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大明狙击手(2) 4000字章节(1 / 1)

回到明末去当兵 不到黄河不死心 747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392章 大明狙击手(2) 4000字章节

这个距离是自生燧发枪的有效射程,抛开位置和风速的影响,如果考虑到这些因素,有时候自生燧发枪的射程可以达到300米以上。

但是对于狙击手来说,这些是不能考虑在内的,因为狙击从来都不能讲究偶然性,也不能用个案代替一般,他要求有保守的数字,确保效果。

因为狙击手要求的一是隐蔽,二是精准,三是画龙点睛式的打击。

作为后世的一种特种战士来说,狙击手的作用力林毅当然是知晓得非常清楚。

因此林毅让手下兵将准备了一柱香,有小姆手指粗细,点燃以后,拿到了250米开外,然后让女营将士用肉眼开始辨识。

这些女营兵将开始的时候都不知道林毅这样做是什么目的,到让他们看的时候一个个瞪大了眼睛,显得不可思议,一个个把眼睛瞪到了最大。

200多米外的一个蝇头之火,这哪看的见呢?绝大多数看见的都是黑黢黢的,什么都没有。

应该说这些姑娘们的视力都不错,没有一个近视眼,视力最差的也得在1.2以上。

眼睛如果近视了,根本选不到这里来,当时也没有眼镜,因为玻璃工业才开始起步不久,在洲域还没有传过来。

人的视力没有任何的辅助,最多的只有一个单管望远镜,由于当时生产力的局限性是无法装备到枪上的,而现在的火枪,虽然是林毅进行了改装,让100多年以后才出现了自生燧发枪提前问世并装备了军队,使军队的战斗力获得了一个质的飞跃。

但是尽管如此,这种自生燧发枪仍然相当原始,根本不能与后世的狙击步枪相提并论,没有瞄准镜就这一点,就是最大的瓶颈,单靠准星和人的肉眼以及后天的训练,所达到的精准距离太有限了。

但是眼前,要对付这支漠北蒙古的王牌军队骆驼炮和铁甲重装骑兵组合,林毅觉得用狙击手是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明军的火枪再先进,比不上人家的骆驼炮。明军的红衣大炮威力再大,没有人家的骆驼炮机动性强,冲锋陷阵人家有重装铁甲骑兵。因此权衡利弊,经过反复斟酌思考之后,林毅才定下了这样一个作战方案。

与其说林毅要选狙击手,倒不如说现在要选神枪手,或者说选狙击手的苗子。

但是夜间250米开外的燃烧的火红的香头,结果三四百名女营将士用肉眼只有两个人能看得清楚,除了林毅之外,那就是苏茉尔。

其余的视力特好的,能够恍惚看到一点红光,有的根本什么都看不到。

这两个人由于功夫上有较高的造诣,因而儿两只眼睛视力已经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比2.0的眼视力还要高出很多。

但是其他的人,视力则远远达不到,那这就等于一票否决了,看不清楚目标肯定打不准。

林毅觉得两个人太人单势孤了,只有降低了标准,命人将燃起来的那一炷香又往回移动了50米,也就是在200米的距离。

这样看清的人就多了,然后正式开始挑选狙击手的苗子。

林毅将给他们做了个示范,命令火把全部熄灭,众人不解林毅其意。

现场一团漆黑,尤其是火把刚刚灭,那种感觉就是伸手不见五指,好半天才能看见眼前黑乎乎的人影,和一张张模糊的失去颜色的脸。

这时林毅拿过来一把自生燧发枪,先检查枪支,然后装弹上膛打开保险,举枪瞄准……

一切都在黑暗中进行,但是听着那熟悉的摆弄枪支的声音非常顺耳。在场的无论男女玩枪都不外行,有的还堪称高手。

人们就发现林毅不再是以前的那种举枪就射了,而是有明显的瞄准动作。

看见林毅如此瞄准,再场的男女众将都瞪大了眼睛,干什么?这样也能射中吗?

