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00 章(1 / 1)

异时空—中华再起 中华杨 2000 汉字|2 英文 字 2个月前

不如想想外面的世界。他现在想的当然不是那些小姑娘、大老爷,他正琢磨着别人跟他说的袁校长的背景。

有着悠久传统的黄埔军校前身是1866年,左宗棠参照杨沪生意思,选了广州府南海县的黄埔岛,创办的黄埔初级军官学校。军校第一任校长就是有今亮之称的左宗棠,虽然左宗棠从来没管过军校事宜,连军校正式开办,热烈庆祝的时候,他也没过来。公务繁忙的左宗棠在建国后,就把校长的位置让给了他所说的后起之秀:刘锦棠。

在创办黄埔初级军官学校过程中,当时的作战部部长邱明还给予了不少帮助。全国解放后,身为第四集团军司令员的邱明与先是担任陆军副总司令,后又从军方退下来,在史秉誉退出政坛前,扶上政府副主席宝座的左宗棠,多次登上黄埔岛,考察这所黄埔初级军官学校,在1874年,这所军校改名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把初级两字给取消了。从此陆军中就有北中南黄之说,北中者,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至于南黄,自然是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了。不过和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比起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总显得稍微低了那么一点,这从校长军衔上可以看出,历任中央军校校长,军衔都是陆军上将,而黄埔军校校长,只是由中将担当。

第二任黄埔初级军官学校校长,陆军中将刘锦棠成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任校长。至于第二任,就是现在坐在校长宝座上,永远看不到腾挪位置希望的陆军中将袁慰庭。

袁慰庭是河南项城人士,老袁家在项城属于名门望族,有地位的很,他的曾祖父袁耀东是庠生,他的曾祖母郭氏出身于同郡一个望族,活到九十多岁,在郭氏培养下,四个儿子全都取得了功名,长子袁树三是廪贡生,曾署陈留县训导兼摄教谕。而袁树三的长子袁保中是附贡生。次子袁保庆是举人。郭氏三子袁凤三是庠生,曾在禹城任教谕二十多年。最年轻的袁重三是生员。最后,最有名气的当数郭氏次子袁甲三。袁甲三于道光十五年中进士,历官礼部主事、军机章京、监察御史、兵科给事中。道光末年,袁甲三与曾国藩一道从理学大师倭仁讲习程朱理学,俩人过从甚密。袁甲三的长子袁保恒为进士,担任过清廷的翰林院编修,次子袁保龄为举人。

至于出生于1859年9月16日的袁慰庭,他是袁树三长子袁保中的第四个儿子。

说起来清廷也算对老袁家“国恩深重”了。袁慰庭出生年头不好,他出生的时候,刚好是中国社会正处于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旧民主革命运动。同年,太平天国又派兵北伐攻入安徽北部,占领凤阳、怀远等地,在皖北、豫东活动的捻军积极起义响应,捻军先后攻占临淮关、雉河集,寿州、宿州、阜阳、太和、颖上、亳州等地也有捻军活动,清廷在皖北、豫东的统治,一时大受影响。

为了镇压捻军,1853年,清廷派兵部侍郎周天爵率领三千兵马进驻宿州,,接着又派兵部给事中袁甲三协助工部侍郎吕贤基督办安徽团练,组织团练配合清军作战。1854年,周天爵病死,后来吕贤基也被捻军击毙,袁甲三奉旨接统进驻宿州的清军,并且兼督办安徽团练大臣。

让人敬佩的是,袁甲三在和捻军作战中,和曾国藩一样:屡败屡战。认为造反是“上逆天理,下违父教”的袁家子弟,在袁甲三带领下,全力投入到剿灭捻军的战争中。站在当时的角度来看,袁家“反革命意志”极为坚决,1856年,袁甲三攻陷雉河集,据他自己在家书中所言“擒斩逾三万,逼入涡阳河死者复数万”。袁慰庭出生那年,袁甲三攻占了临淮关,又下令“年七十以下,十五以上尽诛之”。起义者的鲜血染红了袁甲三顶戴花翎,还给他赚来了一件黄马褂……富幼乓恢д蕉妨η亢返南潘廊说木樱仁谴竽终憬幼庞窒群蠊フ几=ā⒔鳌⒑稀⑼钅希宄募冈蔽Ы颂教旃爻济徒詈枵陆恿苷螅笞谔牧僬蟮垢辏睾舭г眨窳智呋旯榈馗?br />

败的倒下去就爬不起来,总督、大学士这些官衔也无法让他们焕发出强大战斗力。降的一掉头杀起来比悍匪还凶猛,不管是打清兵还是跟洋鬼子作战,那叫一个狠……至于死的,命都没了,更是什么也不用说。

形势的发展实在出沪人们意料。以书香门第自诩的袁氏家族虽然自称一贯忠于皇帝,仇视造反的泥腿子,在突然转变的风向中,袁家也不能不想办法寻找一条生路。现在太平军、捻军合二为一,这仗越打越难打,继续打下去,等杨史二人腾出手,挥师北上,就袁家了解的情况,别说几万团练,就是几十万清军跟刺猬般聚成一团,那也不过给人家当点心吃。蚂蚱蹦达的再厉害,它也不过是蚂蚱,成不了一条飞龙,人家有洋人都没有的火器,那炮打的,一下就能炸死好几十人,硬抗是肯定抗不了的。跑到京师,寻求庇护?捍卫京师的自己需要京师保护,传出去已经是笑话,再说等太平军打过来,龙椅上的那位到时候自身难保,他又怎么可能保护你?解散团练,回家修身养性吗?先不说杀了那么多捻党,人家会不会当菩萨,大发慈悲放过自己,就算能放过,听说南方正在搞土改:五两银子收购一亩田,袁家一共四五十顷田,给的银子可不够他这个大家族有吃有喝继续过好日子,等那点钱花光了,恐怕袁家上下只能出去要饭了。

袁家愁云惨淡时,有各种宣传品开始时不时“飞”进袁家。“起义是上策,投降是中策,为清廷卖命是下策”、“起义者政治有待遇,生活有保证。投降者不辱不骂,伤病者给予治疗,生活给予优待。顽抗到底者死路一条”、“左宗棠起义,贵为副总司令,曾国藩顽抗,命比鸿毛还轻”……整天看这个东西,加上战场情况一日不如一日,人的想法自然开始转变。

最忠于皇帝的袁甲三在僧格林沁死后,也常常哀叹天变了,袁家不能玉石俱焚,等袁甲三病死,掌军的袁重三、袁保庆、袁保中自然更不肯白白送死。手中掌握了几万军队,却开始坐山观虎斗,冷眼看解放军和各方势力拼杀——他们那些团练,说是几万大军,不管面对解放军,还是英法联军,都不过跟群握着棍棒的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