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六章 横空出世
曹彬攻下池州的消息迅传到荆州潘美和樊若水立刻带领修建好的大船赶往池州与曹彬汇合进而共同攻向采石矶以便在那儿架设浮桥。(WWW.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好看的小说)
在前往池州的路上樊若水越想自己的设计心里就越是紧张。自古从未有人在长江上架设浮桥原因就是长江水流湍急船只不容易固定还有就是对岸兵力若是不弱定然会派兵阻拦。如今南唐兵力并不强大何况他们也不会想到大宋会在长江之上独创出架设浮桥的想法。那么如今令他真正忧虑就是长江水流的问题了。毕竟是第一次樊若水也是担心万一架设失败不但自己无法在大宋立足更会让大宋十万大军无法顺利渡过长江到时候若是南唐调集兵力守护对岸那么纵使大宋最终渡过了长江也定然是损失惨重。
想到此樊若水不禁害怕起来。为了以防万一他决定还是在水流略缓的石牌口试架浮桥然后再移动到采石矶。虽然石牌口江面比采石矶宽阔但是他已经有了采石矶江面精确的宽度也不怕到时候浮桥的距离出现问题。
等到了池州樊若水就把自己一路之上的想法告诉了曹彬。由于事情重大曹彬和潘美商议半天方才决定同意樊若水的决定。
由于担心在石牌口架设浮桥时受到南唐军的干扰曹彬决定先攻下铜陵然后回师攻下石牌口。只要守住池州和铜陵两大城池樊若水就可以放心地在石牌口架设浮桥了。因此曹彬决定由潘美带兵守护池州城和准备架设浮桥用的大船自己带兵攻打前方的城池。
铜陵是大宋水军从池州攻向江宁的毕竟之路。铜陵历来就被称为“铜都”。铜的采冶始于商周盛于唐宋。李白曾经作诗描写铜陵冶铜场面:“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郝朗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春秋战国时期铜陵地区先后属吴国、越国、楚国。秦统一中国后铜陵属彰郡。西汉时彰郡改为丹阳郡。铜陵地区先后属丹阳郡春谷县、陵阳县。东汉时期设置铜官镇(在今铜陵县城)。三国时期。铜陵地区先后属吴国丹阳郡春谷县、临城县。西晋时期铜陵地区属宣城郡春谷、临城二县。东晋义熙年间(4o5418)由于北方战乱。大批山西流民进入此地在此侨置了定陵县县治设在今顺安镇。定陵县的设置。使今铜陵地区的区域大体确定下来。隋统一后。将定陵县并入南陵县属宣城郡。唐朝前期铜陵属宣城郡南陵县;唐朝后期从南陵划出工山、安定、凤台、归化、丰资五乡设置义安县县治在今顺安镇属宣州。五代时期仍为宣州义安县。南唐保大九年(951)改义安县为铜陵县属升州。
十月的铜陵秋高气爽。阳光照耀在人的身上说不出的舒服。铜陵守将韩辛铎照例到四个城门依次巡视着。自从周世宗柴荣在二十多年前率领赵匡胤、李重进等大将夺取了南唐淮北之地南唐地土地上就再也没有生过战争。韩辛铎实在想不出自己的城池会有什么危险所以他很快就完成了自己的工作翻身准备回府。昨晚这里地一个富豪世家为了能够得到极地的出关税收特意给他送了两个美女。虽然经过了昨夜的销魂但是一想到那两个美女他地心里就有种马上飞回去地冲动。
韩辛铎骑马快要到自己的府邸时北面的城墙上传来了紧急的铜锣声。声音急促熟知军营规矩的人都可以猜到只有在生了重大军情时。守城的士卒才会出如此声音。韩辛铎马上纵马向北城墙赶去快马加鞭就连路上的小摊小贩被他的马推翻了都已经顾不上了。
到了北城墙韩辛铎跳下马来快步奔上城头不用旁边的部署向他汇报敌情放眼望去。城墙下面的情况一目了然。大江之上。数不清地船只正向城墙靠近船只上标有“宋”的旗帜在威风中迎风招展。向城墙上的士卒们宣言着自己的身份和骄傲。
“大宋的兵马”这五个字在比风还快的度下飞快地在城头上的守军之间传递着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将面临一场恶战甚至于连城池能够保住都是未知数。韩辛铎吓得变了脸色但是身为铜陵守城的主将身受朝廷厚恩多年的军旅生涯养成了他地惯性行为他马上高声叫道:“大家不要惊慌。我们在城头上宋军在长江里难道我们江南的儿郎们还怕北方的敌人吗?他们可都是旱鸭子啊!”
