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1 / 1)

在北宋靠摆摊 易楠苏伊 2671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53章

  张希瑶的摊位算是在夜市彻底占稳脚跟。

  她卖的吃食, 油条和臭豆腐属于她的独家方子。至于其他吃食,其他家也有。但是她的价格要么比别家贵,要么一样, 所以也没人找她的麻烦。

  夜市有收税的人管理治安,所以也没有发生小说中常见的桥段, 竞争对手为了打压对手, 故意找无赖搞破坏。

  大家卖着各自的吃食,倒是相安无事。

  晚上摆摊, 白天他们除了为生意做准备,就是在家做自己的事。

  夏花在张希瑶的监督下,开始学会认字。

  张希瑶很快发现夏花数学能力很强, 算账特别快,但记忆力很一般。

  所以她学生字很慢,张希瑶只能让她在院子里的石桌上蘸着水练字。

  张二伯出去买炭,大郎在院子里劈柴。

  他们去夜市摆摊, 用的是劣质炭, 但平时在家烧的却是柴。原因也很简单, 因为柴便宜。汴京附近的农民会砍柴送进城。一担柴五文钱, 要是粗一点的木头当柴就要十文钱。

  最下等的劣质炭也得要三文一斤, 跟柴相比,性价比并不高。

  张希瑶在院子里活面,天气冷,这面就得提前两天和好。

  就在这时,罗大虎打开门出来。

  看到他在家, 大郎跟他打招呼, “大虎哥,你没出去做活啊?”

  罗大虎点头, 在院子里打拳,“没去!现在河里上冻,那些船停运了。不缺扛货工人了。”

  罗大虎经常在码头扛货。价格还不低,一天也能挣个两百文。包吃不包住。这个收入不算特别低,最低的是一百文一天。

  别看收入高,但是汴京居不易,租房就得去掉450文,再加上进城也得交钱。要是有妻儿要养,这钱还真不够。

  大郎曾经私下里唏嘘,“咱们村子到镇上找二十文的活找不到。汴京工钱居然这么高。”

  不过这会儿他还是笑呵呵道,“大虎哥有力气,就算不做扛货工人,也能做些别的活计。给人看家护院或是当镖师,他们抢着要。”

  大郎以前跟张大伯一样,是个木讷性子。可自打做生意,他也锻炼出来了,嘴巴能说会道。

  夸到罗大虎心坎里去了,走过来,接过大郎手里的斧头,“来!我来帮你砍!”

  说着,一斧头下去,柴就断成两截,大郎看着眼睛都直了。

  夏花扭头看了一眼,偷笑。

  大郎听到妹妹的笑声,脸色涨得通红。

  张希瑶见天色不早了,就让大郎先准备做饭。

  大郎回了灶房,忙了好一会儿,再出来时,手里端着一份臭豆腐送给罗大虎,感谢对方帮忙劈柴。

  罗大虎闻着臭味,有点不敢碰。可是对方也是一片好意,他就接受了。

  “你别看闻着臭,其实可香了。”大郎见罗大虎接过碗却不吃,忍不住催促起来,“昨晚下雨,剩了一些,味道更香浓。”

  罗大虎也闻到了,他尝试着咬了一口,柔韧有嚼劲。卤汁加了许多香辛料。

  他一口下去,眼睛亮起来,“哇,真香!”

  闻着臭,吃着却一点也不臭,反而有种奇特的香味,越吃越馋。

  “怪不得你们能卖四文钱一份。我们老家,四文钱都能买一斤豆腐了。”罗大虎将这碗臭豆腐吃个精光。将空碗递给大郎时,他还有些意犹未尽,舔了舔嘴唇。

  大郎见他喜欢,眉眼都带着笑,“好吃吧?!这可是我们家的独家秘方。其他地方找不着的。”

  罗大虎点头,是挺香的。

  打那以后,罗大虎开始三不五时就帮着干些粗活,劈柴,打水,清理推车。

  大郎三不五时就会送他一碗臭豆腐。

  日子一天天过去,很快就到了年关。

  张希瑶打算回家过年。官家都要封印休沐。

  张大伯驾着牛车过来接人,张希瑶把小推车等东西都锁进屋里。然后把剩下的粮食也锁起来。

  大郎和张二伯把要带回家的礼物全部拎上牛车。

  在门口,他们与罗大虎挥手告别。

  夏花就很纳闷,“他一天能赚两百文,在这边待了好几个月,应该攒够盘缠了吧?怎么不回家过年呢!”

  大郎了解情况,就道,“他父母没了,老家也没人。不打算回乡,就在汴京落脚,想找个稳点的活计。”

  夏花好奇问,“找着了吗?”

