块有心得的,比如开办过书院的那些,就更是觉得可以考虑走一下教育这条路子。
于是,让崇祯皇帝没想到的事情就发生了。
早朝结束之后的几天,他就收到了不少奏章,大概就是献言献策,如何扩大如今的童校,又或者,如何补充教育的不足,比如致仕官员开办书院等等,可以给其便利,规定其书院学科内容,纳入教育司管辖,可称之为民办童校。
对这些奏章,崇祯皇帝倒是欢喜的,便朱笔一批,转内阁认真考虑,和司礼监会商,拿出具体的章程。
忙完了这些,崇祯皇帝就又有点苦恼,大明科技的基础还是太薄弱了。
他一直在试验电的应用,可是效果都不理想。不是说产生不了电。要产生电,用电磁感应就很容易实现。而是有关电的存储和运用,需要的配套基础工业太多。
就比如,把电用来照明,崇祯皇帝知道要用钨丝是最好的选择。可是,就目前大明的科技基础,这个钨丝,搞不出来啊化学学科的基础,还得加快进度才行导电用的铜丝,厚薄不均匀,也相当麻烦,这又和物理有关。
总而言之,大明的科技水平还远远不够,需要继续努力
感慨了一阵之后,崇祯皇帝便进了聊天群,查看了下消息,特别是来自倭国的消息。其中有一条,来自于卢象升的奏对。说如今倭国只要粮食不缺,就很安稳,他向崇祯皇帝提出,说他继续待在已是藩国的原倭国已经没有必要,想要回辽东那边去了。
对此,崇祯皇帝并没有反对。不过他对卢象升的安排,在早之前就已经想好了。因此,他回复卢象升,让他先回辽东,后面还有旨意给他。
而后,他又从东厂提供的消息中,让人找出了辽东巡抚左应选的有关消息,整个都过了一遍,加上周皇后那边记录的,平时在聊天群中关于辽东方面的聊天记录进行核实,便大概能够明确左应选这两年做事的成果。
总的来说,还不错。在卢象升把精神扑在军事方面,准备攻打倭国的这些时间内,左应选的精力就主要集中在辽东民生上。可以看出,左应选确实尽心尽力,让原本一片废墟的辽东,又有重新焕发新春的苗头。
看到这个情况,崇祯皇帝在心中也很满意。既然这样,那调走卢象升,自己也能放心了。
如今,就只差东风了。
他这么想着,还真别说,想什么来什么
这一天,兵部尚书申用懋上书崇祯皇帝,说他年事已高,恳请皇上恩准,告老还乡,颐养天年
申用懋,一五六零年出生,如今已经是七十七岁高龄。他的身体还不如孙承宗,而孙承宗却早几个月提出告老还乡,已经回去颐养天年了也亏了如今的大明很强大,军事上的事情,皇上都有插手,安排地很好,反正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让他这个兵部尚书都少操了不少心。
换成原本历史上,他早好几年就受不了,向崇祯皇帝告老还乡了而后,就在崇祯十一年,也就是明年病逝。不过不管怎么样,都算是长寿了。
对于申用懋的奏章,崇祯皇帝按照惯例,进行再三挽留,不行之后才答应了他的请求,准了他的奏章。
不久之后,圣旨很快就下达,新任兵部尚书为辽鲜总督卢象升。
对于这道旨意,任何人都没有异议,那些原本还看着这个位置的人,也都打消了念头。要说兵部尚书这个位置,大明最有资格来坐的,卢象升一出,其他人谁与争锋
哪怕是归化总督洪承畴,除了年纪比卢象升大一点之外,其他方面,也是比不过卢象升的。
而卢象升是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人,如今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未来的仕途还很久远,前途也很光明。对于这些,任何人都很明白。
而在年底之前,有一道新的人事调动旨意公布。调任归化总督洪承畴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回京任职。这也是正二品官职,还当有监察百官的职责,可以说权责很大,同样是个让人羡慕的职位。
对于这道旨意,也没人有意见。以洪承畴的功劳,归化总督的身份,调任这个职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洪承畴的性格,相对沉稳,知轻重,懂分寸,不是个愣头青。而监察职权,就很适合他。要是让海瑞那样的来当,必然会把大明官场搞得天翻地覆。有的时候,眼里揉不得沙子,只会越来越乱
另,洪承畴是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人。同样年富力强,正当做官的黄金年龄。
崇祯皇帝感觉之前所想的事情应该差不多了,就私聊了温体仁道:“温卿,朕之前交代的事情,可以先开始吹吹风了”
不用说什么事情,温体仁一听,就知道皇上所指的是什么事情,他顿时便心中欢喜,立刻答应了下来。
1307 迁都
退出了聊天群,温体仁看看放在自己案几上的分门别类的奏章,抬头看看自己的同僚,忽然感慨道:“你们看看,现在的奏章多是南方来的。这南方的事儿,可真多啊”
听到这话,新进辅臣朱燮元便也不办公了,放下毛笔,笑着说道:“北方蒙古、建虏什么的都已经被我大明平定,自然就少了很多事情而南方那边,南洋诸多藩国,光是贸易一项,事情就多得不得了,这就根本不能比啊”
薛国观听了,也是跟着凑热闹道:“北方这边,地广人稀,只要能保证有粮食,都很安份。南方就不同了,人多就事多,而且飓风、海啸、暴雨什么的灾害也多。”
另外一名辅臣张至发没有怀疑什么,就这事说道:“如今我大明出海贸易的多,自然是南方事多了。”
温体仁听了,脸上笑眯眯地,点点头道:“就连国库的收入,一大半都是和那边有关,和海贸有关,好处多了,事儿也确实少不了。要是能就近办公的话,我们大明的办事效率还能增加不少”
这话一说出口,顿时内阁一片安静
他们都不是傻子,一下就明白了温体仁话里的意思。难怪首辅忽然来了这么一个感慨,感情是因为这但是,大明朝几百年了,都定都在京师,这要是迁都的话,事情是不是太大了
一三六八年,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集庆,并改名应天府,也就是南京。
一四二一年,也就是永乐十九年,朱棣迁都顺天府,成就如今的京师。
明成祖死后,明仁宗即位。明仁宗就是胖子朱高炽,他长期作为太子在南京监国,即位后,面对残破的北平皇宫,立刻有还都南京的打算,下令修葺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