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搁在大号砚台上,对学生们说:“光线从这种透明的物体中穿过,只要不是垂直,都会发生这样的折射。”
此时魏延还不罢休,又接着问道:“校长,光线岂能弯曲!”
魏延这一问,党爱国倒是早有准备。他命人从外面将准备好的那个放着一根筷子的盛水大碗拿进来,捧到魏延眼前让他看。等魏延不明所以地探头望去,党爱国说道:“你看见了吧?筷子在水里就好像折断了一样,而你把这根筷子从水里拿出来,就可以看到它是完好的。那么只能是光线发生了弯曲。”
魏延瞪大了眼睛,感到非常不可思议。明明是很普通的水、筷子和碗,平时都很常见,但怎么放在一起就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呢?魏延拿出筷子,果然是完好的,重新把筷子插进去,又断了,再拿出来,还是好的,再插进去……
他这样在众目睽睽之下反复进行了三四次,才不得不停下。不过他好像还是不服气,再次问道:“如若光线能够弯曲,那么水中之光,为何未能出现虹光?”
话说,这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也可以叫做较真,魏延就这样的性格,以后也难免……果然是性格决定命运啊,虽说魏延最后的结局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但和他的性格肯定也不无关系。
但是对于党爱国来说,遇到不明白的事,有疑问,敢质疑,还非得问出个一二三来,这才是值得鼓励的科学的态度,总比“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这种不闻不问,什么也不想知道的态度要好太多。
“没有出现彩虹一样的光芒,首先是因为从筷子上反射出来的光原本也不是白色的,而是和筷子一样颜色的光。另外它没有经过二次折射,光线没有散开,就像是这样。”党爱国耐心地给魏延解释起来,拿起笔在白黑板上简单画出了碗、水面、筷子和光的示意图,然后又画出了筷子在水面上和水面下不同部分,光的反射和折射路线。
他将两个图一对比,反而自己也感觉有点糊涂:同样是折射出来的光,第一个图在光线进入三棱镜之后就分成了七条,从第二个面出来只不过是让折射更明显了,而第二个图,光线从水里射出水面时也有个折射,但却只是一条线,没有像第一个图中一样分成七条。
党爱国脑门上冒出了点汗,然后强自指着第一副图解释道:“看见了吧?第二副图上的是单色光,所以就和第一副图中,从白光中分出来的其中一束光线的折射情况是一样的。光线不同,折射的程度就不同,这叫做折射率。”
他的这番解释连自己都不知道对不对。按照第一副图,如果光线从水中折射出来,就应该散成七彩的颜色,但为什么人的眼睛却还是看见原来的颜色他就说不清了。也许是因为折射的角度还不够大,肉眼没有办法分辨出来的原因?也许是因为没有经过三棱镜的那两个呈夹角的面就不行?
毕竟党爱国不是专门研究光学的物理学家,有很多知识他也只能教给这些学生些皮毛罢了,真要问到底,他也不知道。不过起码在刚开始教学的这一般时间里,他要尽量避免在学生面前暴露出自己也不清楚这一点。等过些时日他才会告诉学生们,教师也不是什么都知道的,所以才需要大家继续研究,一点点摸清这些客观规律。
ps:看来,咱求推荐票神马的效果真不明显啊,也许是因为咱的水平有限,不少读者都觉得还没达到投推荐票的程度?嘛,咱也只有尽量努力了,还是希望大家多支持一下啊。另外,咱尽量两更,但有时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或者要查资料,所以只有一更,这个就不好说了,只能说尽量吧……
------------
0042 那么离谱都信,现在为何不信?
一秒记住,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关于折射率,可以在这个光线射入某种透明物质的点上做一条垂直于表面的线,在空气中的这段光线和垂线的夹角,与在透明物质中发生偏折的光线和垂线的夹角相比,就可以得到一个数值。根据这一数值,就可以形象地表示出不同颜色的光线在不同物质中的偏折能力。不过因为我们暂时还没有需要了解并用到这种能力的地方,所以可以先不理会。”
党爱国简单解释了一下折射率,因为这其中还涉及到了一些现代几何学的数学名词,而且暂时又看不出来计算折射率有什么用,所以他就没再深入地讲解。话说怎么教授数学是他很挠头的一个问题,因为大部分数学知识他都不清楚能够用在哪方面,所以只能一点点自己琢磨着将这些数学知识编成“应用题”了。
“下面我们讲一讲彩虹的成因。当下雨之后,空气中存在着许多微小的水珠。这些圆形的水珠,就起到了类似三棱镜的作用,将阳光二次折射,从而在天空中投射出了一道彩虹。简单地来画就是这样的。”
党爱国嘴里一边说着,手上一边在白黑板上画出一个圆形,然后让光线按照之前三棱镜的样子,从左边射进去,发生了一些偏折,然后再从右边射出来,分散成七条单色光。
如果这里用彩色粉笔来画就更直观了,不过粉笔这东西现在还在试制中,同样在试制中的还有水泥。党爱国就知道这两种东西好像都是烧出石灰之后再制作的,但石灰可是会烧手的,粉笔却没那么烧手。他不知道具体怎么做,只知道可能需要烧石灰,但要单论起烧石灰的技术,古代的工匠们比他还精通。
所以党爱国的作用,也就剩下了说说大概原理,提出一些设计思路和使用要求,教授一下“实验”这种相对有效率的方法,并指派一些文吏来记录实验数据了。至于最后的成品,还是需要那些工匠们不断按照党爱国的要求,寻找各种可能合用的材料,再寻找出正确的配比,一点点试验出能够使用的完成品。
等党爱国画完图示转过身来之后,看见这次举手的人多了几个,也许是魏延少年第一个吃螃蟹,让他们看到提问并不会有什么“危险”的关系吧。党爱国瞅了一眼,这次举手的也是以后排的年轻武将居多,前面这些文士一个个还是像手上绑了大铁块一样,就是举不起来。正因为这样,所以举起手来的庞统就显得尤为珍贵了,党爱国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