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62 章(1 / 1)

变身之轮回境界 永恒炽天使 2000 汉字|16 英文 字 2个月前

跳跃以换得更多的时间,还是直接自我了结。

这其实是三种选择,最好最光明的当然是第一种。至少对于苏源而言,这是一种完美的结局。如果这一希望不能达成,那么苏源只能再次运用时光机进行跳跃,只不过这时就颇有些以行动换时间的意味了。

如今手中已有古老头的实验记录本。若是在接下来几个月时间里仍不能找到关于【回溯】的答案。那么苏源自知,即使再给她更多的时间。找到答案的可能性也是十分渺茫的。

与时间进行竞赛,并且前途未卜,拼搏的背后换来的只是苟延残喘而已,时间久了也便会疲劳、困顿、乏累。与其继续劳累自己。或许到了心理彻底麻木的时候,苏源会乐意选择最后一种,最差也是最彻底的方式解脱自己。

那样的选择成就了大义,也为她这个失败而浅薄的人生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甚至我们可以说得奇幻一点:因为她的选择而避免了步入末日的人类文明如果知道有这一历史事件的话,也许还会长篇大论的讴歌她的伟岸精神。

只是现在说这些还为时尚早,苏源是一个惜命之人,只要还有一点希望存在。她就断然不会把自己推向深渊。

接下来时间,苏源和夏琳扉完全沉浸在了古老头遗留下来的实验记录本当中,心无旁骛,毫无杂念!此时窗外事物对于肩负着“重大使命”的她们已经不再重要。她们将自己的身心彻彻底底的投入到对古老头所做研究的解析当中。

留给她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何况实验记录本中的实验越来越走向正题,也渐渐变得晦涩难懂起来。纵然是生物专业的苏源,以及在生物技术方面有着专长的夏琳扉,也不得不放慢速度,一点一点紧跟上古老头的思路。

……

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正是管中窥豹,见一斑而可知全身。初秋变为了深秋,天气渐渐变得寒冷,瓶中的水也结成了冰,让人感叹天下之寒,时光荏苒。

苏源她们对古老头所做研究的解析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虽然还没有彻底完成,但基本上算是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原来古老头在解决了培养基和培养工艺的问题之后,实验的侧重渐渐引向了对细胞本身的研究。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也是当初高鹏委托他做的核心任务。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对细胞种类、形态、存活数量、细胞活力进行具体分析,主要通过当时的医学生化仪器直接分析,并且辅以荧光标记细胞进行。

在这个过程中,古老头并没有发现明显异于其它细胞的现象,不过想到既然是遗传病,那么多半问题出现在基因的突变上。于是古老头没有犹豫,将实验的重心转移到了“遗传物质的提取”上。

在当时那个年代,遗传疾病的检测能力还十分有限,但是根据高鹏提供的信息,古老头将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与性别染色体相关的基因上。这样一来便大大减轻了工作负担。

他先观察了实验的细胞是否有多余或者缺失性染色体的情况,在确认一切正常后,便开始对性染色体上的基因进行逐一检测。

要知道一个染色体即长串dna链盘旋起来的形态,这条长串dna中包含着大量的基因。一般来说遗传性疾病的产生都是与基因发生错误有着直接联系,但也需要认识到,只要dna链上基因部分的编码区内容不出错,其余非编码区内容即使在传代的过程中发生一点错误,对遗传也是不会造成影响的。

所以古老头要检查的并不是构成染色体的整条dna长链,而是只要选择其中的基因部分进行检测就可以了,这一过程节省了大量时间。但事实上即使如此,这工作量依旧十分庞大!比如现今已经获知的x与y两大性染色体,这里面x染色体就包含着1529个基因,y染色体包含着344个基因,而且单个基因动辄就是成千上万个碱基对,要对它们进行逐一分析,可以想象其中具有多大的难度。

好在有一点值得庆幸,人类基因组计划早在1990年就正式启动了,虽然还未进入收获期,但三年多时间过去,也获得了相当多的成果。古仕国作为中国国内生物领域的泰山北斗,又逢中国正在试图推动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工作,在这方面可谓有着强力的外援助阵。

在离开华东理工大学,正式入主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之后,古老头即开始凭借有限的科技成果对这些基因开始了比对。但或许是因为工作量太过巨大,又或者是刚刚起步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亦有着许多缺陷,总之古老头没有从中得出任何结论。

就当古老头一筹莫展,眼看就要前功尽弃之时,偶尔一次回头性的实验却让他有了意外的发现。

有一次,古老头安排所带的研究生进行细胞结构方面的观察,这一次却有了惊人的发现。

在高倍镜下,该位研究生发现了一个形状似椭圆形,但个体明显偏大,又与线粒体有着截然不同特征的细胞器。姑且将这个东西称作“细胞器”,它的个头足足是线粒体的三倍大!

刚一开始,那位研究生还以为是自己弄错了倍数,可再一看,倍数没有错,而且该细胞器与线粒体明显有着不同特征。谨慎起见,他将这个现象告诉了古老头。

古老头知晓后很重视,亲自取来组织细胞进行匀浆、离心、纯化,并做上镜前处理、染色,最后他也同样观察到了这一怪异的细胞器。与线粒体做了比较,两者迥然相异。

“这是怎么回事?”饶是在这一专业领域摸滚打爬了几十年的古老头也犯起了嘀咕。

“这个细胞器是之前不存在的,或者说在初期的培养中只有极其稀少的细胞具有这类细胞器!”古老头在他的实验记录本中如此写道,“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多,这一类细胞脱颖而出,并最终数量多到了可以被实验人员观察到的地步。”

因为这一发现,古老头不得不又跳回到了之前的步骤――“细胞分析”。而且这次走回头路的分析又让他有了另一个收获:原来这类细胞不是简单的多了一个细胞器,确切的说,它是多了两个细胞器!

这两种细胞器在外形上十分类似,都呈椭圆形,大小相差无几,只是其中一种相比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