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6 章(1 / 1)

将相 太子姑娘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整整一夜,却还看不出丝毫倦怠之色,说起话来字字铿锵,无所畏惧。高巍跪在地上,感动的不能自已。几位大臣见皇帝临危不惧,甚为心安。

“诸位臣工,国难当头,朕愿与诸君共赴国难。望君臣共勉,将相齐心。”说到最后四个字时,皇帝犀利的眼神扫过邵安与高巍,警告的意味不言而喻。

邵安与高巍心头齐齐一震,拱手称是。

禁军军营内,李洪义正在擦拭银枪,为上战场做足准备。

如今,军中漫延着凝重却有序的备战的气氛,每个人都磨刀霍霍,势要与西瓯大干一场。李洪义得到上级命令,由他担任前锋营主将,徐磊为副将。至于李洪辉,自然也要上战场的。他虽为小小校尉,但洪义仍对这个弟弟信心十足,便将他放在身边,做前锋营里的一把尖刀。

“哥。”李洪辉神采奕奕的走进来,他身着深青色对襟罩甲,头戴银色头盔,腰间配剑,手持长枪,威风凛凛恰如洪义当年。

“好!”李洪义赞许的拍拍弟弟的肩,“第一次上战场,怕不怕?”

“不怕。有大哥在,弟弟什么都不怕了。”

兄弟叙话间,徐磊稳步进来,拱手道:“将军,末将已查验过军备物资,一切均以妥当。”

李洪义看着徐磊一本正经的样子,奇道:“郝军,今日怎么这般见外?”

“将军,公是公,私是私。称兄道弟要分场合。”说罢,徐磊意味深长的看了李洪辉一眼。

李洪辉很自觉的退后一步,“是属下僭越了。”

李洪义尴尬的咳嗽几声,“好。以后在军营,就按规矩来。”

三日后,两万禁军束甲出征。皇帝亲临永胜门,为将士们壮行。

皇帝端起手中酒杯,放眼望去只见禁军血性男儿,奔腾如虎,嘴角勾起一丝微笑。

高巍甲胄在身,只上前拱手致礼,接过皇帝递过的酒杯,一饮而尽。而后与士兵一起,三呼万岁,喝声震天。

皇帝亲自践行,这是多大的荣耀。众兵将瞬时士气大振,李洪义也被周遭气氛感染,显得既亢奋又自豪。他策马扬鞭,与众将士昂首挺胸的穿过朱漆大门,毅然决然的奔向令他热血沸腾的战场。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在他身后的城头有一抹紫衣身影,与古老而斑驳城池一起,静静地目送他绝尘而去的背影,直到大军渐行渐远,消失在天地的尽头……

※※※※※

渭州城外,风沙漫天,昏天暗地,城下的西瓯敌兵又发起了新一轮的进攻。

城下万箭齐发,云梯攻城;城上居高临下,投石抵挡。双方攻势生猛,皆是拼尽全力,以死相拼。

“将军,石头快用完了。”

主将张凌抹一把脸,吼道:“石头不够就给我拆砖拆瓦,还不够就拆房子。”

话音刚落,又有士兵仓皇来报:“张将军,箭不够了,还继续射吗?”

“继续射,给老子射光最后一支箭。”战场上嘶喊声震耳欲聋,张凌一把揪住小兵,贴着耳朵在喊。

“将军,将军!”又见士兵跌跌撞撞的跑来,张凌几乎崩溃,吼道:“又咋了?”

小兵兴奋的喊道:“援兵至!援兵至!”

弹尽粮绝之际,最先出发的三万禁军,终于到了!

援军一到,军心大振,城下敌军见状不得不暂缓攻击,鸣金收兵。

带领禁军的主将是宋綦的儿子——宋羿。

宋羿迅速令禁军布防,换下疲惫不堪的边军。而后分发粮草,配给装备,一切都井井有条的进行着。

渭州储粮不多,边军断粮已有三日了。张凌一边大口吃饭,一边听宋羿讲京城情况。

“我们是先头部队,后续禁军由主帅高巍带兵,统筹指挥。”

张凌噎了一下,“高帅领兵多少?”

“两万。你这还剩几万人?”

“五万。”张凌头也不抬的说,“算上后续的,一共十万。勉强能与西瓯势均力敌了。”

宋羿摇头,“别光顾你这面,北线突厥犯境,元帅势必要分出部分兵力支援。”

“突厥?”张凌呻笑,“他们光会抢东西,抢了就跑。”

“这次可没跑,正在北境与我军对抗。恐怕突厥与西瓯早已串通一气。”

这下是腹背受敌了。宋羿与张凌都深皱眉头,不仅战线拉长了不说,还得提防他们形成两面夹击之势。

这问题不仅令武将头疼,皇帝更头疼。他看着养心殿内的巨幅地图,问邵安:“丞相有何想法?”

“臣以为,同时与西瓯和突厥开战,我国兵力钱粮肯定不足,不如拉一个打一个。蒋嘉闵的使团正在北方,皇上是否下旨与突厥议和?”

皇帝仰望地图,不置可否。若开战,国库难以支撑,且无必胜把握;若议和,以突厥的贪婪,怕是又要狮子大开口了,甚至会徒惹物议。

皇帝长叹一口气,道:“吩咐下去,三日后举行大朝会,共商国是。”

************************************

亲们,请多多留言,多多支持啦!!!姑娘在此谢过!!!

------------

046留遗祸陷腹背危境,患无穷争战和困局

临近五更时分,众臣已陆续到达,齐聚朝房待漏。

今次大朝会,邵安在通知各位臣僚时已公布议题,故而有的大臣趁等待上朝之机,低声询问身边同僚,探探口风。有的大臣紧握笏板,手心冒汗。有的大臣低头整理衣襟,不理世事。

等邵安携孙敕一前一后进入朝房,文官噤声,起立行礼;武将倨傲,毫不理会。邵安一看武将们的阵势,就知道今天定有一场恶战了。

邵安行至主座,其余各官按品级坐立,他环视四周,见军方除了带兵离京的武将,其余人俱到。高巍不在,武将以宋綦将军马首是瞻,而宋老将军向来顽固,并且把名声看得比性命还重。这种人,怎么可能接受议和?

至于其余武将,一个个意气风发,热血沸腾,只想建功立业,却没想过朝廷的负担。

漏尽,大朝会始,皇帝于奉天门临百官。

文武分两班自午门入朝,文由左掖门,武由右掖门。入内后,先于金水桥南依品级序立,候鸣鞭。再依次过金水桥,诣奉天门丹墀。①

皇帝安座后,再鸣鞭,左右两班齐进御道,文武百官行一拜三叩首礼。礼毕,众臣奏事。

由丞相领头,率先禀奏。邵安拿出前夜写好的奏章,大声诵读。文章简练短小,一针见血,大致列出与突厥一战的种种不利之处,主题鲜明,劝谏议和。

历朝历代,大多是文臣主和,武将主战,邵安提出议和,在所有人的意料之中。

几位武将也联名写了奏疏,由宋老将军上前禀奏。武将并非全是粗俗武人,不通文墨。只听他们的文字慷慨激扬,言辞激烈,其中一段写道:“……呜乎!谁为陛下谋此也?天下者,中国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②……”

宋綦气喘吁吁的念完,退回右侧。皇帝听完两位重臣相反观点的上书,未置可否,沉默良久问道:“众臣工有何想法,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