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2 章(1 / 1)

将相 太子姑娘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毫不牢靠,最有决堤的隐患了。

看来这事不是冯彻之过,而是那些修堤的官员们,中饱私囊,把河堤修的不堪一击,这才逼得冯彻不得不泄洪啊。邵安看着急流的江水,依然觉得后怕,幸好冯彻当机立断,及时泄洪了,没让险情发生。否则这里再闹水灾,官府赈灾济民的,又得消耗朝廷一大笔银两。

“我们沿河堤再走走吧。”邵安对阿瑞说道,然后两人踩在泥泞的江岸,有些踉跄的艰难前行着。这里,不久前曾是良田万顷,然而此时,却是汪洋大海了。也怪不得那些士绅,捶胸顿足,誓要报复冯彻了。

阿瑞扶着邵安,边走边问道:“主子,咱已经来这两天了,啥时候去见冯大人?”

“不急,等仪仗过来后,再见他吧。”邵安还想多转转,这一路听到了各种关于冯彻的流言蜚语,然而大多都是憎恶之言。那些看似正义的抨击言论,连阿瑞这种旁观者听后都无法忍受,更何况冯彻身为舆论中心的人物呢?只有少数人,才会分辨是非,叫他一声“冯青天”。真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啊。

然而这时,邵安却看到有个青年在河堤上走走停停,似乎也在观察着什么。他示意阿瑞前去看看,阿瑞过去和那人聊了几句,然后兴奋的跑回来,给主子汇报:“主子,我打听过了。那人是附近书院的书生,来这里是为了考察实情,替冯大人说话的。”

“一介书生竟有此志?”邵安好奇,于是也来到那书生跟前。见他穿一身整洁的襕衫,头戴方巾,斯文体面,他观察了一会儿河堤,又找了个地方坐下,掏出纸笔,正认认真真的记录着什么。

邵安看了一会儿,忽然走到那人跟前,问他:“大家都说‘冯彻至,洪水肆。’你怎么还要替他辩解呢?”

那书生抬头,见问话之人身穿皂黑色交领杭罗长衫,头戴小冠,一看就是有钱人家的公子。那书生只当是他也是那些大户人家的子弟,是站在冯彻对立面的,故而没好气的说道:“都是谣言,是迷信。天下不下雨,洪水何时会来,这些和冯大人有什么关系。看兄台一表人才,应该也是读过书的,怎么会相信这种传言。”

“在下自然不信。”邵安笑道,“只是这位兄台,如今舆论一边倒,你又如何能够力挽狂澜呢?”

“兄台你看,这个河堤,你觉得修的如何?”

邵安眼里闪过一丝疑虑,然后含糊的说道:“看上去,还挺坚固的。”

“非也。在下读过一些关于水利的书,你看这堤坝的材质……”那个书生站起身,请邵安来到河堤旁,认真的开始给他讲解着。邵安听了小半个时辰,本以为此人不过是书生意气,只会纸上谈兵,没想到他还是有点真才实学的。

邵安翻看了下那人的手稿,见这个书生已经将材料整理的差不多了。要是将来打倒那些贪官污吏,这些东西,则会成为有利的证据啊。邵安笑着询问那书生:“在下刘安,敢问兄台尊姓大名?”

“在下姓徐,名策。”那书生回答道。

邵安又道:“你写的这些很有道理,如若能交给朝廷,相信冯大人的冤屈,不日就能洗清了。”

可徐策却苦笑着摇头,“我无权无势,一介白衣,如何能将这些送给朝廷?只怕这些东西还没走出河南府,就化为灰烬了吧。”

的确,河南府尹是不会让这些手稿流传出去的。

“既然你觉得冯大人是好官,那为何,不把这些交给他呢?”邵安为他指点迷津,如今徐策已经不信任河南当地的那些官员们了。然而冯彻,至少是个可靠的好官吧。

徐策恍然大悟:“多谢兄台提示,交给冯大人,的确是最为妥当。可是,在下人微言轻,冯大人怎么可能信我?”

“无妨,我与你一起去见冯大人,帮你说服他。”邵安建议道,“不如,我们现在就直接去衙门吧。”

“一看您就不是本地人,谁不知道,冯大人啊,最不爱一天到晚待在衙门里了。”徐策猜测道,“最近城外聚集了一些灾民,估计冯大人啊,肯定在那里,监督下属官员施粥呢。”

“灾民……”邵安的脸立马沉了下来,微微摇了摇头,看来水灾还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只是不知灾情,到底有多严重。

------------

101道之所存岂惧深渊,义之所至敢掀骇浪

“什么?李大将军昨天就带兵撤走了?”传旨的特使大吃一惊,低头愣愣的看着手中的圣旨,又接着问道,“金城的士兵,现在还剩下多少人?”

那守将被吓了一跳,吞吞吐吐的说道:“嗯……这个,守军,只剩下五千……不到。”

“不到五千?”特使听后差点气晕,“那么,当地百姓呢?”

“李大将军在撤军前,就先护送当地的一些百姓,偷偷撤离了。估计现在,留下的也不多了。”

特使环顾四周空荡荡的金城,在看看手中的圣旨,急得不知道如何是好。没想到居然会发生这种事,现在自己手中的这个圣旨,还有什么用啊?可是按说八百里加急,驿站的人哪敢耽搁,肯定每站都要换人换马,飞奔边关。然而就是如此,圣旨居然会迟到一天。这可是开国以来,从来没有的事啊。皇帝怪罪下来,不知道要有多少官员人头落地啊。

不管了,特使心想反正不是我的错,于是立马拿出圣旨,对守将说:“圣上有旨意。你是此处最高统将,那就由你来接旨吧。”

守将被赶鸭子上架,不得不跪地接旨。等到特使念完,他才知道自己接了个多么烫手的山芋。兵都已经撤走了,圣上现在却说不让撤军,还要让金城官兵出城迎敌?守将目瞪口呆,这简直是要他的老命啊。

“大人啊,现在传旨,也太晚了吧?”守将急忙求救,“还请大人,指条明路啊。”

“咳咳咳。”特使其实只是个传话的,什么都不知道,哪里能替他想出啥好办法,只好说,“我旨意传到了,剩下的,你们自己看着办吧。”

“大人,大人!”守将也顾不上许多,情急之下一把拉住特使的袖子,“我等也不敢强求大人什么,只是麻烦大人快马加鞭,将这里的事速速传回京城。要是延误军情,谁也担当不起啊。”

特使叹口气,安抚守将道:“这是自然。你们也赶紧派人告诉李大将军,让李大将军速做决断吧。”

※※※※※

颍州城门外,一群群从南边过来的灾民们聚集在门口,这些人衣衫褴褛,面容枯槁,他们大多是淮水周边地县上的村民,因为连日大雨,河水上涨,导致农田被毁。有的甚至连家都被大水给冲了,落到无家可归的下场。

然而那些地方官们,觉得灾情不重,又想着隐瞒不报了。灾民们被逼无奈,只能四处流浪。还是冯彻心好,在城外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