以前林毅举枪就射,目标没有这么远,而且那是在白天,而且更重要的是目标是一个靶子,比现在蝇头大小的香头不知道要大多少倍。

他今天是第一次在漆黑的暗夜里打这样的靶子。

因此林毅的动作在别人的眼中简直奇葩的有些不可思议,就好像要举枪要射天上的星星一样,有点那么不靠谱。

其实林毅要实现精确打击,又是夜间,又是这么远的距离,为了保证百发百中,必须进行一定时间的瞄准,林毅是人不是神。

那种不管多远,举枪就射,射了就能中,完全是扯淡。

林毅穿越之前尽管是特种战士王,但是他毕竟还是人,不是神!

大约瞄了10秒左右,林毅果断的扣动了扳机。

随着一声清脆的枪响,像放了一个鞭炮一样,在这些兵将的诧异的目光中,随着枪响,远处的那个小红点不见了。

接着女营众将和卫队营的张华等将士就是一阵的喝彩,在黑天,这么远的距离,一枪能够把香头敲灭,这简直是神射手啊!

然后200米远处的香头,由一个变成了一横排的九个,然后林毅接下来一连打了九枪,结果那一排的九个香头全都被打飞了,这才叫百发百中!

这下现场没有掌声了,全都惊傻在那里,这枪法也太好了,简直是出神入化!

火把重新亮了起来,然后林毅命令在同样的距离处,燃起了一排10个香头,在火把照亮的情况下,开始从三四百名女营兵将中挑选。

林毅的女营将士,早就装备了新式的火枪,现在人手一把,也就是说火枪是他们的必备武器,然后才是骑马弓箭,战刀,也就是说他们个个是一马三武器。

就连擅长歌舞升平的邢畹芳等人也不例外。

现在林毅对他们进行了一次严格选拔性的考试,考试的内容当然是远距离黑夜间的火枪射击。

林毅在旁边亲自监考,一个一个的过,每个女营将士,每人10发子弹,这场考试一直到天灰蒙蒙亮的时候,女营将士才过了一遍。

结果算上苏末尔在内,总共就挑中了5个人。这5个人成绩最好的就是小颖,不愧是火枪营的女教练,成绩是10中8,还有两个10中7的,全都是蒙古兵,其中就包括苏沫儿,剩余的是两个10中6,其中一个还是朝国姑娘。

将近400名将士选出了5个,也算是百里挑一了,这5个被选中的,除了两汉人之外,有两个蒙古姑娘,还有一个朝国姑娘,分布的也算是均匀。

不过遗憾的是哲哲落选了,10发子弹她中了5发,按说这样的成绩也算不差,但是在林毅的眼中他是不及格。

哲哲伤心透了,她怪自己不争气,小颖能10中8,而她为什么只打了个10中5?自己难道连一个朝国的姑娘都不胜,这名朝国姑娘叫韩金,她加入女营的时间远远没有哲哲长,她都能打出10中6的成绩。

还有最气人的就是这个苏沫儿了,来到女营才几天呀,这次就脱颖而出,像鬼神附体了一样,一下子打了个10中7,简直太不可思议了。为什么人家都那么有本事?自己这么没用……

黑暗中晶莹的泪珠滚过了她如桃花般的两腮,知道她委屈,小颖和两个贴身的丫鬟不停的在劝她。

“这算什么呀?比弓箭谁比得过你呀?”

“是啊小姐,您别太难过了,林大哥绝不会放在心上的,各有所长嘛。”……

听着小颖和丫鬟们的劝,扯着暗自咬牙,以后哪怕不吃饭不睡觉,也要练好火枪射击。

值得一提的是,苏茉儿是女人中最年轻的兵将,这次却被选中了。

说她年轻这倒不是说她的岁数小,其实她的岁数是女营中的年龄比较大的,将近30岁的大姑娘了,除了高桂英之外,包括小颖和哲哲在内都得管她叫大姐。

说她年轻是因为来是女营最晚,他来女营还没几天,练枪更是没几天,但是却表现出狙击手的极高的天赋。

苏茉儿的确是心灵手巧,不止只是会穿针引线,作出精美绝伦的衣服,暗器飞针打的那么好,火枪照样射得好。

现在她来者居上,超过了训练了几个月的女营将士,今天晚上一下子就打出了10中7的好成绩,连林毅都对她竖起了大拇指。

这一下苏茉儿又成了别人议论的焦点,仿佛是个玩枪的天才一般,也招来了女营将士和林毅的卫队营将士中羡慕嫉妒恨的目光。

5名狙击手包括林毅在内,算是总共6人参加这次狙击行动,另外这6名狙击手每人安排了5名帮助他们的兵将,自然也全都是女兵,称为助兵,人员定下来之后,林毅下令兵退60里。