韩辛铎的这番话立时激了守城将士方才被突如其来的战争吓慌了的精神听得主将藐视宋军是“旱鸭子”城头上的守军们立刻找到了自己地优势在咱们这一亩三分地上难道还怕你个北方旱鸭子?每个人都放松了下来还有人还大声笑了起来。
韩辛铎鼓起了将士们地士气但是心底里却是半点也不敢大意连忙指挥着兵士们搬运滚石檑木弓箭手准备箭枝调派人手在城墙各处严加防范。
李汉琼知道今天自己面临可是真正的恶战。那晚攻打池州毕竟是因为城内早就有接应引得守城地将士在深夜不知大宋虚实而没有挥出真正的战力再加上后来才知道的池州城守将逃跑诸多利于自己的因素加起来才轻易拿下了池州城。如今看到城墙上的守军冷静地准备着守城的器械和阵势李汉琼知道铜陵的守将并非池州守将可比。
临近守军弓箭手的攻击范围李汉琼高声叫道:“停止前进”。然后“前锋列阵”
就在守城的将士们还不明白在长江中怎样列阵时宋军已经使出数艘大船向城墙靠近船在移动但是船上却看不到宋军士卒等到船临近了城墙边上才看到宋军从船舱底部钻了出来一手拿着挡箭牌一手抱着木板开始把几艘船铺设成平地。
此时城墙上的守军方才醒悟过来弓箭手开始拉弓射击。还有点士卒开始准备点火燃烧准备好的盛满火油的铁锅。还有的更加聪明地守军点燃早就准备好用于夜战的火把然后把火把扔到送军队船上。
李汉琼自己估测了弓箭地距离然后高声喝道:“弓箭手射击”。然后后面的宋军船上就出现无数弓箭手开始向城墙上射箭枝。宋军弓箭手力大弓沉南唐的弓箭手胜在居高临下。一时间城上城下弓箭如雨。飞上飞下不时有弓箭者或落于江中或掉下城池惨叫声不绝如缕。
城下地宋军开始向城墙抛绳索待得绳索勾在了城头宋军便像猿猴似的抓着绳索快地向城头攀爬。南唐的守军还是第一次见识如此夺取城墙地方式生死攸关谁也不敢大意。持刀的守军快砍着勾住城头的绳索有地很顺利地便可以两三下就斩断了绳索有地由于用力过大。刀砍在了城墙的石头上蹦出了火花但是绳索仍然无事;持枪的守军待得宋军接近城头了快用枪刺向宋军。身手差的宋军中枪从空中掉落身手敏捷的宋军用脚在城墙上一踩身子躲过了地方的枪头。双方将士到了此时谁也忘记了生死眼中只有自己的目标。
看着宋军从绳索上一个接着一个掉下来李汉琼的双眼充满了血丝但是此种情况他也无可奈何。嘴里不断地重复着:“曹将军一切都要看你的了。快啊!”
