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3 章(1 / 1)

将相 太子姑娘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邵安缓缓巡视着诸位奋笔疾书的身影,倾听着笔尖触动宣纸的声音,思绪万千。不过他并没有回想三年前自己的科举往事,而是想到更远的从前,想起秦叔给他提过的,先帝时期的科举案。

※※※※※

那是永康二十年,安儿流放期间,秦叔告诉他关于科举案的内幕。

那日,又有几个犯人熬不过苦役,逃跑被杀。长官聚集起众人一通骂,让他们好好看看逃跑者的下场。

等长官让大伙解散后,秦叔摇着头看着地下躺着的尸体,对安儿说:“这些人死了也好。来到这儿,熬得过则生,熬不过则死。他们一看就是自幼富贵的人,哪里受得了这苦,早晚都得死。”

“你也是锦衣玉食的人,怎么就能受得了?”安儿问道。比起之前刚来的那段时间,他渐渐从悲痛中走出,偶尔也能说几句话了。

“哈哈。”秦叔苦笑,“锦衣玉食?那哪是锦衣玉食啊,简直是杀人的衣,害人的食。”

安儿静静的听着,良久抬头看向秦叔,问道:“秦叔因何犯罪?”

“因为,党争!”秦叔摇头叹息,“十多年前的科举案,你知道吗?”

邵安听安王说起过此事,便回答道:“知道。那次科举案是当今圣上继位初期发生的,是为了扫平官员士子相互勾结,拜师座收门生的风气。”

“肤浅!那只不过是胜利者的说辞罢了,实则还不是为了党争。”秦叔越说越激动,捏拳狠狠捶了一下墙面,“你可知科举案杀人无数,震惊朝野。”

安儿撇撇嘴,不以为然道:“可我听说,犯案的收受了考生贿赂,科举舞弊,罪有应得。”

“官场都是这风气,几人不贪?即使入仕时清白如水,到官场这大染坊一泡,又有几人能干净?”秦叔指了指远方几个劳作的罪犯,“你看那些个人,也是当官的。他们不是贪污就是腐败,因而被发配到这里的。”

安儿蹙眉,没想到官场中的水这么深。

秦叔继续说:“每回科考都会有舞弊现象,你可知为何这次牵连甚广?”

安儿想了想,“有人想排除异己,党同伐异?”

秦叔对安儿的回答有些吃惊,“没想到你小小年纪,居然一语中的。当时皇上登基没几年,根基不稳,朝中老臣结为一党,掌控权柄。于是皇帝借廖鸿煊老贼的手,以科举案之名,除掉了老臣们。”

安儿默然,他虽未曾见过当今圣上,但从安王以及晋王的只言片语中,早已感受到其手腕和能力。只要看看如今朝中的夺嫡之争,太子与晋王争斗不休,而圣上却高高在上,冷眼旁观自己的两个儿子,斗个你死我活。

“除去老臣后,皇帝依然心存疑虑,怕再有人结党。”秦叔伸出三个手指,“而今朋党有三途,同乡而出为其一,门生而出为其二,同年而出为其三。”

安儿偏头思索道:“老乡天生注定,同年命中注定。唯有门生是人为选定的。”

“对。皇帝一心要阻止党争,故而禁收门生。这才是科举案的最终目的。”

安儿感叹,想当年皇帝初登基,勤政爱民,励精图治。可如今却贪图享乐,放任太子和晋王结党,甚至利用党争来操控朝政,掌握权力。原来权力真的是让人丧心病狂的毒药,能令人变得面目全非。

想到此,安儿心中更加抵制官场。而他那时并未猜到,自己有一天会为了哥哥,去科考,去当官,去在世间那最艰险的地方拼搏。

※※※※※

后两场的题目中规中矩,不易不难。九日后三场试毕,诸事平顺。所有考生答完退场,轮到考官们开始阅卷了。

为防止作弊,先要将试卷糊名誊录,再交给考官评阅。当试卷送入内帘之后。主考官邵安对所有同考官道:“诸位,掣签吧。”十几位同考官轮流上前抽签,抽到几就把那一沓卷子拿走。

等所有人拿到卷子后,一个个安静的在座位上正襟危坐,等待主考官破题,也就是说明答案和评分标准。而他们最期待的答案,自然是第一场的那道考题,看邵安如何自圆其说。

————————————————————

①领卷票:相当于准考证。

②考试内容仿照明朝科举。

------------

037虚虚实实环环相扣,曲曲直直计计诛心

邵安走上前,缓缓扫过在座诸位,开始讲解:“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若考生解释为:学习优秀就做官。此等答卷,弃之。”

众人点头,因为如此解释,则与之对称的‘仕而优则学’,难道要理解成:做官如果优秀了就去学习?

见众人无异议,邵安继续讲道:“若将‘优’释为‘行有余力’,评下等;释为‘多’,评中等。”

这次下面隐隐传来嗡嗡声,个别人对此感到疑惑,终于有一年青官员站起来问道:“邵相,下官不解。马融注《论语》,训‘优’为‘行有余力’。何以评下等?”

“《说文》有云:优,饶也。又曰:饶,饱也。《小尔雅》云:优,多也。”邵安毫不客气的举出反例。

提问者被驳得无言以对,脸一红拱手道:“下官受教。”

“将‘仕’释为‘学习’,下等;释为‘做事’,中等。”邵安停顿片刻,环视四周,“诸位可有疑问?”

第二个人站起来了,态度可比第一个要谦逊许多,“下官愚钝,敢问邵相,此解出自何处?”

邵安解道:“朱熹曰:‘仕与学,理同而事异。’然本官以为,此处应参照《段注》:仕,事也。‘仕’与‘士’皆事其事之谓。”

“多谢丞相,下官受教。”

邵安最后点评道:“将‘学’释为‘学习’,下等;释为‘觉悟’,中等。《说文》有云:学,觉悟也。”

总结一下,就是说将此句译为“学习优秀了就做官”的人,直接落榜。译为“做官有余力就去学习,学习有余力就去做官。”很明显后半句逻辑不通,当官可不是你学习有了闲余时间,想当就能当的。故此等试卷最好成绩也就相当于是个三甲名次。

如果理解为“学习有余力就能做事”或者“读书多了可以做事”,逻辑合适,可能落个相当于二甲的名次。

最后公布正确答案,此句应该这么理解:“做事如果做得多了就能领悟其中的道理,领语的道理多了就能更好地做事。①”若理解无误,再加上立意出众,文笔精妙,那么挤入前三名是很有希望的。

邵安宣布完取卷要求,同考官们才开始阅卷。等同考官点评过后,再将卷子移交副主考彭源平。彭源平看过,觉得此文尚可,就写个“取”字,上交主考官。邵安看后,觉得中意,便写“中”字,那么恭喜这位考生,终于及第了。

所以说,邵安的阅卷工作并非冗杂,但他清楚,此刻远远还没到轻松的时候。因为在阅卷过程中,舞弊的机会是最多的。那么多同考官,哪能保证他们没有一人受贿?什么通关节,换卷子……其手段之多,方法之奇,简直令人防不胜防。

※※※※※

贡院的阅卷工作在紧张进行中,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