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4 章(1 / 1)

重生1881之崛起 四方之王 2000 汉字|8 英文 字 2个月前

法,而且日舰运载的是交战国的军队,属于敌对行为,所以不应作为中立国船对待。

总之,最后的结果就是清廷为罗凯这位钦命的台海总督收拾了残局,清廷始终不承认错在己方,不过看在日方挂了那么多人的份上象征xìng的“捐助“了八千两白银以示慰问以表同情。

尚觉开战时机不够成熟,日方无法,只好顺着台阶而下,在国内大肆宣扬说清廷承认错误并赔偿白银八万两。最后,两个不愿立即开战的国家都选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解决方法不了了之。

就当悬挂有英国国旗的日本运兵船缓缓沉入海底之时,镇海号的装甲瞭望塔上,瞭望员可恶的示警声又一次响起。

“报告,远方出现大片黑sè烟柱。”

“报告,是英国舰队,他们正向我方高速驶来。”

“英国舰队?他们应该是被炮声吸引来的吧,看样子我们还是抢在他们的前面到达了朝鲜。”站在高高的lù天指挥台上,罗凯拿起望远镜,十艘英**舰尽收眼底。

“这就是英国舰队吗?数量有这么多”

出谷黄莺般的声音响起,莺声婉转娇音萦萦,冷雪按照约定用回了本来的声音。

站在指挥台上,甚至不用望远镜,冷雪就能把还远在数十公里外的英国舰队看个大概。这还是她第一次看到如此规模且拥有铁甲舰的正规舰队。

“一艘作为时下主流的中央装甲堡式铁甲舰,一艘一等穹甲重巡洋舰,一艘一等平甲巡洋舰,其他的可以忽略之。放心吧,这样的力量还威胁不到镇海号,我谅这些英国人也不敢轻举妄动。”

罗凯心中迅速的把双方拥有的力量做一个对比,脸上笑容更显自信。

“换下黄底蓝龙戏珠旗,升起我们的蓝底麒麟踏水旗,航速降低至八节,准备战斗。”

一连串的命令被下达,镇海号的炮塔开始转向,航速开始降低。迎敌时只有炮口向前,才不至恰受敌击也。

铁腕公爵号中央铁甲堡式铁甲舰7200吨。

“蓝底麒麟踏水旗,是那艘我们曾经遇到的铁甲舰该死,他竟然敢攻击大英帝国的商船,该死,他什么时候跑到我们前面去了。”

高高的干舷,厚实的装甲,整齐的巨炮。哈密敦中将一眼就认出了这艘有过一眼之缘的庞然大物。

第一百六十七章 目标,琉球群岛!

第一百六十七章目标,琉球群岛!

“这艘沉没的船只的确是我大英帝国商船,不过看这情况应该是被日本人雇佣去运送兵员武械,按照战时国际法的规定对方的确有权利俘获或击沉这样装有战时违禁品的船只。”

副官杰克从身上掏出一本名曰“海船识别手册”的小册子翻了翻,不紧不慢的道。

“这是什么话,按照巴黎海战宣言直接击沉中立国船只并不合法,难道我皇家海军看到大英帝国的船只被击沉到海底要坐视不理吗?”

哈密敦中将显然是一个要面子的人,装腔作势的道。

“不,不,文字只是一场游戏一块遮羞布,此时此刻是按照战时国际法来处理还是按照巴黎海战宣言亦或是国际法处理,完全是看这个说话。”

举起拳头放在哈密敦眼前挥了挥,杰克笑而不语。

“好吧,我承认现在按照战时国际法来处理是最稳妥的方法。”

摊开手掌作无奈状,哈密敦这要面子的家伙也就是在自己副官面前一说而已,真要开战他心里也明白后果会怎样。

“贪心的jiān商,活该你们倒霉,谁要你们把船租给日本人。”

嘴里碎碎念,哈密敦高声下令。

“左舵6进3,改变航向去巨文岛。”

随着哈密敦一声令下,英国舰队的前进方向偏转了一点角度,但是这点偏转足以使得相遇的双方如同两道永不相交的平行线般愈行愈远……

数天之后,甲申政变终于尘埃落定,袁世凯率领清朝驻朝军队镇压了这次政变,开化党的三日天下结束。开化党人或被处死,或亡命日本。

而后,袁世凯重金悬赏打探国王去向,终于得知高宗被开化党人带到了北关庙。次日,国王高宗在重兵护卫下移驾袁世凯所部军营,召集原政府成员金弘集、金允植等,商议善后,并召见各国使节,告知政变平息。

其后几天,汉城市民见到日本人即打,33名日本人在这次政变中被杀死,李东仁等未参与政变的开化党人也被朝鲜人打死。另有91名汉城市民为日军所杀。竹添因使馆连日遭到成千上万愤怒的汉城民众的围攻,惊惧交加下,自残使馆,逃往仁川的日本领事馆躲避。

再过几天,朝鲜高宗回到昌德宫,并组成以沈舜泽为领议政,金炳始为右议政,金弘集为左议政的中间派新政府。

新的朝鲜政府为开脱罪行,一方面将责任全部推给金玉均等人,一方面大力清洗开化党,开化党人的家属无论男女老幼俱被处刑,政权又落入了以闵妃集团为中心的事大党手中。

朝鲜国王宣布金玉均等“五贼臣,借他国之兵,挟制君父,罪不容诛。”谴责“日公使之信听其言,党助叛臣,亦非常情,不可测也。”甲申政变最终以清军获胜,开化党和日军失败告终。

不过,日本人并没有善罢甘休,借着“被害者”的身份,勒索朝鲜,于1885年1月同朝鲜签订了《汉城条约》,向朝鲜索取了谢罪、赔款、惩凶、增兵等条款。数月后日本派伊藤博文与清朝实权人物李鸿章订立《中日天津条约》,规定中日两国同时从朝鲜撤兵;日后朝鲜若有变乱或重大事件,两国或一国派兵,彼此应先行知照,事定仍即撤回;两国均不代朝鲜练兵。

这个条约并没有被清廷所履行,袁世凯加强了对朝鲜的控制,时常出入王宫,俨然成为了朝鲜监国。俄国、法国、奥匈帝国等更多的国家也在清朝的斡旋下与朝鲜缔约建交,朝鲜与外国的交流更为频繁,基督教和天主教传播被宣布为合法,清朝在朝鲜的宗藩关系得到强化。

日本通过这个条约同样有所斩获,他们从事实上在朝鲜确立了同清朝对等的地位,这也为日后日本谋夺朝鲜埋下了一步暗棋。

随着甲申政变的结束,新年的钟声终于敲响,一件令袁世凯乃至清廷大为头痛的事情又摆在了眼前。

一支大英帝国的舰队强行占领了巨文岛并开始修建炮台准备永久驻扎在该岛上,旨在扼制沙俄南下的去路。

这就相当于在清朝的势力范围内打下了一个楔子令大清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