因为后面60里处,有一片林子,这片林子不太大,有百十亩地的样子,而林子的前面是一片开阔地,算是荒野了,这林子的后面可以埋伏兵马。

林毅就看中了这里。

让标营、无敌营和炮营一部200门红衣大炮,在这片树林的后面埋伏下来,一共是1万多人马,其余的十几万明军全都撤回了海城。

其实这片树林离海城只有40里地。

但是对于林毅的这个计划,手下的兵将都不赞同,包括他的智囊宋献策在内。

“林大哥,就你们6人在前面狙击敌人,算上每个人的五名助兵也才30多人,这也太冒险了吧!”小颖和哲哲都劝。

现在哲哲也不敢委屈了,一听说林毅要亲自出马,带5名狙击手在最前线狙击敌人的骆驼炮,顿时吓得小脸都白了。

宋献策也跟着劝,“是呀监国大人,您贵为万乘之尊,怎可如此舍身范险,要万一有点闪失可怎么得了?”

张华等人也纷纷劝阻:“使不得,使不得,万万使不得,请大人收回成命,还是另想他策。”……

林毅不以为然道:“你们大概还不知道吧,一个狙击手的价值相当于一个队伍,我们6人还惧怕他区区1万兵马吗?何况还有标营无敌营第200门红衣大炮一共1万多人马的埋伏?尔等不必多说,本监国去意已决。”

林毅的拗脾气又上来了,九头牛都拉不回,众人也不敢再劝了,但是要求林毅多埋伏些兵马,以做到万无一失。

还有十几万兵马呢,为什么要摆在远远的海城?岂不是浪费?

林毅又拒绝了他们,他的理由是,兵在精而不在多,一万多兵马埋伏在那里已经绰绰有余了,这1万多名精兵战力超强,另外埋伏兵马多了,容易暴露,这里离海城这么近,十几万明军在那里作为后援,万无一失!

众兵将都知道,林毅作出的决定是万万更改不了的,这句话如今再一次得到了验证,因此也都不在废话了。

只希望老天能够保佑,保佑林毅他们6人能够狙击上万名骆驼炮队。

而且来的敌人还不可能只有这一万鞑子,清军好不容易获胜了,要反扑肯定得集中兵力,估计怎么着也得有好几万人。

就林毅他们这几十个人在前面打头阵,林毅手下的兵将越想越觉得这是儿戏。

林毅胸有成竹,他不管别人怎么想。紧锣密鼓的推行了他的计划,这一仗必须得运筹好。

现在狙击手已经落实了,每名狙击手由5名助兵帮忙,狙击的地点他也选好了。

现在林毅又交给了苏茉儿一个任务,让让她设计赶制一批特殊的衣服,一共36件,因为这三十六件衣服不是用布做的,而主要是用树叶为材质。

苏茉儿一听非常新鲜,知道林毅的用意后,便立即行动。小颖和哲哲带着其他的女营将士帮忙,到林子中间把足够的树叶采摘过来,然后由苏沫儿教她们穿针引线。

昼夜不停的赶制衣服开始了,经过了几百人近两天的忙碌,这几十套衣服终于赶做出来了。

林毅等人非常高兴,发给狙击手和那些助兵们,进行了试穿,等包括林毅在内的一男35女穿上树叶做的衣服之后,一个个都变样了,都变成了草绿色。

其他的兵将从来没有看见过这样的衣服,因此都看着他们哈哈了,也都向他们投来了羡慕的目光。

一切就绪之后,又过了两天,有探马来报,3万清军从盛京那边果然开过来了。漠北蒙古的1万名铁甲骑兵和骆驼炮在前面开路。

“来的好!这次一定要让他们有来无回!”