曹彬率领一部人马在半路上下了船从陆地上悄悄向铜陵的南门摸了过去。他心中猜测铜陵如今还不知道池州已经失守自然就不可能想到宋军会从陆地上攻来。他派李汉琼从水路攻击一是给铜陵地守将一个宋军全部在长江的错觉一是希望李汉琼能够把铜陵的兵力和防守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北城墙那么他就可以容易从南门攻进去。
李汉琼在北门攻打的时候。战鼓声响彻了整个铜陵城。在南门潜伏地曹彬早已听到了攻打的鼓声也知道李汉琼正在攻打铜陵城。但是为了能够更大地把守军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在北城。他还是没有出进攻的命令仍然是命令部属潜伏。
战鼓声越来越急曹彬知道战事亦是诸般的惨烈他知道每一次地鼓声都代表了大宋的将士丢了性命但是为了胜利为了更少的流血送命他还是再等。直到他看到南门的守军有了减少的迹象他知道定是北门战事吃紧守城的主将调离南门的守军前往支援。到了此刻曹彬方才下令攻城。
南门地守军此时人数本就不多更何况他们认定了宋军都在北城谁也没有想到宋军会突然出现在南门。措不及防之下宋军已经杀上了城墙等守军反应过来宋军已经三三两两地占据了城头上的空地还有更多地宋军陆续上了城头眼看着城头上守不住了。守军开始溃逃。兵败如山倒曹彬很快就进入了城池。来不及全部占领铜陵曹彬率领将士们急向北门攻去。
连续几波攻击眼看着自己的部属损失惨重李汉琼快要忍不住了就在他决定再攻击最后一波就要放弃时他看到了欣喜的局面城墙上突然出现了宋
城墙上的守军正专心对付城下江中的宋军竟是谁也没有想到背后会突然杀出一只宋军。曹彬率军追着从南门逃脱的败军一路之上也幸亏有这几个想要到北城向韩辛铎汇报军情的士卒才得以让他快地赶到了北城。一路急追竟然在同时到达了北城。就在韩辛铎得知了宋军从南门攻入的消息时他也看到了曹彬率领的宋军。
宋军像猛兽看到猎物似的冲了上来看着自己的防线一段一段地溃败韩辛铎知道自己守不住了。曹彬看到了方才追击的那几个守军向韩辛铎汇报了军情知道韩辛铎定是铜陵的主将于是带着亲兵杀到韩辛铎身边高声叫道:“这位将军大宋天兵到此江南不日就会属于我大宋所有自古识时务者为俊杰将军还是尽早决定方好。我大宋皇帝贤名远播还望将军能够弃暗投明。”
韩辛铎此时早已没有了战死的念头听得曹彬的呼喊看着城墙上一边倒的局势高声叫道:“我愿投降。”主将带头投降就像连锁反映在城头上起了轩然大波守军或是跟着投降的或是放弃了抵抗悄悄溜走的也有一部分还想抵抗的不多时就被围上来的宋军剿灭。
战事很快就结束了曹彬一面派人接应李汉琼入城一面带着士卒全面接收铜陵城清理不投降的士卒和豪门世家。不出两日整个铜陵城就稳稳地落入了曹彬的手中。
巩固了铜陵曹彬立刻派人通知潘美约定时日同时向池州和铜陵中间的石牌口进。待得得到了潘美的消息曹彬留下李汉琼守卫铜陵自己带兵南下。
石牌口只是一个靠近长江边岸的小县本隶属于池州是以守城的军队并不多。当守城主将现小小的石牌竟然南北同时面临大批宋军的攻击时早已放弃了抵抗乖乖地打开城门投降。
潘美留下部将守卫池州自己和樊若水带着大船北上来到石牌口。待得拿下了石牌口樊若水便开始智慧大宋的水师架设浮桥。石牌口这里的水流并不湍急樊若水指挥船只一个一个地紧紧相连然后每只相邻地船只都用宽大的木板用铁钉钉在固定在一起然后每个船上的甲板都铺上用竹子编制的竹筏这样便形成了一条可以容许六人并排行走的平坦的小道。由于整个过程需要船夫地驾驶技术还要有一系列繁琐地加固铺排等程序所以浮桥的进度很慢尤其是进入了深秋秋风不断不但影响了船只的位置就是江水的流似乎也变得快了许多更加影响了浮桥的架设进度樊若水用了五天时间终于在石牌口架设成了与采石矶江面宽度等同的浮桥。看着眼前的浮桥却似一条小路横空出世稳固而平坦曹彬和潘美不惊被眼前所看到的情景征服互相对视着忍不住齐声叹道:“如此人才如此奇观真乃天乃天助大宋。由此浮桥何愁江南不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