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名苦行僧来到了这个广场的时候,发现楼兰王宫的大门前,不知何时已经搭好了一个三尺高的木莲花台,上面跌伽坐着一名披灰色袈裟的光头老者。
此刻,这名老者正微微瞌目,手中持着一个木鱼,正在那里低声诵念经文。当他念完了一段之后,便捻起小锤轻轻的敲击一下木鱼,发出了一声清脆的响声,显得很有节奏和韵味。
令人啧啧称奇的是,这名老者诵念经文的声音虽然很小,但只要进入了广场的百丈范围之内,他口中任何的话语声却都能够清晰可辨的进入耳中。
至少,李森见到了这名袈裟老者之后,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动容之色。
此人灵力凝而不发,灵压雄厚之极,起码也是元婴中期的修为。光从他轻描淡写的一开口,就能瞬间传音到整个广场的实力看起来,此人实力至少不弱于魏如龙和箫凤鸣。
李森是真没想到,在这种偏激荒蛮之地,竟然也能见到修为境界如此之高的僧侣。
此刻的广场上,稀稀拉拉的已经坐了大概五、六十人,陆陆续续的还有苦行僧正从楼兰古城的各处朝这里赶,远处还能隐约看到滚滚沙漠之中,也尚有一个个的苦行僧正日夜兼程的赶赴这里。
估计等到讲坛大会真正开始进入状态的时候,这个广场八成是要坐的满满当当。
心中稍稍感概之后,李森便在广场之中随便找了个偏僻一些的空位,便直接盘膝坐下了。
而此刻,耳边的经文诵念声再度响起。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念诵经文之声,温和平缓,犹如智者在耳边娓娓道来,同样是一种经文,在他口中念来却别有另外一种韵味。
一时间,李森也神色渐渐平静宁和了起来,静静的开始凝神听讲起来,揣摩领会经文的各中真意。
------------
第六百四十二章 讲法
? 广场上这名高僧的**,刚开场的时候基本上是重复了一边‘金刚经’的全部经文,虽然这部经文很长,但依照着他毫不间断且极有节奏的诵念,大约一下午的时间就念完了。
彼时,整个楼兰古城的所有苦行僧基本上已经全部聚集到了广场上,就连一些对佛法比较好奇的普通楼兰百姓,也纷纷来到了广场边缘处,或坐或站的呆在了那里。
此时,金刚经讲说完毕,这名高僧将手中木鱼放下,然后开始论法。
论法,亦是解惑。属于开坛**之中极为重要的步骤,当年佛陀与众多信徒的聚会,其实更多的精华也都蕴含在了一问一答之中。
跌伽坐在木莲台之上的白眉高僧,将手中木鱼放下了之后,便将双手朝着身前的两个方向一摊而开,做出一副任由提问的模样。
此刻的广场上,除去二、三十名看热闹的楼兰百姓之外,聚集在此地的苦行僧已达三百人之众,几乎占满了大半个广场。
其中也不乏金丹期境界的僧人,这些人虽然看起来十分的穷酸、贫苦,单从他们宁静至极的神色看起来,一个个恐怕都是极为固执、心智极为坚强的佛徒。这些人不问则以,一旦发问,恐怕全都会是极难解答的问题。
白眉高僧能够以如此坦然的姿态接受任何提问,这本身就代表着他的极高自信。
此刻,面对白眉僧人的公示,广场上立刻就有一人开声发问。
细细看去,此人却是坐在李森身旁的一名黄脸僧人,而此人正是之前在李森面前,曾经被楼兰居民辱骂驱赶,却始终毫无怨色的那名筑基后期修士。
他一双眼睛凝视着白眉僧人,开口问道:“佛经中云,佛祖拈花而笑,迦叶应之亦笑,由是得继衣钵。试问白眉禅师,这‘拈花一笑’到底是何意?”
被称为‘白眉禅师’的那名高僧闻言,朝着这名黄脸僧人看了一眼,却没有回答,只是微微一笑。
黄脸僧人却不依不饶,依旧是目光紧盯,原句不动的再度发问。
这问了第二遍之后,白眉禅师方才嘴巴一张的开了口。
“佛祖‘拈花一笑’,乃是禅宗以心传心的一宗典故,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指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二是指彼此默契、心神领会、心意想通、心心相印。你可懂了?”
听到这话,下方坐着的众多僧人,有少部分人神色丝毫未变,似乎早就知道这种道理,这些人大部分都是金丹期境界的僧人。
其余的那些筑基期、乃至于极少数只有炼气期的苦行僧,却大多都是一副似懂非懂的模样。
黄脸僧人回答的更是直接:“禀禅师,弟子未能听懂,还请详细解惑。”
此人说的话如此直接,若寻常人听了心中难免会有些不快。可白眉禅师闻言也不恼怒,依旧是满脸微笑之色的说道:“善哉善哉,佛祖所传的其实是一种至为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欲无贪、无拘无束、坦然自得、不着形迹、超脱一切、不可动摇、与世长存,是一种‘无相’、‘涅盘’的最高的境界,只能感悟和领会,不能用言语表达。而迦叶的微微一笑,正是因为他领悟到了这种境界,所以佛祖把衣钵传给了他。”
“禅师所言,莫非是这种至高境界没办法用语言详细描述,所以才选择了这种‘心传’的特殊方法?”黄脸僧人听到这里,似乎有些恍然。
不光他有些恍然,李森也有些听明白了。
于李森而言,佛法虽然懂得不多,但道家的一些经典还是毕竟清楚的。比如道藏之中极为核心的重典‘道德经’,开篇就有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有些东西本来是没有名字的,所谓的名字,其实都是我们这些后人自己加上去的。而在这些东西里面,‘道’这种极为玄妙的天地至理,我也是没办法用一个字,或者是一个词来形容它,所以只能用一个‘道’字来概括它。
所以到了后来,才有了专门解释‘道’的一段话。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因此,在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