林毅这36个人立即出发,就在这边树林前面的荒野处埋伏下来,而隔着这片树林的后面,这是1万多明军包括200门红衣大炮也埋伏下来。

而其剩下的十几万明军,拔营起寨,全部退进了海城,给人一种望风而遁的感觉。

------------

393章 大明狙击手(3) 4000字章节

三万清军浩浩荡荡,杀出盛京直奔海城而来,他们要复夺海城,把明侦彻底击退。

数日前漠北蒙古的勤王之师赶到,盛上京外一场大战,明军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惨败,清军以少胜多,一战就歼灭了5万明军,致使20多万明军溃出100多里,盛京之危暂时解了。

那一战漠北蒙古的骆驼炮加上铁甲重装骑兵,这样一个无敌的组合,进退有序,攻防自如,1万人马就打出了他们久违的士气,让八旗子弟找回了当年叱咤风云,天下无敌的感觉。

所得的战利品,刀矛器械,锣鼓帐篷,牲口马匹,粮食饷银等等军用物资应有尽有,堆积如山,他们往京师整整拉了三天才拉完。

可以说从山海关大战以来,这是他们第一次取得如此重大的胜利。

令他们更加欣喜若狂的是,这一次清军还缴获了明军五十门红夷大炮,还有数量相当可观的炮弹炸药等等。

这五十门大炮当中,有的红夷大炮被他们的骆驼跑队炸坏了,有的稍微修一下就能用,还有的直接就能用。

大清现在正缺少大炮,本来到顺治元年的时候,大清在火器上已经赶上了大明,大明独有的火器优势已经不复存在。

以前那种他们只是靠弓马在野战中取胜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凭借着八骑军的骁勇剽悍和乌真超哈重兵部队的狂轰滥炸,大清野战和攻防战他们都有把握了,觉得对付大明的汉人不成问题。

因此多尔衮才定下了叩关南下问鼎中原的战略大计。山海关一战多尔衮本来运筹得天衣无缝,既耍了大顺军的李自成,又玩弄了大明余孽吴三桂,在山海关外,多尔衮玩了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把戏。

但是没想到遇上了一个克星林毅,最终他多尔衮才明白,他并不是那幕后的黄雀,林毅率领的明军才是螳螂和蝉后面的那只黄雀。

从那一战以来,清军一路败北,一直败进了京师,他们依仗的红夷大炮也受到了重创,特别是三岔河一战和海城的失陷,使他们的重装炮兵部队乌真超哈几乎全军覆没,现在他们仅有的红衣大炮也不过百门,而且大都安装在京师的城墙垛口上,成了不可轻动的炮火防御体系。

虽然漠北蒙古并入了大清,来的这支勤王之师对他们来说太重要了,这一仗便打跑了明军的20万军队,他们现在还拥有数百门威力惊人的骆驼炮。

但是单凭威力而言,骆驼炮跟红衣大炮的威力还没法相提并论,其射程和杀伤力都有些逊色,骆驼炮的威力至多能和千斤佛郎机相媲美,主要是它的机动性比较强,它不过是虎蹲炮的升级版,真正到了啃硬骨头的攻坚战时候,骆驼炮根本代替不了红衣大炮。

几百门红衣大炮集中力量向一个地方攻击,能够把厚重的城墙炸塌,而其他的大炮是望尘莫及的。

现在大清能机动的红衣大炮也不足百门了,红衣大炮的缺乏对于用惯了红衣大炮的清军来说,就好像有车一族,突然没车了,那种感觉是那种无车族根本体会不到的。

现在又得了明军的50门红衣大炮,加起来能够拉出去战斗的红衣大炮也有一百四五十门了。再加上数百门骆驼炮,还有3万名清军精锐,实力也是非同小可。

3万人马数目虽然不多,但是对于满清八旗军来说,这是一支规模相当力量的军队,因为历史上1644年多尔衮率军南下的时候,满洲八旗在编的才5万多人,剩余的十几万人则是蒙古鞑子,还有大明投降过来的汉奸队,他们成为汉人八旗,另外还有朝国派过来的助战军队。

现在他们有3万军队,加上这么多的火炮,而且又刚刚赢了一阵,足以有理由让他们认为,属于他们的春天又来了,大举反攻的时候到了。

一万漠北蒙古的军队就把大明的20万军队打败,何况是3万?换成是谁都会这么想的,何况是野心勃勃虎视天下的多尔衮和孝庄皇太后为首的满清当局?

