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9章 李适的无奈(1 / 1)

大唐将军烈 最后的烟屁股 541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1009章 李适的无奈

就在太子李适和心腹大臣们都对赵子良的手段感到一股寒意的时候,一个小厮跑进来对李适说道:“殿下,刑部侍郎王翊大人刚刚去世了”

王翊早已经病重,好几个月不见好转,而且病情一直在家中,所有人都知道他只怕不久与世人。李适闻言扭头看向王翊的弟弟、京兆尹兼秘书少监王翃,说道:“宏肱”

王翃听到哥哥的死讯,脸色有些悲泣,起身对李适抱拳道:“殿下,下官这几日只怕不能前来问安了,请殿下莫怪罪”

李适颇为通情达理的点头道:“你去安心处理你哥哥的后事吧本宫过两天去拜祭一下令兄”

“多谢殿下,下官告辞了”王翃说完转身离去。

王翃的离去让李适等人的心情更加沉重了一些,王翃两兄弟都是李适的得力干将,一个是刑部侍郎,一个是京兆尹兼秘书少监,权利都不小,都是能够办事的人,现在王翊去世,王翃也被兄长的丧事牵绊,李适能用的人就更少了

大理寺卿武树德问道:“殿下,下官该怎么做咱们现在该如何应对朝廷的变局和摄政王的一系列手段”

李适看向另一个中书舍人常衮,问道:“常衮,你怎么看”

常衮想了想,对李适拱手道:“殿下,摄政王气势正隆,我等现在如与之对抗,必遭其沉重打击武大人只能秉公办理,不管阉党那边如何,咱们要先保住武大人在大理寺的话语权再说,如果我们丢了大理寺,以后会更麻烦”

大理寺就相当于后世的最高法院,尽管在皇权至上的时代,大理寺的权力受到了相当大的制约和限制,但谁也无法忽视它的能量。

李适闻言问出了这几天以来心里一直考虑的一个可能性,他问道:“我们能不能与阉党和宰相派暂时化敌为友”

常衮一愣,问道:“殿下是想联合宰相派和阉党共同对抗摄政王府”

李适没有出声,只是点点头。他已经想过了,现在赵子良身居摄政王之职,总管朝廷军政大事,权利几乎等同于皇帝,除了九卿当中的少数几个衙门不归其管之外,其他朝廷所有军政衙门机构都归其统辖,在这种情况下,朝中任何一派想要对其对抗,几乎都是完败的结局,这想都不用想。而如果三派联合起来,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制衡摄政王府,至少赵子良在很多军政决策和人事任免上需要经过三派同意,如果不经过三派同意,三派绝对不会坐以待毙,甚至不惜发动政变把赵子良赶下台都是有可能的,在当前这种情况下,大唐朝廷绝对经不起这么大的动荡,他相信赵子良也不是没有顾忌的,摄政王府、三派之间如果想要在权利这个游乐场继续玩下去,首先都要保证大唐这条船不能翻,如果船翻了,大家都不用玩了。

李适的想法是挺好的,但是他忽略了手下心腹和大臣们的想法,常衮当场反对道:“殿下,此事万万不可阉党都是一些什么人那些人都是一些欺主的恶奴,咱们与他们联合,总有一天会被他们从背后咬一口。宰相派那些人又是什么人元载这老贼虽然有些才能,但他与李林甫、杨国忠之流又有什么两样与这样的人联合无异于与虎谋皮啊请殿下三思”

杨绾也站出来拱手道:“殿下,微臣也反对与宰相派和阉党联合宰相派和阉党中人大多都是墙头草、风吹两边倒的货色,与这样的人联合,说不定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咱们给卖了为了荣华富贵,阉党和宰相派那些人什么干不出来好,就算殿下有这个意愿,宰相派和阉党那边也答应了,但殿下怎么知道他们是真心还是假意殿下,在官场上的阵营绝对不能含糊不清,这是有规矩的,乱了规矩就会让大家离心离德”

杨绾最后一句话说得不错,玩政治是有规矩的,绝对不能轻易改换政治主张,两个活着多个政治主张完全不同的阵营只有在外敌入侵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联合在一起,即便是这样,他们还会暗地里互相耍手段,但摄政王府不是外敌,就算政治主张和理念不同,也只是内部矛盾,这还没有达到让三方联合起来一起对抗摄政王府的地步。

