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1 / 1)

在北宋靠摆摊 易楠苏伊 2903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70章

  得知这事有蹊跷之后, 张家人就一直盼着媒婆再次登门。

  可是七日过后,她始终没有出现。

  张二伯满肚子怨气无法发泄,气得直跺脚, “她这是知道消息,提前跑了?”

  张希瑶也觉得这伙人很警觉, 可能是知晓他们知道, 就不敢再来了。

  “你说谁走漏风声呢?”张希瑶想不通。

  张二伯把人都想遍了,“不知道啊。咱们自家人肯定没有往外说。村里人也不知道这事。”

  张希瑶挠头, “是不是我们哪里出现破绽,所以他们提前发现了?”

  古代成亲前好像要做各种准备。兴许他们发现了。

  张二伯也想不通,“可能吧。”

  翌日, 张希瑶醒来,夏花就告诉她,旁边那个租户退租了,“你快跟牙纪说把房子租下来吧。免得被别人抢先租了。”

  张希瑶点头, 吃完早饭就去找牙纪。

  她琢磨半天, 觉得这事可能是那个女租户说出去, “怎么这么巧, 她就退租了?”

  张二伯也觉得是她, “可惜我们晚了一步。要不然也能让她出回血。”

  这事就算告一段落,张希瑶想走走镖的事情,就去找罗大虎商量。

  罗大虎在汴京做杂活,有活时赚得比较多,没活时就在家歇着。

  张希瑶问他有没有走过镖。

  罗大虎还真走过, “南方路太抖, 而且山匪横行,我不想走。”

  “我是去北方。”张希瑶问他要不要去。

  罗大虎问她多少钱。

  张希瑶把自己的待遇说了, “我这次走得不算远,就去辽国的南京。”

  辽国的南京其实是现代的北京。在此时称为南京。北宋这边也有一个南京,不过不是现代的南京,而是河南商丘市。

  如果是去南京,那不算太远。

  罗大虎还真可以考虑一下,“第一次走镖,得多招些人手。最好是有经验的人。”

  张希瑶颔首,“那当然。我会找人。”

  她第一次走镖,专卖红糖。现成的货物,所以不用特地买货。唯一需要支付的工人工资。不过也得等走镖完成才会支付。

  张希瑶为了稳妥起见,肯定要招个有经验的镖师。因为有些行规是本行业的人才知晓。

  她做了打算,就在汴京小报刊登招聘启示。

  汴京有许多小报,一般都是登文章,还是头一次刊登招聘。不少人都觉得新鲜。

  只是她算漏一点,许多镖师不识字,刊登十天,也只有十来个来应聘。

  好在她没花多少钱。所以也不觉得可惜。

  张希瑶思来想去,就打算去镖局找人,请个专业队伍护送,并且支付报酬。当然她也要派随行队伍。

  这种做法在走镖行业是非常常见的。因为雇主也怕镖师监守自盗。

  镖局这边出了十个镖师。有专门的镖头押镖,一来一回差不多是两个月。头期是二十两,回来后,还需要付五十两的尾款。

  也就是说要付八十贯。这个价格不便宜。

  她之前跟过路走商打听过,辽南京的红糖卖价是50文一斤。

  她在这边卖价是20文一斤,差价是30文,她运三千斤就是九十贯钱。

  可她不只招这十个镖师,还要招村里人。

  张二伯觉得这趟还是可行的,“我们可以运四千斤红糖。回来的时候,也可以从南京运些特产。我记得那边的皮子很多,还有各种肉类,奶制品。我们肯定不会空车。”

  张希瑶思来想去,觉得这趟还是可行的,思来想去,她最终还是答应了。

  她跟镖局这边约了出发时间,等张大伯过来送货,就让他回家通知,快点把红糖给制出来,这样开春就出发。

  张大伯笑呵呵道,“放心吧。家里现在三口大铁锅轮着来。肯定能在开春前熬出来。”

  张希瑶松了口气。

  时间一转眼就到了过年,这次的年比去年还要顺利。

  可能是天天吃好吃的,所以他们不再期待过年。

  用夏花的话来说,“长大一岁就意味着将来要嫁人。我不想嫁。”

