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好几茬,最初的要求早就已经不再重要,西班牙人要是还幻想回到过去,那确实是有点幼稚。
“呵呵,他们只是这么开价,所以才会有谈判,我们应该首先确定一个底线,然后才好和西班牙人谈。”乔治杜威也乐,但能理解西班牙人的异想天开。
“底线我们的底线是给西班牙人保留宗主国名义。”李牧给西班牙人留出台阶,要是西班牙人不识好歹,那这个台阶也不用留,反正西班牙正处于内战中,估计西班牙人短时间内没能力来找回场子。
保留宗主国名义
这个条件已经够狠了,既然只是“名义”,那也就是说古巴现在还不独立,给西班牙人留点脸面,让西班牙人不至于看上去输的一无所有,西班牙人在古巴所有的特权都将被剥夺,西班牙人从此在古巴再也不是“太上皇”,最多是“前太上皇”,还是差不多要进坟墓的那种。
“那么如果西班牙人要撤走,他们的财产怎么办”乔治杜威问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
西班牙人在古巴境内经营数百年,那些不动产先不说,哈瓦那城内的西班牙人肯定积累了大量财富,如果要只给西班牙人保留宗主国名义,那么很多定居在哈瓦那的西班牙人估计都会返回西班牙,到时候他们这些年积累的那些财产怎么办,是不是允许他们带走,这是个大问题。
“随身携带的可以带走,其他方式不行。”李牧想了下,还是给西班牙人留点路费。
这也就意味着,西班牙人离开哈瓦那的时候可以随便拿,但想装箱子是不可能的。
267 永乐大典
古巴合众国和西班牙人的谈判刚开始,就牵动了很多人的心。
最先赶到哈瓦那的是j摩根,随后各路神仙蜂拥而至,他们的名字星光熠熠:目前的美国钢铁界新秀、未来的钢铁大王卡内基,因为持有无烟火药、将美国火药协会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的亨利杜邦,一生从来不和人交朋友、性格孤僻、但实力雄厚的铁路大王古尔德、已经创办了标准石油,即将成为美国第一个亿万富翁的约翰洛克菲勒,曾经的船王、现在的铁路界大亨科尼利尔斯范德比尔特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十九世纪末的美国经济,就是控制在这些人手中,
除了西班牙人还保持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之外,所有人都能看出,西班牙人已经日落西山,古巴合众国将会成为古巴的统治者,一个新兴的经济体正在美利坚附近诞生,古巴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西班牙人离开之后,需要有人填补西班牙人留下来的空白,这是一场华丽的盛宴,没有人想缺席。
当然了,他们也有来参加这场盛宴的理由,除了前环太平洋铁路公司董事长汤姆斯科特是来寻找机会之外,其他人多多少少都持有李牧几个月前委托j摩根出售的古巴国债,严格来说,他们是来视察自己投资安全的,所以李牧无法拒绝。
在所有人中,和李牧关系最密切的无疑是卡内基,所以李牧第一时间和卡内基取得联系,并且以最快的速度确定,将圣地亚哥钢铁厂的规模扩大一倍,同时在哈瓦那附近的卡德纳斯开设第二座钢铁厂,规模和圣地亚哥钢铁厂一样。
有了这两个钢铁厂,李牧差不多垄断了古巴百分之七十的钢铁生产,年产钢材二十五万吨左右,这个数字超过美国1870年全国钢产量的三点五倍。
和上一次合作一样,卡内基不需要出一分钱,但要派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可以占据工厂百分之十的股份。
先确定了钢铁,李牧才有心思和其他人谈判,在这一点上,李牧占据着绝对的主动,当初李牧和塞斯佩德斯签订的合同,就包括古巴的大部分矿产资源开发权,现在塞斯佩德斯虽然身故,但李牧的权利古巴合众国是承认的,而且因为古巴合众国现在无力进行矿产资源开发,李牧和代表古巴合众国的尼尔森已经签订了一份补充协议,古巴合众国将古巴的矿产资源委托给李牧代为开发,所以不管是谁,只要想开发古巴的矿产资源,都绕不过李牧。
亨利杜邦他们都各有所求,亨利杜邦想要古巴所有的硝石矿,洛克菲勒想要古巴海域的石油,古尔德想要修筑从圣地亚哥到哈瓦那之间的铁路,至于科尼利尔斯范德比尔特,他不仅想要铁路,还想和李牧合伙开设一家航运公司,将加勒比海沿岸国家联系起来。
j摩根上一次来古巴时,入股了李牧的圣地亚哥投资公司,j摩根了解李牧的商业规划,科尼利尔斯范德比尔特就是j摩根向李牧推荐的人选。
在二十一世纪,几乎没有几个人听说过范德比尔特这个家族,但在十九世纪,这个家族一度比洛克菲勒家族还要辉煌。
一般意义上说,美国第一个亿万富翁是约翰洛克菲勒,实际上不一定,1877年科尼利尔斯范德比尔特逝世,他给儿女们留下来的财产总价值已经超过一亿美元,美国之所以将约翰洛克菲勒宣传为美国的第一个亿万富翁,大概是因为科尼利尔斯范德比尔特的子孙们不争气,在几十年间就败光了科尼利尔斯范德比尔特留下来的所有财产,所以这是个和“美国梦”精神不相符的故事,得不到正面宣传也是理所当然。
虽然科尼利尔斯范德比尔特的后代不争气,但科尼利尔斯范德比尔特本人却值得所有人尊敬,11岁时,科尼利尔斯离开学校开始工作,16岁时,依靠从母亲那里借来的100美元,科尼利尔斯开始了创业历程,仅仅是两年之后,科尼利尔斯将这一百美元翻了一百倍,十年之后,科尼利尔斯又将一万美元翻了一百倍,到1849年科尼利尔斯五十五岁时,科尼利尔斯通过纽约到旧金山之间的航线每年能够赚到一百万美元。
1864年,虽然航运业务总体上还是很赚钱,但已经临近70岁的科尼利尔斯决定放弃自己所钟爱的航运事业,将事业重心从航运转到铁路上。
凭借着自己的精明能干,科尼利尔斯又一次成功了,短短几年之内,科尼利尔斯将哈林铁路、哈德逊铁路以及纽约中央铁路收入囊中,这已经给科尼利尔斯带来了“铁路大亨”的称号,科尼利尔斯还正在谋划将密歇根中央铁路、湖滨铁路、加拿大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