除了常衮的家世稍微差一点之外,杨绾、崔佑甫这些人都是世家大族的子弟,他们也都是进士及第出身,是靠实力爬到今天这个位置的,当然看不起宰相派那些靠溜须拍马、逢迎阿谀爬起来的宰相派中人,更加看不起阉党那些无根无后之人,试问他们又怎么会放下身份与这些人联合

崔佑甫对李适说道:“殿下,下官明白殿下的想法无论我们三方现在哪一方主政,都无法改变大唐颓废的局面,而今似乎只有摄政王有这个能力。首先,摄政王在朝廷和军中有很高的威望;其次,摄政王的手段您也看到了,试问殿下、元载和俱文珍那些人有这样的本事再次,摄政王有整个西秦做后盾如果我们三方联合起来,是可以对摄政王的权利进行牵制、甚至可以把他赶回西秦,但是如此一来,大唐怎么办朝廷怎么办外面那些藩镇们怎么办陛下让摄政王回来就是想借他的才能和实力挽救大唐的危局,如果我们与摄政王对抗,那就不是在为大唐,而是在害大唐。殿下无须担心自己的权利和继承权出现问题,如今陛下还在、大唐宗室们还在,还有许多忠诚于皇室和朝廷的大臣们都在,只要殿下不犯大错,摄政王不能也不敢把殿下怎样,摄政王是一个要面子的人,他怎么会不爱惜自己的羽毛他最多也只是做一个曹操,但他却比曹操有情义,这一点世人皆知,如果他想当皇帝,这天下早就不姓李了,殿下想一想是不是这样”

杨绾听了这话大怒,指着崔佑甫大骂:“姓杨的,你到底是哪一边的居然帮着赵子良说话了,枉费殿下这么器重和提携你”

“我说的是实话啊”崔佑甫说完,对李适拱手下拜:“殿下,下官对殿下的忠诚可鉴日月,请殿下明鉴”

李适看了看崔佑甫,起身把他扶起来,叹息道:“起来吧,你说得也有道理,但是就算本宫什么都不做,只怕也有人不想让本宫过安稳日子啊,当年皇祖父在做太子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李林甫和杨国忠放过他了吗”

这时常衮说道:“殿下,微臣觉得崔大人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从现在起,殿下带着臣等向摄政王府靠拢,在朝堂上对摄政王的施政举措和军事部署都公然表示支持既然我等无法与宰相派和阉党同流合污,又必须要保存自身实力,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站在摄政王那一边,摄政王总不能对自己人下手吧如果摄政王府日后有任何企图谋夺大唐江山的举动,我等都可以突然动手”

这个权宜之计让李适感觉有些憋屈。他毕竟是太子,是皇帝的儿子,整个大唐帝国除了皇帝就是他的最大了,但是现在却要他去依附赵子良,这让他有些抹不开情面、放不下身架,但是崔佑甫和常衮说的办法似乎是目前唯一能够保存自身实力、不用于赵子良正面对抗、又能够让朝廷维持下去的办法。

崔佑甫劝道:“殿下,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啊这还没有过去一个月,摄政王就已经对连续对阉党和宰相派下手了,让他们的势力大损,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下一次摄政王手中的弓箭只怕要对准我们了”

李适思索了许久,终于才下定决心:“好吧,咱们现在只怕也只能如此应对了”

李适心里清楚,赵子良已经对阉党和宰相派下手,这两派绝对不会对赵子良进行妥协,他现在投靠过去,赵子良接纳他的可能性很大,毕竟赵子良也需要帮手。

十月二十六日。

清早,赵子良练武完毕,吃早饭的时候对站在一旁的杜甫问答:“沙吒利这个人查得怎么样了”

杜甫躬身回答:“沙吒利是吐蕃人,当年哥舒翰为陇右节度使期间击败一次吐蕃人的进攻,在吐蕃俘虏中发现了此人他见沙吒利长得身材魁梧、剽悍,战力不凡,因此起了爱才之心,赦免了沙吒利的罪行,收为牙将。哥舒翰在世时尚能压制他,哥舒翰被俘之后,沙吒利率部逃回长安,沿途烧杀掳掠,后来被编入仆骨怀恩麾下,安史之乱结束之后被调往灵武,仆骨怀恩叛乱时,沙吒利还曾为其摇旗呐喊助威,仆骨怀恩死后,他率部投降朝廷,被任命为凤翔军兵马使,在平叛过程中立下战功,升为凤翔军节度副使此人性格暴戾、时常纵容兵士劫掠百姓,很多时候还亲自带兵劫掠,地方官府为此极为头疼,却又拿他没有办法”