另外,虽然他们刚刚取得了一场重大的胜利,但是多尔衮和孝庄皇太后并不敢高枕无忧,因为明军并未彻底退去,仍然在他们的眼皮底下安营下寨,明军逼近大清京师十几里地与逼近100多里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他们依然感到了巨大的威胁。

十几万大军在他们的家门口徘徊,这些满清鞑子如何能够容忍,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什么时候能把明军赶到宁锦防线以外,甚至赶到关内,恢复到他们的小皇帝顺治登基似的状态,他们才可以长出一口气。

不过,现在满清当局当然不敢奢望叩关南下马踏中原了了,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

仗打到这个份上,他们不不得不重新估量自己的实力,当前的情况仍然是缺兵统领,能够保住大清这面旗帜不倒,他们就感到万幸了,如果能够恢复原有的地盘,这无疑是列祖列宗在天之灵保佑了。

不过现在他们还是不想认输,林毅那条件太苛刻了,不只是俯首称臣,简直是要他们亡国灭种啊!

因此多尔衮和孝庄皇太后,对这场胜利只是小型庆祝了几天之后,然后带着他们的梦想与雄心3万大军就出发了。

这一次仍然是多尔衮亲征,孝庄皇太后和宁完我、苏克哈萨、遏必隆等带着几千人马留守京师,跟随摄政王多尔衮出征的有大汉奸范文程,猛将博洛、索尼、锡翰,蒙古大将铁树不花,速不台等。

不过多尔衮率领的2万人马作为中军主力,走在后面。在前边开路的是漠北蒙古和科尔沁的一万兵马,领兵带队的开路先锋官仍然是孝庄皇太后的亲兄长吴克善。

漠北蒙古的主将,也就是骆驼炮队的指挥官,是漠北蒙古汗王硕磊手下的大将敏敏特穆尔,此人生得人高马大,阔口咧腮。

这3万清军刚刚离开京师,便得到明军拔营起寨退兵60六十里的消息。

多尔衮和吴克善一听脸上都露出了得意的笑容,哦,跑了?跑出60里地,就能跟你们完得了吗?继续进兵!

3万大军一前一后相距几十里继续把战线向前推进。

又走出70余里,天就黑了。因为这3万清军,不管是前面的一万前部先锋,还是后面多尔衮的2万中军主力,都不是原来的满清轻骑兵,都属于重装部队。

蒙古科尔沁部的3000铁甲骑兵就不用说了,这是重装铁甲骑兵的典型。由于人和马都穿着厚厚的铁衣,无形中增加了重量,速度肯定快不了,一时的打马如飞也难以持久。

那些骆驼兵本来走的更慢,而且骆驼背上还架着大炮,另外多尔衮的2万主力还拉着100多门红衣大炮,不说骆驼的速度远远没有战马快,只这些辎重他们就不会像轻骑兵一样来去如风。

就这样,他们马不停蹄头一天走出130多里地,天就黑了。清军只好暂时安下营寨。

第2天饱餐战饭之后,清军拔营起寨继续进兵。

这次没走出十多里地,探马又来报告,说明军再一次退兵,全都跑到海城去了,这里离海城不足70里地。

漠北蒙古和科尔沁部的联合部队,这1万人马的最高指挥官吴克善和敏敏特穆尔一听,明军简直是望风而遁,看来上京外那一战是被打怕了,哈哈哈。

特别是吴克善仰面大笑,传令手下加快行军速度,今天务必拿下海城!

