里的这些大明最高决策层的官员,自然对他几次表明图谋土默川,也就是河套平原的决心很了解。因此在闵洪学说了之后,申用懋稍微一想,又紧接着奏道:“陛下,土默川所在,乃我大明延绥和大同之间。因此,臣以为,这两处所在,必为我大明能征善战之精锐,一有机会,从这两处兵出草原,当能左右夹击,事半而功倍之”
崇祯皇帝再次点点头,不过紧接着眉头一皱道:“延绥这边,有洪承畴坐镇,朕很放心。不过大同这边,这次围剿流贼之事上,如今的大同总兵太让朕失望了。”
如今的吴襄只是在戴罪立功,搜捕散落山林的流贼余孽。对于他临阵脱逃,致使五千流贼逃出包围圈这事,还没最终定罪。但不管如何,这人是不适合继续领军坐镇边关重镇的
“陛下,马祥麟部不是正在大同么”申用懋马上提醒道。
没等崇祯皇帝回应,温体仁却摇头道:“宣府总兵已出自石柱,而马祥麟更是石柱宣慰使,可不能长期在外。”
“臣附议”闵洪学跟着奏道:“白杆军多为步军,擅步军结阵对敌,对敌草原部族,实乃用其之短也”
崇祯皇帝一听,皱着眉头扫视底下臣子道:“诸卿可有大同总兵之人选”
刚才的结论,这大同总兵必须是能打仗,且要是能征善战才行。这样的人选,谁都不敢随便推荐,万一关键时刻掉链子怎么办
因此,一时之间,殿内没人说话,一下安静了下来。
温体仁看看没人回答,而崇祯皇帝又皱着眉头似乎不满意,想了想,便推荐了一个。
432 孙传庭升官
只听他奏道:“陛下,征虏将军一战成名,就是和草原部族之战。臣以为,可调其出任大同总兵,以对察哈尔部族”
征虏将军,也就是锦州总兵官吴三桂,当初他率八百骑,在建虏归路垒两千多蒙古军的京观,而后又突袭草原,报复了两个部族,屠尽立威而归,本身并无多少损失。
崇祯皇帝回想起吴三桂的功绩,便笑着点点头道:“吴将军有初生牛犊的锐气,敢打敢拼,确实是一员猛将。诸位爱卿,觉得如何”
首辅提名,皇帝明确赞同,其他人只要不是利益攸关,谁会出来找理由反对。不过也就是闵洪学提醒道:“陛下,宁锦一线调走一位总兵官的话,兵力便薄弱了一些。”
崇祯皇帝一听,稍微一想,便摇头道:“让宁锦军主动进攻建虏,就前阵子两位总兵派军围剿少得可怜的建虏,都没有尽全功,被建虏逃走了大部。事后互相指责,彼此之间并没有默契。朕要光复辽东,怕是指望不上他们。现有兵力,用来守城,却是没多大影响,那就这么定了吧,调征虏将军出任大同总兵。”
底下这些臣子没想到皇帝对关宁军的印象竟然这么不好,不过想想也是,刚之前的仗都打成那样,事后两个总兵官还互相指责,搞不好,确实还不如一个总兵官驻守,说不定效果还更好。
他们正在想着,就听崇祯皇帝又说道:“至于吴襄,作为一名统兵一方的总兵官,却临阵脱逃,情节恶劣;且还放走了五千左右的流贼,影响甚大,本应严惩,以儆效尤”
听他说出对吴襄的判决,底下臣子便马上把注意力集中了过来,心中都在叹这个吴襄,为什么不坚持会,或者说稍微再镇定一点,是贼人溃散,而不是进攻,如此大同军作为朝廷最大军力在战场,军功绝对不会少,可最终却因为主将的胆小,演变成了这种局面,还真是活该
“但念其为大明培养了一个好儿子,罪减一等,夺伯爵之位,降为大同游击,戴罪立功,如有再犯,必不轻饶”
听到崇祯皇帝对吴襄的最终判罚,底下不少臣子便回过神来了。皇上这是逼吴三桂不得不出任大同总兵啊否则要不是儿子担任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