第1010 动手

赵子良听了杜甫对于沙吒利的情况叙述,一边吃着早餐,一边思索,吃完一碗饭后对杜甫道:“派人去叫沙吒利下午来一趟摄政王府见本王”

杜甫问道:“大王还真要为韩翃的事情让沙吒利把夫人归还给他他若是不把夫人还给韩翃呢”

赵子良反问:“本王何时说要让沙吒利把夫人还给韩翃”

旁边正在吃饭的聂三娘听见后立即停下,问道:“你不让沙吒利把夫人还给韩翃,你让他来王府作甚沙吒利这样的人太坏了,连别人的夫人都强抢,实在无法无天,不但要让他把夫人坏给韩翃,还要治他的罪才行”

赵子良道:“本王让他来王府就要是要治他的罪啊治了他的罪,何须要让他去把夫人还给韩翃本王直接把韩夫人判给韩翃不就得了”

杜甫有些担忧,说道:“大王,这么做是不是有些不妥据微臣所知,朝廷军中大将们在行军打仗时多有掳掠女子为妻为妾者,甚至很多有是有夫之妇,还有一些是降将和俘虏的妻妾郭子仪家中有妻妾上千人,微臣就不相信那些女子都是心甘情愿跟他的大王这么做,只怕要得罪一大批军中将校啊”

赵子良把碗递给聂三娘让她盛饭,对杜甫说道:“不如此,本王没有理由对军队进行整肃啊”

杜甫道:“微臣担心一旦操之过急的话局势失去控制,事情就不好办了”

赵子良思索着杜甫的话,没有出声,吃完早饭后对杜甫说道:“你先派人去把沙吒利找来,让他下午就过来。”

杜甫答应:“是”

来到正厅,赵子良派人把高尚、李泌、李慕辰等人找来议事。

“昨日有一个叫韩翃的考生,此人是今年的新科状元,多年前他的夫人柳氏被凤翔军节度副使沙吒利占强为己有,因沙吒利从前是哥舒翰的麾下,后来又跟了仆骨怀恩,仆骨怀恩死后他带兵投降,又被郭子仪收入麾下,现在是凤翔军节度副使。韩翃对此事是一直敢怒不敢言,更不敢去找沙吒利要回夫人,本王想从这件事情入手,对军方展开整肃,刚才杜甫对本王说此事恐怕有些操之过急,朝廷各军之中强占别人妻妾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情,郭子仪现在的妻妾数量有千人之多,难道没有几个是从别人手中掳来的杜甫的意思很明白,如果因为这种事情而与军中很多将领交恶,是不是有些得不偿失几位怎么看”

高尚、李泌和李慕辰等人互相看了看,高尚对李泌笑道:“李大人,你先说”

李泌也没有客气,对赵子良拱手道:“不知大王仅仅只是为了整肃军纪还是另有其他的目的”

赵子良问道:“李大人,为何这么问”

李泌摸了摸胡须笑道:“大王若是仅仅只是为了整肃军纪,以这件事情入手倒也勉强可行,不过此事怕是要给人留下话柄,毕竟沙吒利强占韩翃的夫人已经是多年之前的事情了,韩翃如果真的有担当,早就应该找沙吒利要回自己的夫人,现在大王却要替韩翃主持公道,这似乎有些多管闲事的嫌疑,而且微臣听说当年沙吒利掳走柳氏时她住在法灵寺中,沙吒利完全可以推脱说当时他并不知道柳氏是有夫之妇再说了,大王为了一个还不是正式官员的状元郎就要惩罚军中大将,此举只怕会引起其他将校的不安”

赵子良摇头道:“李大人,可能你和本王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不同,本王考虑的是全局,是大唐军队的长远发展,而你只考虑了眼前正如你所说,现在用这个借口对沙吒利下手可能会引起军中其他将校的不安,也可能会让许多军中将校离心离德,但是如果任由他们肆意妄为、目无法纪,对他们的过错不加以惩罚,那么军队日后将更难管理和指挥好,就算本王现在对他们从前犯下的过错既往不咎,对他们采取怀柔政策,勉强让他们服从本王和朝廷的调遣,等到本王死后又当如何那时只怕更加无人能镇住他们本王现在考虑的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让大唐的军队走上正常、正规化,用严密的制度体系约束军中将校,尽可能的让他们无法发动叛乱,本王要制定一种制度让那些军中将校即便想发动叛乱也无人响应、不可能成功,如此一来,他们就没有胆量这么做,甚至想都不会去想”

