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条溪,而后汇聚成河,拥入奉天门广场。
这样的规模,让官府意料不到,以致于没有第一时间派出维持秩序的军卒。不过幸运的是,几乎所有的百姓,都没有因为人多而失去秩序,发生碰撞打架甚至骚乱的情况。
每个人的脸上,都很庄重,情绪平静,犹如是去参与一件对他们来说,非常重大的事情。又或者,是在朝圣
没有多大一会功夫,奉天门广场上便满满地都是人头了。后面晚到的那些,则守在了兵部通往奉天门广场的街道两边。因为他们知道,那些大明忠烈的骨灰令牌将会从兵部送到大明忠烈堂。
典礼还没有开始,到了广场上的百姓,便纷纷打量观察那座大明忠烈堂。对于用皇帝特意发明的水泥所修建的这座宏伟的殿堂,他们是很好奇的。
这座大明忠烈堂,给他们的第一感觉,便是宏伟、壮观、新奇、庄严。让他们看了之后,不由自主地感觉,就是这座大明忠烈堂是大明除了皇宫之外最好的殿堂了。
正在这时,五城兵马司的人马终于到了,领头的千户一头的汗,不过看到广场上井然有序,不由得抹了把汗,赶紧让手下站岗境界。
没过多久,锦衣亲军从奉天门出来,就部署在忠烈堂四周。那些旁观的百姓一看,便知道大典快要开始。顿时,一个个激动起来,不知道这次的大典会是什么样子的
他们又等了一会,只见奉天门中又出来了很多人。定睛细看,这些京师百姓便发现,是首辅温体仁领着左右两列文武百官来了。
每一位官员,都穿着正式朝服,显得很庄重。他们的脸上,同样很庄重,就算他们心中有别的想法,可在大众广庭之下,他们也必须庄重。这么一来,奉天门广场上,庄重地气氛,顿时就提升了一个档次。
忽然,城门楼上,“轰轰轰”地响起三声空炮响,而后一个很尖的大嗓门响起:“皇上驾到”
顿时,首辅温体仁带领文武百官面向奉天门,躬迎圣驾。广场上的观礼百姓,则纷纷跪下迎驾。
锦衣亲军所警戒出来的御道,并不是从奉天门一条直线通往忠烈堂门口,而是绕了一道弧线。
对于此,当时温体仁并礼部官员认为,该是直线为好,且皇帝贵为天子,不用出迎,由首辅出面就已经够高礼遇了。不过,他们谁也没想到,崇祯皇帝很是坚持,让他们也无可奈何,最终就只能这样了。
在万众期待之下,崇祯皇帝出现了。这一次,他并没有再穿金盔金甲,也没有骑马,而是按正式礼仪出场。不过并没有遮挡,卷起帘子,能让他看到外面,也能让外面看到他。
崇祯皇帝一出奉天门,就开始听到系统发出了连绵不断地“叮叮”提示声,在聊天群的左下角,那成就值数字不停地刷新,个位几乎就看不清,只有十位才能看到12345等数字,犹如秒表一样在跳动。
对于成就值这样的增长速度,崇祯皇帝还是满意的。他心中想着,不就是20万成就值么,很快就会有了
御驾来到大明忠烈堂前后,崇祯皇帝就站在一根竖杆所在的平台一侧,面对文武百官,庄严地宣布大典开始。
267 杀虏祭旗送忠烈
“轰轰轰”地又是三声炮响,远远地传了出去。看着皇帝领着文武百官面向兵部那边而站,观礼百姓便知道那些大明忠烈要送过来了。顿时,他们也都转身面对那边而站,带着好奇地看着那边。
在兵部衙门这边站着的那些百姓,首先见到了兵部衙门的大门大开,而后从里面缓缓地走出一排排的京营兵卒。
他们一排十人,似乎差不多高,一个个都穿着崭新军服,神情肃穆。每个人手中都捧着一个灵牌,似乎有千钧重,又似乎是异常贵重让他们格外的小心翼翼,齐步并肩走着。
当他们每往前走几步时,戒严的五城兵马司军卒便都行军礼,为忠烈而敬礼,而那些百姓则脸上带着庄重行注目礼。
这些大明忠烈,有一部分是京师保卫战中战死的京营军卒,因此,观礼百姓中,有一些是那些忠烈的亲属,则眼中还含着泪水,神情很是有点激动。
捧着灵牌的将士缓缓地来到广场上,就在大明忠烈堂前,在文武百官的一侧空地上站定,面对着竖杆那的皇帝站着。
等到全部就位时,已过去了一个多时辰。在这中间过程,崇祯皇帝基本上没有动过,就更不要说喝水喝茶坐一下之类的了。倒是文武百官的队伍中有一些人有站不住的情况。
那么多京师百姓,总有一些人是在注视皇帝和那些文武百官的。看到对比之后,他们对于皇帝对此事的重视、肃穆,就更是有了一个新得认识,暗暗吃惊的同时,好感度再度提升。
首辅见全都站好了,便向崇祯皇帝一躬身,而后大声说道:“准备升国旗”
一听这话,不要说那些观礼百姓了,就是文武百官中,亦有不少人为之吃惊。之前旨意中所说衙门都要升国旗,还要唱国歌的事儿,从大明忠烈堂开始这事儿真新鲜,可有啥用
在大部分人的好奇之下,从大明忠烈堂内出来了一排人。领头的是一名锦衣卫千户,双手捧着一块叠起来的布,神情肃穆地走着。另有三名锦衣卫和三名东厂番役,全都手握刀把,威风凛凛地护在锦衣卫千户身后。
刘老三的位置比较好,就在通道的前面,警戒锦衣亲军的后面,有点稀罕地看着那块布,心中猜测着这是国旗大明帝国的国旗
虽然朝廷之前已有宣布,且在纸币中有印。可大部分百姓还是没有见过的,一则他们是普通百姓,二则纸币只有一小部分军卒才有。对于国旗和国歌,也只是听说过而已。
看着那锦衣卫千户走到了皇帝所在的平台上,在那竖杆下站定时,众人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旗杆,是用来挂国旗的地方。
一名锦衣卫校尉和一名东厂番役走前一步,协助锦衣卫千户开始绑旗帜,一切准备就绪后,崇祯皇帝一声令下:“升国旗,唱国歌”
在皇帝的带领下,临近皇帝的那些人都跟着皇帝一起唱了起来,而后再附近的人也跟上调子一起唱,最终,文武百官都唱了起来,有些军卒和百姓会唱的,也跟着唱了。
“一方有难兮,八方支援”
“万众一心兮,其利断金”
“南涝北旱兮,何足道哉”
“”
在逐渐宏亮的国歌声中,一面大明日月光辉旗逐渐升高。
此时此刻,刘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