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杨愔(1 / 1)

重生南北灭隋唐 九州方圆 8837 汉字|1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一百一十一章杨愔

二月份在江南已经是草木繁茂、百兽繁衍的好时节,但是坐落于河北大地、太行山东麓、漳水之畔的邺城刚刚正是‘春’天百‘花’盛开的好时节。

说起邺这个地方,最早是在战国时期由魏国名臣西‘门’豹治理开发,才逐渐变得日益富庶,小学有一篇课文就是西‘门’豹治理邺的时候将为害百姓的巫婆和官吏投入漳水。

时间飞逝,西‘门’豹早已成为了史书中的一个文字,生活在漳水两岸的百姓也不知道又繁衍了多少代,只有漳水之畔的邺地历经上千年的时间已经变得繁华富庶起来成为邺城。

在汉末以来数百年的动‘乱’中,原来的中原最大的都市洛阳城在各方的争夺下逐渐衰落下去,而邺城却因为偏据河北大地,有山河之险守护,成为了大河之北第一城,其地位甚至超过了曾作为赵国国都的邯郸城。

从三国曹‘操’封魏王开始,曹魏、后赵(羯胡)、冉魏(冉闵)、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定都于此,在南朝侯景之‘乱’后建康城衰落下去后,邺城已经是这一时期中国最繁华的的城市了。

自邺城往南百十里路便是黄河黎阳渡口,而邺城本身又有漳水、清河等河流流经,凭着其周边富饶的河北平原和漳水便利的水运,邺城沟通四方成为了北方的经济中心,商旅不绝。

漆黑的大街两名更夫做着伴敲着手里的梆子,从大街上上走过报着时喊着号子,这时已经是四更天了。天‘色’还是一片漆黑,漫天的繁星趁着月亮已经落下去的机会努力的‘射’出点点星光。

这时连启明星都还未升起,城内最后一批收敛夜香的农夫在自己领队的催促下,正匆忙的将一辆辆充斥着养分气息的车辆送出城外,生怕耽搁了出城的时辰受罚。

再等半个时辰就是城内各位大人上朝出‘门’的时间了,要是让执掌北齐朝政的大人们一出‘门’就碰到运送夜香的车辆,那么倒霉的就不是一两个人了。

城内一所占地足足有数十亩地的高‘门’大宅前,巨大的红灯笼高挂,里面的油灯在灯笼的映照下洒下暗淡的红光,这里是如今北齐朝堂第一人杨愔的宅院。

院子的大‘门’紧紧闭着,不过附近的小‘门’已经打开,有院子里的仆役正准备出‘门’采买一日里的用度。

虽然杨愔平日里并不和鲜卑贵族们一般奢靡,但是这么大一所宅院里连着家人、仆役生活着数百人,每日需要的禽、‘肉’、菜、蛋也是不少的。

当然鱼是不敢买的,在数年前高洋将东魏宗室元氏的后裔全部屠杀一空,并且将数千具尸体投入漳水以后,邺城内的百姓就再也不吃鱼了,因为经常会从鱼肚子里发现些人的指甲什么的东西。

天还漆黑一片,院内不少房间里都点起了蜡烛或者是油灯,有不少婢‘女’、奴仆正在为了一会就要起‘床’的主人各自忙碌着。

厨房里的厨子们也是忙个不停,他们必须在杨愔起‘床’前准备好十八道早点,这样等杨愔起‘床’洗刷完毕后,早点的温度正好合适,不耽搁一点时间不说还能保持食物的味道最鲜美。

马夫们则是再一次检查马车、马匹,免得出‘门’出现意外,旁边数十名要跟随自家主人出‘门’的护卫正拿着兵器相互间说笑着。

外面忙碌的仆役们不知道,他们的主人其实早已经起‘床’,这一会杨愔正拿着自己昨晚写就的奏折再次浏览着,时不时在沉思片刻后再重新修改一番。

说起来杨愔虽然是落魄士族出身也不过是一介儒生,却能接连被高欢、高洋两代帝王看重,高洋临死前更是持以托孤重任,当然也不是一般人。

杨愔幼时在族学读书,学馆里有棵李子树,李子熟了落在地上族学学堂内的孩子都争着去抢,唯有杨愔端坐不动读书如旧。

这一切被他的季父杨暐看在眼里,大为惊奇之余命人在杨府竹林旁专‘门’为他修了一间房子,并且把他吃饭的用具全换成了贵重的铜制品(在古代铜就是钱),以此树立大家学习的榜样,从此便有了“竹林别室、铜盘重‘肉’”这个典故。

北魏孝庄帝诛杀尔朱荣的时候,族内的杨侃参与了谋划,然而尔朱氏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手握重兵尔朱兄弟们起兵报仇,孝庄帝遇害,杨家也惨遭灭‘门’,杨愔恰巧外出,才侥幸捡了一条命,整个家族只有二弟一妹及兄孙‘女’数人幸免于难。