这些蒙古兵将跟他一样得意忘形,刚刚打了一次大胜仗,现在明军又是望影而逃,因此一个个以得胜者的姿态加快了行军速度。

又往前走了20多里,前面几里处的官道旁侧,出现了一片树林,远远看去郁郁葱葱的一大片,除此之外则是荒野,荒野上偶尔可见一人高的蒿草和稀疏的树木。

正在这个时候多尔衮派人,告诫吴克善,说林毅诡计多端,让他务必小心,别中了明军的诱敌之计。

吴克善和敏敏特木尔一听,又是一阵狂笑,哪里有伏兵?伏兵在哪儿呢?吴克善在马摇头晃脑,一副傲视天下的样子。

敏敏特穆尔,撇着嘴瞅了一圈,四外出了风吹树梢的声音,就是自然界的响动了。

吴克善这些人心里好笑,看来这位摄政王多尔衮真是被林毅打怕了,但是再怕竟然怕成这样,这是吃了他们多大的亏呀?竟然成了惊弓之鸟,明军现在望风而遁,还是这么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可怜可叹的摄政王啊!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本公倒是希望他这里设伏兵,那样的话就可以在这里痛痛快快的打一仗了,最好林毅在这里,好把他一仗消灭,省得再去海城找他了,除去我大清的心头大患!

吴克善这么想着,根本没有把多尔衮的警告放在心上,队伍继续按原来的速度照样往前走。

这时前面的队伍突然停下了,吴克善正要望问个究竟,有人来报说前面的路上立了一把刀。

吴克善也觉得诧异,他和敏敏特穆尔带着卫队骑马来到了前面。

“二位大人快看!”吴克善的亲兵往前一指。

吴克善本来就是蒙古科尔沁部的亲王,现在他的亲妹妹又成了孝庄皇太后。因此他在大清的地位显赫,跟一国的太上皇也差不多。

这个敏敏特穆尔的地位也不低,在漠北蒙古他是车臣汗硕磊的旗长,现在来到了盛京,带着他的骆驼炮队又打了这么大一场胜仗,多尔衮和孝庄皇太后亲自接见了他。为他庆功受赏,并亲口加封他为大清的兵部左侍郎,当然这是沿用明制,朝堂二品大员。

吴克善和敏敏穆特尔瞪大了眼睛,顺着亲兵手指的方向一看,前面的官道中间赫然立着一把刀。

这口大刀造型雄伟,是一口青龙偃月大刀,刀身宽像小门扇一样,刀背厚超过三寸。两边都带着一道深深的血槽,雪亮的刀锋在阳光下面闪着寒光,夺人的二目。

整口刀的刀头从刀尖算起,刀与刀杆相连处超过一尺5寸,刀杆有茶杯口粗细,上面绣着的花纹为阳文的青龙。

这口大刀一看就是刀中之宝,而且看着个头分量肯定不轻。

刀头冲天而立,刀纂埋在下面的土里。

很明显这肯定是明军所为,因此他们的手下不敢往前走,暂时停下了。

吴克善和敏敏特木尔看到这里,也提高了警惕,但是他们根本没有在乎,翻着两双狼眼,看了看前边不远处的树林和四外的荒野,难道这附近真的有明军的埋伏?

不过真要是如此那就好啦!他们有埋伏又能奈我何,大不了再像几天前在盛上京外那样教训他们一顿,难道盛上京外那一战,明军败的还不够惨吗?

想起来这一战就令他们扬眉吐气。另外眼前这把刀令他们生气。

有埋伏你们尽管使好了,可以发动突然袭击,出其不意的杀出来,或者陷坑陷阱,用火攻用水淹,你要怎么样随便来呀!

如今这算什么呀,弄一把破刀立在路的中央,故弄玄虚。

吴克善这样想着,把嘴又撇起来了:“哪位过去把这口刀给我拔了!”

“王爷,在下不才,愿往拔刀!”

吴克善话音刚落,卫队当中有一名牛录额真应声而出,“驾!”这名蒙古的牛录额真用马鞭狠抽马背,像箭打的一样像这口青龙偃月刀冲来。

此时距离他们二三百米远的那片树林前面有几片蒿草,稀稀疏疏的,每棵都长得大如伞盖,有的一人高,有的半人高,郁郁葱葱,非常茂盛,又像几个绿色的大蘑菇一样,点缀在绿草如茵的草地上。

这些绿色大蘑菇的旁边,相隔数10米远处,还有一棵树,这棵树有一人合抱那么粗,高高的树冠也是大如巨型伞盖。

谁也没有注意到,这些绿色的大蘑菇和巨形伞盖里面,有几支火枪早已经在瞄准了。

那名自告奋勇的蒙古牛录额真刚冲出去,还未到青龙堰月刀近前。

正在这时,一声清脆的枪响传了过来,吴克善两只眼睛一翻,应声落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