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威廉范德比尔特前前后后投入了将近九百万美元的资金,这笔钱除了收获工厂和专利之外,还有两千多名熟练工人,这个生意很划算。
保罗范德比尔特确实是没有战略眼光,怪不得老范德比尔特将保罗排除在管理层之外,虽然目前表面上看上去,范德比尔特汽车公司的财务报表并不好看,但未来可期,这一点保罗范德比尔特根本认识不到,所以才开出三百五十万这个近似白送的价格。
“给他,如果可以的话,尽快把合同签了。”李牧不想夜长梦多,万一洛克菲勒那群饿狼改变主意,说不得李牧还要花费更多钱,才能将范德比尔特汽车公司收入囊中。
“好吧,我尽快,保罗先生希望你能出席科尼利尔斯先生和威廉先生的葬礼”梅尔维尔福勒没忘记转达保罗的邀请。
“好的我一定去。”不看僧面看佛面,虽然李牧和威廉范德比尔特之间发生过不愉快,但李牧还是愿意和威廉进行最后的告别。
第二天天气终于放晴,虽然天上的云层还是厚,但雪已经停止,上帝好像特别偏爱总督岛,在云缝里将一束阳光投在总督岛上,整个总督岛看上去格外的耀眼,站在炮台公园看总督岛,甚至会感觉到眼睛被雪地反光词的生疼。
李牧没时间待在家里晒太阳,虽然李牧很想这么做,但是今天要参加科尼利尔斯和威廉父子的葬礼,李牧早早就换了西装,又让梅森弄来一枝香石竹,准备在最后和威廉告别时使用。
在美国参加葬礼不用随份子,主家也不会管饭,一般情况下都是客人自备一枝花,在埋葬之前仍在棺材上聊寄哀思,李牧也入乡随俗,虽然雪灾期间找到花并不容易,但梅森还是完成了任务。
威廉的兄弟姐妹们选择将科尼利尔斯和威廉父子埋葬在格林伍德公墓里,这里是纽约,也是美国最大、最著名的墓地,墓地始建于1838年,这里埋葬着曾任纽约州长和美国副总统的乔治克林顿。
有意思的是,乔治克林顿最初并不是埋葬在这里,但墓地管理者认为这样可以吸引更多“客户”,所以将乔治克林顿的尸体在公墓建成后迁移过来。
看看人家这对待死亡的态度,果然是一切向钱看,为了生意,就连死人也不得安生,偏偏全社会还都认同
事实证明“命人效应”很有效,自从乔治克林顿“入住”格林伍德公募之后,从此纽约工商业、政治、艺术等各领域的精英都选择在这里长眠,以至于纽约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住在第五大道,活在中央公园,和父亲一起睡在格林伍德。
最为美国最著名的富豪,科尼利尔斯和威廉的墓地在山丘最顶端,他们的墓地旁边就是高露洁创始人威廉高露洁的墓地,这里视野开阔,风景优美,可以远眺布鲁克林和曼哈顿,实在是风水宝地。
墓地是最能展示子女孝心的地方,所以科尼利尔斯和威廉的墓地占地面积很大,墓道入口甚至有两个高大的石狮子,道路使用花岗岩铺就,将来这里还会数起两尊雕像,以纪念科尼利尔斯和威廉的丰功伟绩。
站在二十一世纪的角度上,科尼利尔斯和威廉几乎没有纪念的价值,但在这个年代,科尼利尔斯和威廉,特别是科尼利尔斯范德比尔特,他的故事绝对值得大书特书,这一点从客人的身份上就能看出来,纽约州州长阿瑟、市长爱德华、市议会议长艾德文弗吉尼亚、甚至还有国务卿威廉埃瓦特,李牧和洛克菲勒等纽约富豪更是一个不落,参加丧礼的宾客大约有500多人。
“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和北太平洋铁路公司已经开始动手了,你这边怎么样需不需要我帮忙”即使是在葬礼上,洛克菲勒也没忘记和李牧互通有无。
这并非是对死者不敬,实际上宾客中抱有特殊目的的绝非一两个,大家聚到一起,虽然名义上都是为了和科尼利尔斯、威廉父子告别,但如果仅此而已,也实在是有些浪费。
毕竟对于李牧和洛克菲勒他们来说,他们的时间都是极为宝贵的。
“不需要,我自己能搞定,你呢”李牧坚决不让洛克菲勒插手,实际上等买下范德比尔特汽车公司之后,李牧会将“范德比尔特”这个姓氏直接抹去,从此,李牧会坚决抵制任何人、任何势力涉足汽车行业,就像现在的军火行业一样。
“我这里当然也没问题”洛克菲勒也是信心满满,现在的范德比尔特家族,就像是大街上怀抱金砖的四岁孩子,几乎对犯罪行为没有任何抗拒能力,这简直是诱惑人犯罪。
两人正在等待仪式开始,严顺突然急匆匆过来在李牧耳边说了一句话:“保罗撕毁合同了,他将范德比尔特汽车公司卖给了英国人”
英国人
这特么如何能忍
684 如坐针毡
英国人对待美国的态度很奇怪,作为一个前英联邦国家,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就是由英国人建立的,而且还是一些在欧洲混不下去的英国人,包括小偷、流浪汉、破产者、甚至是强盗。
所以,英国人最初对待美国的态度是极为不屑的,甚至当美国人开始试图发出自己的声音,赢得更多话语权的时候,英国人仍然不屑一顾,这最终导致美国通过独立战争脱离英联邦,成为一个独立国家。
即使美国成功独立,英国对待美国的态度依然充满偏见,在绝大多数英国人看来,美国依然是个野蛮人组成的国家,即使美国现在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排名全球第二,英国人依然不愿意正确面对美国人取得的成就。
很矛盾的一点是,在美国大踏步前进的时候,英国经济却陷入瓶颈,资本不分国籍,为了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英国人一方面鄙视着美国,一方面却悄无声息的开始投资美国经济,这一点在以前数次经济危机中均有体现,毕竟美国人也不是傻子,或者说在经济领域,美国人的理念比英国人更加先进,所以在数次经济危机中,英国人都成为美国人“撸羊毛”的对象,对此,英国人虽然咬牙切齿,但经济危机过后,来自英国的资本依然蜂拥进入美国,这种情况,大概和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的美中关系差不多。
对于新兴的汽车产业,英国人肯定有兴趣,但迫于骏马集团和英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