李泌听了赵子良的话点了点头,说道:“大王之言有理,下官思虑不周大王的想法是要从沙吒利的事情为突破口,先开始对军中军纪进行整肃,然后再在军中推行军中新制度,对将领的权利进行限制”

“不错”赵子良正面回应了这个问题。

李泌又说:“大王应该知道,制度是要靠人来执行的,如果大王只是推行新制度,却不换人,这新的制度只怕无法进行推行下去”

赵子良说道:“当然要进行换人,那些桀骜不驯、不服管束、不听调遣、对朝廷政令不满、对朝廷有怨言的人迟早都要撤换掉,只是这需要一个过程具体的办法本王还在思量当中,你们也可以出出主意,若被本王采纳,本王有重赏”

李泌拱手道:“大王,下官现在就想到一个办法,应该可以一试”

赵子良抬手道:“请说”

“组建新的军队,逐渐替换掉原来的军队,新兵、新军队都是一张白纸,只要选用合适的将才,大王可以按照自己的的意图随意在这张白纸上作画到时候大王对新的军队出台什么新的规定和制度,都无人反对,在一支一支的新军队组建过程中,逐渐不着痕迹地裁撤或者不给旧军队补充兵员、拖延军饷和粮草的发放,拖垮他们的战力,这些旧军队的将领们就算不满或起兵造反,朝廷也可以轻易派军队剿灭和平定之后朝廷可以轻易裁撤掉这些军队”

赵子良闻言眼睛一亮,“不错,这个办法值得一试,不过要组建新军队,耗费甚大啊”

下午,杜甫走进正厅向赵子良禀报:“大王,刚刚大理寺那边传来消息,大理寺卿武树德接手了御史台几个御史中饱私囊、监守自盗的案子,并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了审理,审理完毕之后当场判决,因赃款赃物数额巨大,那四人全部被判处斩立决。判决的公文此时已经送到刑部,执行前的关押和执行判决都有刑部来执行”

赵子良听了之后道:“哦太子党的人没有徇私枉法他们准备跟阉党掐到底”

杜甫笑道:“太子那边有能人,他们不会把大理寺丢掉,如果他们不秉公办理,而是跟阉党媾和,大王岂不是可以名正言顺地拿下武树德微臣认为太子党在这件事情上只能忍下来了”

赵子良点点头,摆手道:“行了,时候不早了,马上要到晚饭时间,你早点走吧”

杜甫这时提醒道:“大王,沙吒利还没有来”

被都督这么提醒,赵子良马上想起来了,他是让沙吒利下午过来的,现在已经快到晚饭时间,沙吒利却还没有来,到底是没有通知到还是沙吒利故意不来赵子良问道:“派去通知沙吒利的人回来了吗是否通知到他”

杜甫道:“派去的人已经回来了复命了,说当面见到了沙吒利通知他下午来摄政王府”

赵子良忍不住笑了:“哈,本王下令让他来,他竟然不来这事有趣了,这么多年,这还是第一次有人敢顶着本王的命令不来,这是一处好戏”

正厅内沉寂了下来,两侧做记录和办公的书吏和官员们都屏住了呼吸。

良久,赵子良对旁边的书吏吩咐道:“草拟诏令,凤翔军节度副使沙吒利骄横跋扈、身为朝廷大将却带兵劫掠百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既目无军纪法度、又不服朝廷调度,今革去一切军职,交由摄政王府军法司问罪”

新科进士文浩然刚刚才在这里做秘书官,就碰到这种事情,他既兴奋又忐忑,手中的狼毫不停的沙沙的书写着,极快速又公正,而且还要临时进行润色。

文浩然很快就写完了,放下狼毫吹了吹还未干的墨汁,起身拿起诏令走到赵子良面前躬身递过去:“大王,诏令写好了,请大王过目”

赵子良接过看了看,点头表示满意:“嗯,写得不错,本王看了都觉得义愤填膺就这样吧,派人给军法司送过去,让玄九亲自带兵去凤翔军军营抓人”

“是,大王”

“好了,既然到了下值的时间,都回去吃晚饭吧”赵子良说着起身离开座位向后院走去。

杜甫的事情还没有完,他带着两个书吏拿着盖了摄政王大印的诏令很快来到王府内的军法司,玄九是军法司主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