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6 章(1 / 1)

重生1881之崛起 四方之王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名的小地方。这样的巧合只能说明越南还是很仰慕中国的文化的,取个地名都几乎一样。

清廷得悉前线军事挫败的消息后,以撤换大批疆吏廷臣掩饰败绩。全面改组军机处,恭亲王奕等被黜退,以礼亲王世铎代之。贝勒(后为庆亲王)奕劻主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而实际大权操在醇亲王奕譞即光绪帝生父的手中。授权李鸿章与法国代表举行和谈。

李鸿章与法国代表福禄诺在天津签订了《中法会议简明条约》又称《李福协定》。主要内容是:中国同意法国与越南之间“所有已定与未定各条约”一概不加过问,亦即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

法国约明“应保全助护”中国与越南毗连的边界,中国约明“将所驻北圻各防营即行调回边界”;中国同意中越边界开放通商,并约明将来与法国议定有关的商约税则时,应使之“于法国商务极为有利”;本约签订后三个月内双方派代表会议详细条款。

福禄诺交给李鸿章一份节略,通告法国已派巴德诺为全权公使来华会议详细条款,并单方面规定在越南北部全境向中国军队原驻地分期“接防”的日期。李鸿章没有肯定同意这个规定,又没有明确反对,亦未上报清朝中央政府。

随着西南局势的逐步恶化,法国人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刚刚在天津签完又一分丧权辱国的合约的李鸿章甚至在心中疑虑清法之间的战争会不会演变成另一个鸦片战争。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同为一品总督,智谋又不在自己之下,既然罗凯提到了西南的局势,那是不是就代表罗凯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呢?

“罗大人,对于接下来的形式不知你有何高见。”

李鸿章眉头皱成一个川字,疑问道。

“面对饥饿的豺狼,要么打痛他令其知难而退,要么就是被其吃掉,除此之外别无它选。中堂大人,山西之战后,你我心中应该明白,清法之战已经到了不得不战的地步。法国侵略者这只饿狼是不见棺材不掉泪的主,只有打痛了他才能令其乖乖的夹起尾巴撤出大清领土。”

罗凯首先点明事实,清法之战不可避免。

“罗大人,话虽如此,但法国已经在越南屯兵万余,磨刀霍霍,且法军船坚炮利,轻启战端只怕对我大清不利。”

对于罗凯的观点不置可否,年龄是罗凯数倍的李鸿章如何不明白中法战争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

不过李鸿章乃是洋务运动的发起者之一,越是对洋人了解,就越是知道洋人的厉害,也就越发对于战争毫无底气。清末时期,李鸿章一直是慈禧太后“息事宁人”态度的代言人。

相比于发动充满不确定因素的战争,李鸿章更偏向于在谈判桌上或通过第三国的调停达成妥协。

“中堂大人,您太过悲观了,论陆战我大清边境有数十万骁勇善战的热血战士,在数量上完全压倒了法军。论海战我大清有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和福建水师,定、镇二舰之雄壮威武更非法舰相比,此次战则必胜。”

罗凯的声音铿锵有力,此战必胜!

第一百零二章 动身

“清非中国,辫子不能去,辫子去中国不亡则大清亡”。“保我大清不保中国”。“宁赠友邦,不予家奴”。“量中华物之力,结与国之欢心”。“朕以外国之君,主中国之事”。

这些话是真实有考证的还是后人杜撰的,罗凯不得而知。不过在和李鸿章相谈一段时间之后,罗凯算是明白清廷之腐朽已经到了医无可医不可救药的地步。

自己一番准备好的说辞简直是在对牛弹琴。作为慈禧太后的心腹重臣,李鸿章可以发起洋务运动,可以办厂置舰,唯独不可以忤逆慈禧太后的旨意。细节方面可以进步,但总体上已经落后。

冒险离岛,罗凯不求保住已经腐朽的大清,只求腐朽的大清少割地赔款,但是罗凯忽然发现,就是这点自己也很难做到。

至于商议如何协同大清水师保卫台海岛合力抗击法国远东舰队的事情,罗凯压根就不想提。太清都怂成这样了,自身难保,不提也罢。

只守不攻,息事宁人,大清已经被西方列强打怕了,这样的合作伙伴不拖后腿就烧高香了。大清只能利用,自己只能单干。

“竖子不相为谋。”心中怒也,憾也,悲也,要是古人肯定是站起身来甩袖负气离席。

不过罗凯作为接受过现代教育的文明人还是懂得一点礼貌的,是以没有当场形于色。又聊了几句没有营养的话,罗凯起身告辞。

一个人,应当有雄心壮志、应当博学多才、应当随机应变。

李鸿章的雄心壮志已经被大清官场打磨殆尽,往后将是年轻人的舞台。

“促成定远和镇远两艘中央装甲堡式铁甲舰在中法战争时提前回归,就当是我作为中国人的一点心意吧,至于清廷是怎样使用这两艘远东第一舰的,就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了。”

心中长叹,别了李鸿章,断了来前的臆想,罗凯开始考虑自己的下一目的地。

此次前来大陆除了想找李鸿章商讨已经流产的协同抗法的事宜,罗凯还想去大清朝三大水师的基地看看。

大沽口中的旅顺要塞已经看毕,接下来罗凯决定去南洋水师所在的上海和福建水师所在的马尾参观一番。

南洋水师是1875年新升任的两江总督、南洋大臣沈葆祯受命开始筹办的,主要负责江浙一带的海防事务。

南洋水师的军舰主要来自江南制造局生产的军舰,和借调福建船政局的军舰,后来又从外国购买了几艘军舰。1884年,由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荃奏请清廷,委任长江水师提督李成谋统领南洋军舰,南洋水师初具规模,驻地在上海吴淞。

1866年,清政府命沈葆桢总理福州船政事务,统管造船厂和前后学堂、水师营。福州船政局是当时远东第一大船厂,用以制造和修理水师武器装备。

在连续建造3艘军舰后,经船政大臣沈葆祯奏请批准,将福建船政的军舰编成舰队,设轮船统领统一管理,首任轮船统领由原福建水师提督李成谋担任,并制定《轮船训练章程》12条。

同治十三年(1874),福州船政局拥有的舰船已初具规模,有万年青、湄云、福星、伏波、安澜、镇海、扬武巡洋舰、飞云、超武舰、靖远舰、振威舰、济安、永保、琛航、大雅等15艘,又从国外购得海东云、长胜、建威3舰,共有17艘军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