  夏花也是摆摊,看到许多女人婚后不幸福。可她又没有张希瑶的勇气,敢于招赘在家。她家有两个男丁,也不需要她招赘。

  张希瑶对此也是无可奈何。

  虽说是过年,但是张家人依旧忙碌着。天天都要在家熬糖。

  等开春之后,张大伯带领村里五个壮劳力和罗大虎跟着镖师一起出发。

  这板车是现买的。车上装满了货物,还特地买了油布。如果遇到下雨天,要把油布盖上。

  张大伯走后没多久,张希瑶的杂货铺子就开张了。

  她的铺子从布局上与其他家没有太大变化,货架是一格一格的,靠墙摆着,货物摆在上面,前面就是大大的柜子,下面可以盛货,客人想要货物,直接示意伙计拿货就行。

  她唯二的改动就是在中间的区域加了桌椅板凳,可以供客人点些茶水。

  因为夏天的时候,她要在这边做饮子铺。当然,其他季节也可以卖些热茶。

  这茶叶都是跟别家拿货,赚茬口钱。

  她还有一个改动,那就是每样货物,她都在上面标了名称和价钱。顾客看到名称和价格,不需要问伙计。

  店内是一口价,盖不还价。童叟无欺。

  为了配合宣传,她这次又在小报上刊登广告。

  跟上回相比,这次效果就好很多。许多读书人看到广告前来光顾。

  张希瑶的杂货物卖的东西很杂,也卖基础性书籍和笔墨纸砚。价格都不算贵。也不怕被人宰了去。

  许多书生看到价格便宜,会在这边买些东西带回家。

  因为她定的价格属于中当,不算特别贵,也不算特别便宜,而且也不是独家生意,生意倒是不温不火。

  到了月底盘算,她每月除去人工钱,差不多可以得五十贯钱的利润,倒是比摆摊卖货来得强。

  这天盘完账,张希瑶就回了住处。

  许氏看到她回来,立刻让她清点东西。

  自打大伯走镖,二伯和大郎去管理杂货铺,许氏和陆氏就过来帮忙摆摊。

  二郎接替大伯,每隔几日就过来送货。

  许氏在家干农活时,不是腰酸,就是腿疼,原来到了汴京也想偷懒。

  被张希瑶一句话给制住,如果干不了活就送回老家,换大嫂过来。

  于是许氏表现得比谁都积极。抢着干活,生怕张希瑶真的不撵情份把自己送回老家。

  虽说家里现在日子比以前好过,但人的本性是不会变的。

  张婆子从小就节省,日子能过且过。张希瑶让她给三郎四郎补身体。她就真给这两人补。

  家里其他有也就只能吃个饱饭,至于菜、肉、蛋没有其他人的份。

  但是在汴京就不一样了。

  张希瑶一定要让自己长高,所以她就改善伙食。每天不仅要吃饱,膳食纤维得有,蛋白质也得供应上。

  只一年半,张希瑶就已经长到一米六的身高。她今年才十五岁,还有几年生长空间,未来长到一米七也不是不可能。

  她是家里长得最快的。其次就是二郎,他年纪不大,正是半大小子吃穷老子的年纪。

  张希瑶让他放开吃,他一顿能吃三碗米饭,个子蹭蹭长高。现在已经直逼一米七。在古代,这身高已经相当了不得。

  夏花和秋花也长高不少。不过鉴于她们胃口不大,所以长得没有张希瑶和二郎明显。但也长到一米五,脸颊也是肉呼呼,看起来就很富态。

  他们这边日子如此好看,许氏哪舍得回去。

  张希瑶清点完毕后,就让大家装车准备去摆摊。

  去夜市的路上,夏花问张希瑶,“我爹什么时候回来了?”

  “快了。”张希瑶算了一下时间,两个月算是很宽松的。如果路上被事情耽误,可能会晚一点。但是越到日子,家人就越担心出了岔子。

  张希瑶与其是安慰夏花,不如说是安慰自己。

  第二日,大郎过来送货,顺便告诉张希瑶一件事,“白让把水车弄好了。还亲自试验了一番,可以用。村里有不少人家找他打造水车。”

  张希瑶笑了,“好啊。有水车种甜菜比以前容易多了。”

  大郎还告诉张希瑶,“阿爷打算按照你的想法,在山上散养一些土鸡。在山四周围上栅栏,还装上渔网。栅栏内侧还挖壕沟,里面插上竹签,免得小偷光顾。”

  张希瑶觉得挺好,不过即便如此,还是得有人看着,“阿爷准备让谁过去?”

  大郎笑道,“白让要去。他嫌家里太吵,就想到山上盖个房子,自己住。阿爷说让他帮忙养鸡,他也答应了。”

  张希瑶想起瘦弱的白让,心下叹了口气,这孩子确实可怜,“既然他们已经说好,那就这么办吧。不过山上的八仙花怎么办?”

  大郎笑道,“没事。刚开始不敢养太多。阿爷怕山上有黄鼠狼,所以只在背面圈了一片区域养鸡。不会影响八仙花。”

  张希瑶点点头,这样也挺好。不会影响山的美观。

  两人正说着话,外面传来车轮碾动的声音。

  正在揉面的夏花立刻蹦起来,“是爹回来了!”

  她一脸欣喜迎出去,而后蹦起来,朝屋内喊,“快快快!真的回来了。”

  于是院里,屋里的人全都跑出来,十几个镖师推着板车停在院子里。将车上的货物一样样搬进院子。

  屋里没有那么多地方,就只能摆放在院子里。

  将货物全部卸下后,张希瑶用油布盖上。

  张希瑶先谢过镖师们,又给他们银票结清剩下的尾款,约定明天请他们去仙客来酒楼吃饭,为他们接风洗尘。

  镖师们拿着行李和银票欢欢喜喜走了。

  张大伯、罗大虎和村里五个汉子全都是胡子拉碴。

  张希瑶给他们拿了钱,让他们先去香水堂洗漱一番。

  罗大虎回屋拿了换洗衣服,陆氏回到张张大伯拿了衣服。至于另外五个汉子,没有衣服,是许氏把自家男人干活的衣服拿出来让他们换上。

  张大伯将账本交给张希瑶,就拿着衣服急匆匆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