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4 章(1 / 1)

将相 太子姑娘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来:“什么,换将?消息无误?”

“属下确定无误,是暗探从宋老将军口中,亲耳听见的。”

张三原地转了几圈,来回踱步,终于慢慢消化了这个消息。这事,必须得告诉邵安,只有他才能阻止此事。可是偏偏在关键时刻,他又离京去了颍州,真是急死人了。张三一拍脑袋,突然又问:“对了,皇上此次是派谁在暗中保护丞相?”

“是七爷。”

万幸是好说话的徐七,而非下三队的另两个人。张三长舒口气,“你传信徐七,求他帮李洪义一把,把这消息捅给邵安。”

“属下领命。”

------------

102道之所存岂惧深渊,义之所至敢掀骇浪

再说颍州这边,等钦差的仪仗一到后,邵安也就由幕后转到了台前。可怜的河南府尹,一直在那儿巴巴的向北翘望着钦差的身影呢,结果等了三四天,才被通知,钦差早已到颍州衙门了,现在正和冯彻一起救济灾民呢。

难不成冯彻的背后支持的人,是邵相?赵府尹被自己的这个推断吓到了。天哪,怪不得冯彻有恃无恐,连吏部官员的亲戚都不放在眼里,原来身后有着这层靠山啊。

赵府尹赶忙聚齐河南的所有官员,集体来到了颍州这个小地方。众官员唯唯诺诺的聆听丞相教导,而邵安也不再和他们客气,直接给各州各县分派赈灾任务,商议到最后,却提也不提赵府尹和冯彻之间的官司,仿佛他就是来赈灾的,不是来断官司的。赵府尹无奈之至,却也不敢提醒邵安,只好先乖乖的赈灾去了。

不得不说,官大一级压死人,官大好几级直接压得人抬不起头。前段时间冯彻也曾费尽心力劝说地县的官员开仓放粮,结果说了半天,没一个人听进去的。现在邵安只需一句话,大家都争先恐后的搭起了粥棚,于是数千灾民被分散到各地,都能吃上饱饭。冯彻的压力也顿时减轻好多。

至于徐策,冯彻将他留了下来,并把他的手稿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又实地考察了一番,发现却如徐策所写的那样。于是冯彻准备上书,弹劾那些贪赃枉法的修堤官员了。

这日傍晚,邵安正和冯彻商议灾民的安排等事宜,结果侍卫司的人突然闯入了。为首的身着黑衣,神色匆匆,正是徐七。邵安知道他一直跟在暗中保护自己,可不知为何会突然现身了。

冯彻一看是侍卫司的,顿时脸色都不好了。侍卫司倒行逆施,胡乱抓人,现在几乎所有文官都在抵制侍卫司。可惜皇帝圣旨以下,无人敢反对。于是文官集团采取了消极对待的方针,私下暗暗排斥侍卫司,并与侍卫司保持着一定距离。

然而徐七收到张三消息后,见事关军情,必须马上告知邵安。于是他等不及邵安和冯彻议完事,中途便带人强行闯入了府衙,要私下面见丞相。邵安知道徐七向来有分寸,也就点头同意了。

二人来到二堂会客处,徐七将张三的纸条递给邵安,邵安快速浏览一遍,一拍桌子道:“岂有此理,圣上竟然临阵换将?”

徐七也不希望李洪义被换,他叹道:“唉,李洪义不遵圣旨,可能皇上也是被气到了。只是不知他是怎么想的,竟敢抗旨不遵?”

“李洪义,应该不会抗旨吧。”邵安也很奇怪,他最了解自己哥哥,李洪义可是绝对的忠心耿耿,要说他抗旨,怎么可能?

“难道前线出了什么意外?难道……金城已经被淹了?”徐七一想到这个可能,吓得一个激灵,忙问道。

金城被淹?邵安眉头深锁,那真的就是最坏的一个消息了。然后他又一想,不对。如果金城出事了,李洪义一定会先禀报朝廷,而不是隐瞒不报,到最后关头抗旨。

邵安灵光一闪,突然道:“会不会是……他们没看到圣旨,或者圣旨到时,他们已经撤兵了?”

“不可能吧。”徐七断然否定道,“谁都知道,‘御前文字,不得入铺。’①这可是老规矩了,路上绝不可能出差错的。”

邵安想想也对,那些驿丞没胆子敢阻拦皇帝的圣旨,但李洪义也不是不忠之人,怎会无故抗命?这件事,还真是处处透着诡异呢。

“罢了,事已至此,多说无益。不过,我必须立刻回京,先阻止皇上换将。”言毕,邵安匆匆起身,快步向前堂走去。

看邵安神情肃穆的从堂内走出来,冯彻赶忙快步迎了上去,压低声音偷偷问道:“是不是,西北有情况?”

还是冯彻猜的透彻,邵安微微点了点头,快言快语道:“今晚我就走,颍州这边,交给你了。”

“丞相放心。”冯彻说完,望向邵安大步向堂外走去。窗外风声呼啸,豆大的雨滴打在窗棂上,“噼里啪啦”的响个不停,阵阵雨声衬得邵安的脚步也越发沉稳凝重。然而他的背影依然挺拔,似乎所有的风雨,都阻止不了他前行的步伐……

能让丞相都着急的事一定是大事,冯彻惆怅的想到,看来西北那边,真的是大事不妙了。

※※※※※

李洪义抗旨不遵,执意撤军的事,在京城掀起了惊涛骇浪。枢密院的所有武将们,既不解李大将军此举的用意,更不想李洪义因此而被撤换。宋綦老将军也三辞四辞,称自己年老,恐怕指挥不当。

皇帝拿着奏折,质问宋綦老将军:“你前不久不还说自己很好,还能冲锋陷阵吗?现在怎么就退缩了?”

宋綦老将军解释道:“圣上,若您让末将领着前锋营去冲锋,末将当仁不让。可是三军统帅关乎到全军胜败,末将久未上战场,恐怕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什么心有余而力不足,还不是护着李洪义?现在不是意气用事之时,他首战失败,后又昏招连出,还不听命令,难道不该换吗?”皇帝厉声训斥道。

又有一名将领出言辩驳道:“末将觉得,李大将军还是有统军天赋的。圣上不能因为一时战败,而怀疑大将军的能力。而且临阵换将,军心恐怕会动荡不安的。”

军心不安,这的确是最大的一个问题。那些禁军都是李洪义带出来的,要是换掉李洪义,军队会不会哗变还是两说呢。

可是越是这样,皇帝越是生气。他看到诸位将领一边倒,外加禁军无条件拥护李洪义,这将他这个皇帝摆在什么位置?他本以为牵制住邵安,不让他们兄弟相认就可以了,但现在才发现,李洪义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军中实在是太大太广了。

果然人缘太好,也是一种过错啊。再加上此次,李洪义竟敢不听圣旨,这对皇帝的打击太大了。现在就不听圣旨了,以后还了得?将来他们兄弟俩要是把握住立刻军政大权,那他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