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9 章(1 / 1)

重生1881之崛起 四方之王 2000 汉字|37 英文 字 2个月前

凯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在和连顺的接触中很巧妙的让其看出了他已经知晓内情,并许以其不少好处。

很快的罗凯就和连顺达成了约定,在接下来一系列的争权夺势中,这位武将开始热衷于政治,被罗凯所左右,并成为他的热心拥护者。

时间过得很快,1895年8月中旬,罗凯决定动身返回台海岛。

按照计划,又一艘新式战舰即将下水,虽然这个时间比罗凯的预计时间晚了太多,但考虑到这艘战舰的吨位和制造中遇到的困难罗凯也就不想多做计较。

就当罗凯乘坐镇海号返回台海岛的时候,大清国内,原来的朝鲜总督袁世凯也在为他的前程努力奋斗着。

1895年2月,袁世凯开始在天津与塘沽之间的xiǎo站练兵,军务处大臣荣禄、李鸿章等奏派袁世凯扩练定武军,更名为“新建陆军”,渐为清廷所倚重。这股军队后来发展成为北洋六镇也就是北洋新军,为清末陆军主力,也是民国初年的北洋系军阀部队的前身。

1895年7月,袁世凯聘德**官十余人担任教习,又从天津武备学堂中挑选百余名学生任各级军官,并引用和培植一批sī人亲信,以加强对全军的控制。同时还像清廷要来了一笔不xiǎo的军费购置武器。

xiǎo站练兵是中国新式军队发展的转折点,也奠定了袁世凯一生事业的基础。

但是,袁世凯所不知道的是,自从某个穿越人士驾临这个时代之后,他的一举一动就被紧密监视起来。

他的亲信之中,至少有三人都拥有一部秘密电台,他的武器也多是以低价购自某个秘密组织。

忽视过去的人,在未来行程里只是一个缺乏思想准备的匆匆过客。忽视过去的国家,面对世界变局将不会有成熟的选择,甚至有mí失方向的风险。

袁世凯这位清廷覆灭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如何能够被忽视

第一百七十七章 革命党

95年8月初,一封电报改变了罗凯的行程,平海号在航行了仅仅三天时间后又掉转船头返回朝鲜。

在甲午战争爆发前,英国和日本为维护其各自在中国与朝鲜的利益而结成互助同盟,旨在反对俄国在远东扩张。

条约规定日本在中韩两国,英国在中国拥有特殊的利益,各自的利益在受到侵害时,将采取必要的措施。(2)日英双方为了保护以上的利益而和第三国开战的时候,另一国将保持中立。(3)在上述情况下,如果jiāo战中的第三国和其他一国或数国结成同盟进行参战的话,日英将协同作战,媾和也将根据同盟国相互间的协议进行。(4)日英两国不缔结有害于前记利益的其他条约。(5)在危及两国利益的时候,要相互通报。同盟的有效期为5年。另外,根据同时jiāo换的公文,双方约定,日英两国海军平时要加强协作,在入坞修船、补给煤炭等方面相互提供方便;并且明确表示,在远东水域日英两国要努力保持优于第三国的海军力量。

这个条约在订立之初显然是为了限制俄国在远东的扩张,也是巨文岛事情的延续。但是当日本战败之后,英国就不得不单干了。

另外一边,沙皇俄国也不希望看到大清朝的强大,林则徐说过:“亡中国者,终为沙俄”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中国人民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掠夺,其中侵略中国最凶狠,伤害最大的两个国家就是日本和俄罗斯

总之,日本战败,清帝国在朝鲜一家独大,这显然不符合列强在远东的利益,他们担心中国一旦取得对法战争的全面胜利,就会进一步增强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的决心,清政fǔ也可能不再如以前那样驯服了,进而危及自己在华的侵略利益。英外jiāo大臣就曾说:“中国的任何胜利,都会一般地对欧洲人发生严重后果。”

1895年八月初,一场反抗清军的起义运动在国外势力的有心推动下如火如荼的展开。

朝鲜中部和北部的农民们在过去已经受到了日军敲骨吸髓的盘剥掠夺,如今,他们拒绝再受到清军的敲诈勒索,因此他们举兵造反了。在一些城市,人们关上城mén拒绝清兵的进入,甚至公然的反抗起了清军。

于是清军向这些城市发起了进攻,他们用为数不多的大炮轰垮了城墙,冲进城去杀光城中全部有武装的男人,并且以胜利者的姿态肆意jiānyin掳虐,这就使得清军和朝鲜人的矛盾进一步被jī化。

在海上耽搁一周,当罗凯再次回到汉城之时,他所面对的就是烽烟四起,起义声一làng高过一làng的麻烦境地。

驻扎在大城市拥有先进武器的南台海军还好,可那些分散后驻扎在各地清军却倒了大霉。在一周时间里,一支人数在500人的清军成建制的被消灭,200支步枪被起义军缴获,至少有一千清兵受伤死亡或失踪。

罗凯知道,这么下去星星之火必将燎原,一个不好就又是一场甲午农民起义。

8月9号,罗凯亲自率领两千人利用重机枪和野战炮对一支声势最大的起义军展开了血腥镇压,这一做法迅速镇住了那些头脑发热被外国间谍煽动起来的人们,起义终于得到控制。

在清军,朝鲜政fǔ军的联合协助下,起义很快得到控制,不过留下的烂摊子却足足把罗凯的部队又拖在朝鲜三个多月。

趁此机会,英军发动了第一次侵藏战争,一支三千人的英军入侵西藏。藏军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以失败告终。

此时清帝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元气大伤,国库空虚,海军全灭,军队萎靡,清廷认为不宜和英帝国这样的老牌强国开战,所以在不久之后派驻藏大臣升泰和英国驻印度的总督兰斯顿签订了《中英会议藏印条约》,不但承认了锡金受英国保护,而且按照英国的要求以则列拉山为划分西藏和锡金的分界,使中国失去了从热纳宗到岗巴宗南部的大片土地和牧场。

接着清朝派何长荣为代表到大吉岭和英方签订《中英会议藏印续约》规定中国开放亚东为商埠,英国在此可以享受治外法权,并规定五年内藏锡边界进口的货物概不纳税。

这两个条约遭到包括西藏人民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拉萨三大寺号召西藏人民不同英印贸易,抵制印度茶叶运销西藏,西藏人民还拆除英印所立的界碑。不过条约已经签订,这些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