  “找到了。听说要给城西刘员外的儿子当武师傅。一个月给三贯钱呢。”大郎满脸羡慕。他要是有罗大虎的身手,肯定没人敢欺负他。

  夏花也是满脸羡慕,她要是也能赚这么多钱就好了。

  一行人浩浩荡荡出了汴京,一路往东,路上寒风瑟瑟,碧绿的麦苗已经盖上白色的被子,他们裹着棉袄,戴着棉帽子,嘴上还有口罩,双手插在袖管里,只露出两只眼珠子。

  没人再说话,就这么一路到了家。

  夏天村口会有不少人乘凉,此时大家全缩在家里。

  他们路了许多家门口,都没人出来看热闹。

  到了张家门口,张大伯一嗓子,家里人全蹿出来帮忙抬东西。

  张婆子的注意力全在孙女身上,“哎呀,皮肤怎么晒黑了?!”

  是的,张希瑶前十三年捂的白皮肤经过她几个月的风吹日晒已经成了小麦色。虽然比家里其他人还白些。但是这肤色穿着男装,已经没人会把她认成姑娘。

  张希瑶笑了笑,拉着张婆子就向她介绍自己买了哪些东西。

  得知孙女又买了二十斤棉花,张婆子没忍住又给她后背一下,“这么贵的棉花,你也敢买!你真是有钱烧得慌!”

  张希瑶拉开口罩,“阿奶,咱们天天在外面摆摊。如果不穿暖和些,手和脸早就冻肿了。”

  这古代要比现代冷,那冷风呼呼刮到人脸上,是真能把人冻肿。

  据夏花说,往年冬天,她的双手会肿成馒头,还有冻疤留下。

  家里人将东西搬进屋,张婆子就放开张希瑶的手,去归整东西了。

  张希瑶看着堂屋开裂的方,冷风透着细缝灌进来,让人骨头都跟着冷起来,她就跟张老头道,“阿爷,咱们明年盖房子吧。这屋子太旧了。不能再住人。我真怕来一场大雪,把房顶给压趴了。”

  所有人都停下手头的动作看向张老头,等他答复。

  张老头抽着烟袋锅子,“盖房子?要盖三间青砖大瓦房至少得五十贯钱。咱家卖蘑菇的钱得留着给三郎四郎读书。”

  读书很费钱,光先生的束脩和笔墨纸砚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大家也都理解。

  张希瑶笑道,“阿爷,三郎四郎年纪还小,刚刚读书,咱们再挣就是了。而且我们几个在汴京也赚了不少钱。”

  说着,她就将银子呈上来。她不喜欢用交子,因为那东西拿着没有安全感。所以她将铜板全换成了银子。

  整整齐齐五十个银锭子,每个银锭是二两银。

  不到三个月,竟有这么多钱。

  大家眼睛都看直了。

  张希瑶给张老头报账,“这里面还包含糯米粉、面粉、甜菜的钱,除去所有成本,咱们每个月能赚二十三贯左右。”

  在现代,餐饮行业利润差不多是营业额的五成。但是古代赚钱不容易,只有三四成而已。这还是他们自己磨面的结果。要是买粮店的面,利润估计只有二三成。

  得到这个答案,张老头先是看了一眼家人,“这事不许往外漏”。

  孩子们连连保证不往外说。

  张老头看了账本,这一百两银子中有四十两要分给张希瑶,“你好好收着。”

  看到这么多银子给出去,许氏从地上站起来,嘴唇动了动,一抬眼对上张希瑶似笑非笑的眼,许氏脸一红蹲下来,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继续帮着理东西。

  张老头看向全家人,“咱们明年盖房。”

  孩子们立刻欢呼起来,大人们也是喜气洋洋。他们家的房子是几十年前的老房子,能撑到今天已是相当不容易。可算能住进青砖大瓦房了。

  张老头让张大伯回头去找作头,问问要买哪些东西,等年后就得准备起来。

  作头就是专门帮人盖屋子的匠人。

  张大伯响亮应了。

  张希瑶忙道,“阿爷,我的房间得打些柜子,木箱装衣服太不方便了。”

  想到天气冷,她又忙道,“还得搭炕。这样咱们夜晚睡觉就不怕冻。”

  张大伯光听她的要求,就是头皮一麻,看向张老头,“爹,搭炕得要不少钱。”

  搭炕是北方人特有的手艺,价格不便宜。如果只给阿瑶一间屋子搭,也就多个一贯钱。可是全家人都搭炕,那价格就贵得吓人了。

  张老头抽着烟袋锅子没说话。陆氏看了眼自家男人,见他乐呵呵,始终没有插嘴,她憋不住上前,“爹,大郎已经十六了,还有几年就成亲。是不是得给他单独盖个屋。”

  大房住在西屋,西屋是三个房间,大房夫妻一间,大郎和三郎住一间,夏花和秋花住一间。

  这大郎要是娶媳妇,就得腾出一间房。

  许氏看了眼二郎,紧跟着道,“对啊,爹,二郎过年就十六,大郎成亲后就该轮到他了,是不是也该给他盖个房?”

  可是家里的宅基地就这么大。多盖两间房,从哪挤出地方?!张老头陷入纠结,抽着烟袋锅子,眯着眼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