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55 章(1 / 1)

崇祯聊天群 叫天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徐光启静养身体要紧。甚至还不放心,亲自去了一趟徐府看完徐光启。

“陛下,老臣没事“徐光启在见礼之后,依旧表态道,”各地官员的考核,有关科学技术这一块,须得老臣看着,才不会被他们糊弄老臣“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的态度很坚决,立刻打断道:“徐爱卿,这些都没关系,朕抽调厂卫暗中看着好了。卿的身体,才是朕最在意的。等卿好好休养身体,身体好了之后再说这个不迟”

其实,根据御医的说法,徐光启的身体其实已经走到了尽头,好好休养才能多活一些日子。但要是操劳过度的话,恐怕就活不了多久。

徐光启听了,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后,他抬头看着崇祯皇帝,诚恳地说道:“陛下,老臣的身体,老臣自己知道。再怎么调养,也不会有多少日子的。与其这样,老臣宁愿把剩下的日子都花在科学技术知识的推广上如今这些学识的科考还未开始,老臣担心”

“爱卿放心好了,有朕在,此事绝对不可能有反复的。”崇祯皇帝一听,斩钉截铁地说道。

徐光启一听,很是欣慰地笑了笑。皇帝虽然年轻,可能力摆在这里,他对这话是相信的。稍微沉吟了一下,他就又奏道:“陛下,吏部尚书一职至关重要,老臣既然要养病,那这职位不能空缺。老臣原想举荐老臣学生孙元化,但他已是礼部尚书,对科学技术知识也至关重要。陛下,吏部尚书一职,还请慎重择之”

一般来说,高品官员的卸职,只要不是获罪被罢免,皇帝一般都会问卸职官员的意见。也因此,徐光启有此一说。

崇祯皇帝听了,点点头安慰道:“此事,朕心中有数。爱卿最重要的是养好身体,朕还有很多好东西,等着爱卿点评一二的”

“可是那电学”徐光启一听,眼睛顿时一亮。他之前就听说了,皇帝在写这方面的著作。

崇祯皇帝听了点点头,又交代了一番,吊着徐光启的求知欲,让他好好养病,才摆驾回宫。

这时候的京师,大部分百姓还在讨论着火车带来的震撼。可是在官场上,不少人都在暗地讨论徐光启在家休养,吏部尚书暂时空闲这事。

徐光启的病情,并不是绝密,有心人很快就能打听出来。这么一来,吏部尚书一职,就犹如一块磁铁一样,牢牢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

1252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倒不是说这些官员觊觎这个位置,想要这个官职。吏部尚书这个职位,只能是皇帝任命,他们就是想觊觎都没有办法。

如果要是原本那个崇祯皇帝,那倒还有可能性。廷推、抓阄手段来决定大明高级官员的任命也不是稀罕事,甚至要是不满意的官员任职高级官员,就肆无忌惮地攻击,从而影响崇祯皇帝的判断力,更是常有的事情。

但是,在这个位面上,崇祯皇帝的威望就摆在这里,乾坤独断,那些看似“民主”的廷推、抓阄压根就不会出现。要是敢没有证据地攻击大明高级官员,酷寒之地等着欢迎有文化的官员去充实人口。

因此,底下那些官员,其实是“有色心没色胆”,只能在私底下议论一番而已,最多是躲在自己家里画小圈圈,期盼着新任吏部尚书符合自己的“口味”。特别是那些年纪比较大的官员,思想比较守旧的官员就更甚,期待着能迎来“解放”。

“你们说,皇上会选谁当吏部尚书”

“这个不好说,圣心难测不过再怎么选,应该也没有人会比徐大人更在乎科学技术知识了吧”

“对,徐大人是我们大明推广科学技术知识第一人,其他人比不上,总算能松口气了”

“你们说,会不会由礼部尚书调任孙大人也是非常赞同科学技术知识的哦而且从礼部尚书一职调去当吏部尚书,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级别上并无多大变化。”

“这个不大可能,礼部也是最为重要的衙门,皇上怕是不愿意孙大人离开礼部的”

“对科学技术知识方面最尽心的,应该还有科技清吏司郎中宋应星了。不过他现在才是郎中而已,升调吏部尚书,这跨度太大,不可能。就是去接礼部尚书,也没这个可能啊”

“”

有关吏部尚书一职的猜测,不止在官员中传播,甚至在京师百姓中,也慢慢地流传开了。或者是因为京师百姓天然就爱关心政事,又或者是吏部尚书一职太过重要,科学技术知识影响很大,吏部尚书的人选,是否会坚持推广科学技术知识还是敷衍推广科学技术知识,对所有人的影响都大的原因,这个话题最终在京师发酵了起来。到了最后,连内阁这边都开始讨论了起来。

终于,首辅温体仁觐见崇祯皇帝时,提出了这个事情:“陛下,徐尚书久病不愈,吏部尚书一职,空悬已久,对朝廷政事已有影响。”

吏部尚书又被人称为天官,掌握中低品官员的考核升迁,是个非常重要的职位。内阁里除去首辅、次辅之外,其他阁臣要是有可能,甚至都愿意不当这个辅臣,而愿意去当吏部尚书一职。七部尚书中,也只有这吏部尚书才有如此吸引力。由此可见,吏部尚书一职的重要性。

崇祯皇帝有厂卫为耳目,聊天群未付,不管是底下官员的私聊,还是京师百姓的舆论方向,他其实都是一清二楚。因此他点点头道:“朕知道,新任吏部尚书很快就能上任了。”

温体仁一听,稍微一愣,随后回过神来,立刻想起一人,顿时就惊讶地问道:“陛下,可是浙闽粤三省总督孙传庭”

之前的时候,崇祯皇帝已经下旨,浙闽粤三省总督孙传庭,还有东南水师统领郑芝龙进京觐见。温体仁一直以为,皇帝这是要表彰他们拿下南洋的战功。因为他已经从皇帝那里听到口风,郑芝龙这次也会因功封为伯爵的。

“嗯,朕准备任命孙卿为吏部尚书”崇祯皇帝也没有瞒着自己的首辅,当即承认道。

温体仁一听这答复,就连忙再奏道:“陛下,那谁接任浙闽粤三省总督呢”

浙闽粤三省总督,也可以说是位高权重,在封疆大吏中也是排在最前面几位的了。他心中一时想不透,到底谁来接任这个职位

崇祯皇帝听了,微笑着摇头道:“没人接任,浙闽粤三省总督是为了开海而设。这几年来,开海之事已经走上正轨,朕觉得已经无需为开海而特设浙闽粤三省总督一职。之前要不是南洋战事,朕早就调孙卿回来了。”

当然了,调回来的前提,也是要孙传庭把掠去南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