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9 章(1 / 1)

将相 太子姑娘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率十万大军奔赴西北,协助李洪义作战。”

有宋羿辅佐也算是个方法,众人领旨。皇帝挥手让他们下去准备,其余将领告退后,皇帝却独留了宋家俩父子继续议事。

宋綦和宋羿低着头在养心殿中等待,皇帝慢慢踱步到宋綦跟前,对他说:“知道朕为何独留你一人吗?”

宋綦想了又想,也没想出什么所以然来,只好道:“末将愚钝,末将不知。”

皇帝叹了口气,道:“李洪义打仗是个猛将,但这是他第一次作为全军统帅。此次战事,首战失利,朕总觉得心中不安。”

皇帝以前一直看重李洪义,毕竟这是他从小看着长大的孩子,自然十分相信他的才能。可如今,皇帝不得不承认,失忆是个大问题。李洪义,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李洪义了。

宋綦听了半天,也没听出皇帝的真正意思,只好揣测着说道:“李大将军是年轻了些,不过他为人正直,带兵打仗也很猛。可能是第一次统军,所以才会偶有失误。”

“怕就怕这不是失误,而是能力问题了。”皇帝其实一直怀疑当年李洪义为何会带着几千骑兵深入大漠,那次行军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真的只是蛊惑敌人,而不是迷路吗?

念及此,皇帝忽然说道,“宋老将军,此次出战,你不仅仅是为了协助李洪义。必要时,可取而代之。”

“这……”宋綦惊呆了,而宋羿也终于明白,为什么父亲年事已高,皇帝仍然要他出征,并命自己辅佐。

“朕给你临机专断权,若李洪义在今后作战时,再有什么不妥之举,你可直接夺帅,亲命三军。”

宋綦还在目瞪口呆之中,而宋羿已经反应过来了,率先开口道:“临阵换将,是为大忌啊,请圣上三思。”

宋綦也道:“临阵换将会导致军心浮动,而且事后,李大将军如何再能立足军中啊。”宋綦本就与李洪义没有什么深仇大恨,怎么能忍心一代将领断送在自己手中。

皇帝见宋家两位将军都不同意,只好暂缓行事。他道:“那就再等等,看李洪义如何处置金城这件事。他若弃城,朕也无话可说了。”

“李大将军要真的弃了金城,末将也不会再反对,定会夺帅,率领大军,收复河山。”宋綦信誓旦旦的保证道。

“好。”皇帝点头,“二位将军先去禁军点兵,做好出征准备吧。”

等宋綦、宋羿两位将军退场后,陈公公也谏言提示皇帝,他只说了一句话:“圣上,您要下旨换将,怎么也绕不开中书省的。”

皇帝一愣,立马反应过来了,“你是说邵安他会封驳①?他敢!!!”

陈公公在旁沉默不语,不置可否。

结果等皇帝冷静下来一想,邵安他还真的敢。开国这么多年来,还真没有几个丞相敢驳回圣旨的,这简直就是公然打皇帝的脸。所以一般没什么大事,丞相们表示小命更重要,谁闲着没事得罪皇帝啊。

可是以邵安和李洪义的交情,他一定不会同意换掉李洪义。皇帝细细一想,觉得邵安真的什么事都敢干出来。然而换将势在必行,皇帝无奈道:“这事得瞒着邵安,必须得瞒着他!”

可惜邵安何其聪明,想瞒过他下发圣旨,谈何容易。

————————————————————

①封驳:封还皇帝失宜诏令,驳正臣下奏章违误。

------------

099内忧起水淹三四州,外患生火烧五六城

再说中书省这边,皇帝前脚才得到消息,后脚邵安便知道李洪义要弃城的事了。邵安想想皇帝近日的态度,再想想众位将军的谨慎小心,便猜测退兵弃城这事,皇帝是断然不会同意的。

果然,没过多久就有太监过来,让中书省拟旨,令李洪义不准私自撤离金城。

待内侍走后,刘汝卿一边磨墨,一边问邵安,“大人怎知,皇上不会同意。”

邵安对于刘汝卿好学好问的态度十分赞赏,他笑着解释道:“首战失利,皇上已经很生气了。这回再冒然退兵,对军心影响太大,他肯定不会同意的。”

刘汝卿略有所悟的点点头,又问道:“那大人呢,对于李大将军撤军,也不赞成吗?”

“你先说说你的看法吧。”邵安却不答了,他反问刘汝卿,想考一考这个孩子。

刘汝卿沉吟半响,还是决定直说:“下官觉得,应该撤兵。”

“哦?原因呢?”邵安表示惊奇,没想到刘汝卿没有人云亦云,而是有了自己的见解。

刘汝卿思索了片刻,才道:“如果敌方水淹金城的话,我方损失的不仅仅是丢了一座城,还有几十万的士兵。与其这样,不如撤到永靖,伺机而动。”

“你的想法很有见地,本官也是这么认为的。有时候以退为进,不失为一种妙计。”邵安先是表扬了刘汝卿,随后话锋一转,又道,“只是,撤到永靖,这点我可不敢苟同。”

“永靖?”刘汝卿没有去过那么偏远的边境,故而疑惑道,“那里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吗?”

“永靖那里的地形,并不适合打伏击。”邵安展开桌上的地图,指着永靖周围,继续说道,“你看,这里有座南山,如果想要从敌后偷袭,还得绕过这座山。除非……”

“除非?”刘汝卿疑惑的看着邵相,不知他为何欲言又止。

“南山有条隐秘的小路,叫黄泉路。不过那条路太险,而且知道的人也很少。”邵安的目光有些淡淡的忧伤,他回想起了当年他和哥哥、张哥一起探险的过程。年少时他们那么亲密无间,然而时过境迁后,如今的三个人却是分道扬镳,再回首,已是陌路。

“大人,大人?”刘汝卿轻声呼唤,将邵安从沉思中唤醒。只听他道:“大人,那诏书……还写吗?”

邵安点头道:“当然要写。与其让他们退到永靖县,还不如镇守在金城呢。你抓紧拟诏,然后八百里加急,快马加鞭,送至边城。”

※※※※※

而此时,皇帝还在养心殿,正惆怅着怎么才能不动声色的瞒过邵安,下旨换将呢。结果这个当头,还真就有人撞枪口上了,呈上一封弹劾的奏疏,又来烦扰圣上了。

皇帝烦躁的打开,一看居然又是弹劾冯彻的。话说那位死心眼的赵府尹,一封折子递上去了好多天,结果却是音信全无。他没想想皇帝态度,继续不折不挠的写奏疏弹劾。赵府尹这次是真的被冯彻给气到了,下定决心必须把冯彻给弹劾下台才算完。而冯彻呢,还忙着勘察赈灾呢,压根顾不上申辩的事。

皇帝气的一摔奏折,怒道:“这河南府尹有没有点眼色?朝廷正忙着打仗,他却抓着个冯致远不放过。朕要不是念在他是皇后娘家亲属,早就把他罢官免职了。”

自从太子被废,国丈赐死之后,赵家也是一落千丈。而后皇后娘娘常年卧病不起,中宫形同虚设。皇帝也是为了皇后娘娘的面子,才给赵家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