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在通天山的脚下,慢慢的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大地开始变化,山川河流开始改变。
无数的亭台楼阁慢慢的在虚空中形成,如果有明眼人看到的话,一定会笑话天鹏这小子的,这分明就是北京古城和江南水乡的翻版,只是变大了无数倍而已。
终于,在通天山的山脚下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广场,上面有一个洁白如玉的道台,一切都显得是那么的简朴大气。
天鹏坐在道台之上,看着下面的徒弟,还有天马和三才星辰龟的神魂,一阵郁闷,真是打击信心,以前在洪荒之中讲道,那次不是听道者成千上万,如云一般汇集,可是现在你看看,这不是让自己的小心肝伤透了吗,诺大的听道广场之上真是大猫小猫两三只呀,看得天鹏是一阵摇头。
忽然,天鹏想到了听道者的来源,却是自己以前在洪荒之中游荡的时候收集的洪荒异种和各种天地灵根,现在一直实在天魂塔和地魂塔中镇压着,这不是现成的听道者吗,而且这些洪荒异种可以说都是天地所生,资质都是顶尖的,虽然因为这些洪荒异种没开灵智,都没有修过道,可是无数年来不断的积累,身体中已经充满了无数的精纯能量,只要打开身体的门户,充分的利用其身体的宝藏,相信他们都会成为一方高手的,也不会丢了天鹏的脸。
挥手之间,无数的异兽灵根忽然之间充满了整个讲道的广场,这些洪荒异兽本来一得到自由就想发脾气,可是一看到天鹏马上就老实下来,以前天鹏可是没少修理这些家伙,所以在这些洪荒异兽的眼中,天鹏这位爷还是魔王级别的,不可招惹。
天鹏也没更他们废话,毕竟现在这些异兽跟洪荒初开时没什么两样,都还没有什么灵智,废话一堆是没有用的。
于是天鹏开始讲道,只不过天鹏讲的都是很简单的,很容易理解的,只为了使这些未来的徒弟和属下能够有一个好的基础和发展前途,不能够拔苗助长,为了一时的进步,断送了这些小子的前途。
正所谓“吾人学道,做还虚之功,到阳生之时,自应明白时子之心传,月圆之口诀,方可用九还七返之功。今已于上两回,详情其理。今再举李仙涵虚九层炼心之功,详讲一过,则修道全部工夫,可于是得其大概矣。先述李仙正文,再详讲之。其原题为人元大道,九层炼心文终经,又曰九层炼心道言。
初层炼心者,是炼未纯之心也。未纯之心,多妄想,多游思,妄思生于贪欲,游思起于不觉。学人打坐之际,非不欲屏去尘情,无如妄想才除,游思忽起,法在止观,乃可渐渐销熔。止则止于脐堂之后,命门之前,其中稍下,有一个虚无圈子,吾心止于是,而内观之,心照空中,与气相守,维系乎规矩之间,来往于方圆之内,息息归根,合自然之造化,巍巍不动,立清净之元基,从此一线心光,与一缕真气相接,浑浑灏灏,安安闲闲,此炼心养气之初功也。
修道炼心之功夫,分为九步,分别讲之。谓为人元大道者,丹法分人元天元,所谓天元大丹,亦从人元做起,人元亦合天元,天元纯为先天大道,始终还虚,人元则下手之初,搀以后天有为有作之法,古者多由人元以进天元,人元即筑基栽补之法也。上德圣智,可以直修天元,若为钝根,自以人元入手为易。天元为圆顿兼修,人元则为渐法,所谓道以全形,术以延命是也。李仙由吕祖亲传道法,所述九层,亦为上乘简易之功。初层炼未纯之心,即炼己也。由后天之身心做功夫,后天之心多妄想,更有游思。妄想即念也,游思者,未起念,而忽动于中,并无目的,往来无定,忽起忽落者是也。游思本无中生有,时有时无,念则有所专注,随想而生,故念可强制而克去之,游思则无从制止。譬如贫而思富,以贫而有所欲,此是妄想,游思则无论心中有念无念,忽然撞上心来,因其无因而至。故事前难以防止。修士炼斯二者,法在止观。止者止念,观者观心。止观在习静,在止于至善,以至善之心,止于玄牝之门,为止观双修。止观双修,为佛家名词,道家谓之性命双修,妙窍双修也。止观双修,佛家又有许多层次,初时为小止观,后有大乘止观,又有人天止观。小止观者,渐法也;大乘止观,圆顿兼修之法也;人天止观,最后还虚之事也。此为了手之事,而非初步之功。止观为止念观空,从空中下手,《小止观书》中有云:“止者系心于缘中。”缘中即空中也。或者系心于眉间,或者系心于脐下。系心即观系止于何处,即止也。将空空洞洞,无思无虑之心,放之于此三处,有此三处,可分三层。两眉间者,正与同善社之法相同,不过系心眉间,须却入一寸,却者退也,仍在虚空之处也。脐下系心,亦须离开肉一寸三分。两眉间为性光发见之地,所以如来两眉间放白毫光,此即本性中之光明,所谓虚室生白之时,即眉间发光也。两眉间即是虚室。脐下一寸三分,胎息之地也,真息即在此处。廖蟾辉曰:“前对脐轮后对肾,中间有个真金鼎。”金鼎者,真息凝结也。修功到时,自能知之。脐下一寸三分,有真气一团,圆转如轮,即命蒂也。人自下生以后,命蒂即在此处,由婴而孩,胎息散,而此处成为空穴矣。单修性功者,从眉间一窍下手,单修命功者,从脐下之处下手。吕祖日:“单修性而不修命,万劫阴灵难入圣。”只能成为阴神鬼仙耳。单修命而不修性,寿同天地一愚夫。故必须性命双修。性命双修,必须从缘中下手,缘者边际也,边际之中,即为内外虚空相接之虚窍,即人身天地中虚窍是也。因
此处为呼吸之根,又为心神出入之门户,故神气皆聚于此。人欲修道,必先使神气心息,相合相依,正好在此下手。盖神属于性,气属于命,人借气而有命,借神而能灵,神气二物,为人之至宝。气自外来,盗之于天地万物,然有神方能盗气入身,故人死神散,则气不入矣,而人死亦有二种,若神先散而死者,临终时先昏迷不醒,只有出气,而无人气,气出尽则绝矣;若气先断,而后神散者,则神志清明,忽然气绝,目自死去多时,仍明是也。神气二者,有一去身则必死,是必保此神气二者,方能生存,修道即修此神气二物也。修性从神字下手,修命从气宇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