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29 章(1 / 1)

异时空—中华再起 中华杨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明白只要抓好思想工作,按照解放军制度改造这些海盗,并且严格训练他们,那么这些人是能派上大用场的,问题是时间……郑和舰只有一百五十来号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缺一不可。而郑和舰的任务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将英法联军军舰从中国沿海拉到其他地方去,这就需要郑和舰进行大范围游动作战,又怎么可能为了改造海盗专门抽出人手,甚至在一个地方停留过长时间?

“我说政委,你咋就这么死脑筋呢?不错,我们是有一些海图,可这些海图能满足作战需要吗?你总是小瞧海盗,可别忘了,这些海盗都是地头蛇,他们了解周围航线上都有那些货轮来回跑动,别看大海蔚蓝一片,可海中有多少暗礁?海图上不可能将所有的暗礁都标出来,可这些海盗知道。再说了,咱只是于他们进行配合作战,并没有要他们一定要加入到我们作战中去,真打起来,我们郑和舰还是单独行动的嘛!缴获的这些武器现在又不可能送根据地去,是不是将它们都炸了,沉到海底去?这也太浪费了,还不如给这里的同胞让他们和我们一起打击英法强盗呢!”

对于海盗问题,徐震和张志辉已经争论过很久了,见政委再次提出老一套疑问,徐震有些无奈地重复着自己的观点。徐震也知道,作为政委,张志辉只是不想干涉自己具体指挥,并不等于他就认同自己的看法,在这方面俩人的观点完全不同,可以说是无法调和的。

虽然俩人都不赞同对方观点,可为了稳定军心,不至于在舰上造成思想波动,俩人说话的声音压的很低,也就是彼此才能听到的份上。聊天的时候,挡在郑和舰前面的两只帆船陪着搭载谢阿大的舢板回去了,远方传来阵阵闷雷,沉寂的海面上狂风突起,大块的乌云从四面八方涌来,将烈日遮挡在外面,瓦蓝的天空到处是急速朝灰黑色转变翻滚着前进的云彩,周围瞬时昏暗下来。

“又要下雷雨了,这里雷雨还真多!”张志辉望了眼天空,自言自语地说道。

“是啊,自从靠近吕宋岛后,这雨就特别多,这几天更是每天午后都要下一场骤雨。这种雷阵雨在增加了我们困难时,还阻挠了敌人对我们的搜索,也算是好坏参半吧。”

昏暗的天空突然变的一片雪白,一声霹雳,停泊在海面上的郑和舰剧烈颤抖起来。瓢泼大雨骤然自天而降。徐震和张志辉有如两棵钉子,纹丝不动屹立在风雨中,雪白的军服瞬息间被暴雨淋湿。在徐震张志辉两旁,郑和舰全体官兵与他们首长一起肃立在雨中,任凭风吹雨打。

虽然是南方,可雨还是冷的,狂风吹的水兵衣服啪啪作响,雨水遮盖了水兵们眼帘,让大家眼前一片水雾,前方岛上陡峭的悬崖也消失在雷雨中。海面上起了波浪,蔚蓝的海水转眼间变成墨黑色,白色的海浪拍打在郑和舰舷处,哗地碎成千万颗晶亮水珠,退了下去,只流下一片迅速消散的白色泡沫。

“喂,我说舰长,想什么呢?”张志辉见徐震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暴雨中翻滚着的波浪,思绪不知飞到什么地方去了,侧身问道。徐震仿佛没有听到张志辉说的话,漠然望着大海,过了一会儿,有些落寞地开口道:“不知咋地,我突然很想家中小弟,不知他们现在怎样了?”

给徐震一说,张志辉也想起远在国内的家人。扶着栏杆沉默不语了。当参加海军后,徐震将十三岁的弟弟接到了福州读书。根据地重视教育,在学校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可根据地财力毕竟有限,有限的资金要支撑日益扩大的战争,要建设各种工厂,进行土改需要资金,发展医疗需要资金,修路造桥需要资金,战士因伤病退伍,失去土地农民的安置需要资金,产品发明、技术改造更加需要资金……有这么多需要钱的地方,就是再重视教育,有时候也会显得力不从心。

办任何事情都需要分清楚主次,战争年代一切自然都要围绕着前方作战转,物资人力资金都要填入战争怪兽有如无底洞般的血盆大口中。同样的,在教育上暂时无法得到更多资金、人力投入下,根据地教育部只能优先保证几个主要城市,尤其是南昌、赣州、福州等大城市,在这些城市重点发展一批与西方接轨的学校,让一些聪颖反应快的学子学习翻译西方的数学、物理、化学、机械、外语加之老祖宗留下来的国文,作为根据地大城市,福州的学校与徐震家乡山区里的小私塾比起来条件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光军队需要,根据地各级政府也纷纷抢人,而在根据地开设工厂的那些洋人对这些人也是求之若渴,自己的民族企业虽然反应比较迟钝,可见别人抢,在中国人喜爱跟风的传统下,那些商人、工厂主自然也是不甘人后的,于是从大城市学院出来的每一名学生都成了香馍馍。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而优则士,传统的影响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消除的,争抢的人多说明读这个比钻进八股里面更有出路,可大多数学子看中的是学习后能进入根据地各级政府里当官,学习成绩实在糟糕才会进入工厂去捞钱。徐震虽然是海军军官,在这方面同样不能免俗,自己现在吃军粮,可他还是希望自己的弟弟能通过读书走上与自己不同的一条道路。

根据地虽然很想追求普及教育,可孩童太多,资金与教师太少造成不可能让所有孩子都进入学校。于是造成了教人懂几个字不收费的夜校、补习班遍地开花,而真正全方位培养有用之材的正规学校并不是很多。当然,与清廷控制区比起来那是有供根据地大小首脑吹嘘资本的。

进入学校就等于保障了孩子的前途,不读书只能当农民或者进入工厂当雇工,这让家长们削尖了脑袋想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学校,学校少生源多造成的后果就是读书成了少数人才能享受的好处,钱多的可以读好学校,钱少的你就是进了好学校最后也只能出来到其他地方去读,至于没有钱的那就只能在村公所或者是祠堂里接受扫盲了。

人生来就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