家族遭此惨变杨愔并没有倒下,他从刚刚崛起的高欢身上看到了复仇的希望,于是投到高欢‘门’下为高欢讨伐尔朱氏集团出谋划策。

而高欢看到杨愔的才能也很器重他,让他随军办理军务、文书,后来还把自己一个庶出的‘女’儿嫁给了他。

在跟随高欢与尔朱氏作战的期间里,杨愔一刻也不敢忘记灭‘门’大恨,处处以丧礼自居,每餐只吃咸菜米饭绝不沾任何酒‘肉’日渐消瘦,但打仗的时候他总是跟随大军冲锋在前奋勇杀敌,让世人对儒生刮目相看(我也‘挺’佩服的)。

等到尔朱兄弟战败被杀,尔朱氏集团灭亡后,杨愔终于大仇得报,于是便向高欢请求解职回家安葬父兄。

这么一名能文能武的高级人才高欢又怎么舍得放走,于是杨氏一‘门’都得封赠,等到杨愔父兄亲族下葬时参加葬礼的竟然有上万人之多。当天正值隆冬严寒,杨愔赤着脚走在厚厚的积雪上,一路号啕痛哭,见者无不动容。

等到高洋称帝,一向受器重的杨愔成为了北齐的宰相,又在高洋的主持下娶了高洋的姐姐,曾当过魏孝静帝皇后的太原长公主(厉害呀,公主都可以娶两个)。

虽然被高洋如此宠信,可是杨愔并没有因此而‘迷’失自己,史书评价他‘自居大位,‘门’绝‘私’‘交’。轻货财,重仁义,前后赏赐,积累巨万,散之九族,架箧之中,唯有书数千卷。’

杨愔一项超能力,就是记‘性’特别的好,只要见过一面,就能记住人家的名字和容貌,所以当他选拔任命官吏的时候,往往见一面就决定了。别人以为他只是以貌取人,岂不知他早已掌握了这个人各方面的信息,脑子里早就有了综合考察结论。

自从天保六年高洋‘性’情大变之后变得日益荒‘淫’,可是荒唐归荒唐,高洋对杨愔却给予了无比的信任,把国家大事都‘交’给了他处理。

在‘士为知己者死’的古代社会,面对着如此的信重杨愔当然感动万分。对杨愔这样的儒生来说,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皇帝虽然残暴不经,但他能够信任自己,给自己提供了施展抱负的舞台,自己还有什么不能忍受的呢。

所以哪怕是高洋让杨愔伺候他如厕为他擦屁股,让杨愔装死人陪他玩大出殡的游戏,甚至有几次杨愔被高洋捆起来用皮鞭打的皮开‘肉’绽,但是杨愔依然对高洋忠心耿耿。

为了解决高洋好杀人的坏‘毛’病,杨愔从死囚牢‘弄’了一批死囚,打扮成皇帝的‘侍’卫,只要高洋杀人瘾一上来,就赶紧塞一个上去,名曰“供御囚”。

为了能让这些死**甘情愿地做好这项工作,他还设立了奖励制度,只要这个死囚三个月不死就可以免罪回家。这一来干这个活成了死囚们生的希望,起到了两全其美的作用,想想看也真难为了杨宰相的智商。

在文宣帝高洋醉生梦死的时候,杨愔一边陪着高洋玩各种高危险度的游戏,一边将北齐的政事处理的清明有序,使得北齐在正史中得了一个‘主昏于上,政清于下’的评价。

就这样一直到去年夏天天下局势风云突变,在接连的打击之下好不容易振作‘精’神,稍稍恢复了一些当年风采的高洋刚刚对危险的局势做了一些安排就病死了,这一年高洋刚刚年满三十岁,杨愔则是四十八岁。

高洋这个难伺候的主一死,北齐满朝文武都松了一口气,当然眼角的猫‘尿’还是要挤出几滴来的,那一刻只有杨愔悲不自胜,他在哭什么?

士为知己者死,高欢为自己报了血海深仇,而高洋给了自己施展抱负的舞台,高家两代对自己可谓恩比天高。

可是如今高洋已经死了,曾经的天下霸主又面对着四面八方的围攻,内部又有各种势力蠢蠢‘欲’动,杨愔面对的局面可以说是危机重重。

新即位的太子高殷生‘性’懦弱,高洋的两个弟弟高演、高湛则是大权在握,朝堂内外汉人和鲜卑人面和心异矛盾重重,前面的路可谓是危若累卵,稍不注意就会跌入万丈深渊!

等到高殷即位,按照文宣帝高洋的安排,杨愔与尚书左仆‘射’平秦王高归彦、‘侍’中燕子献、黄‘门’‘侍’郎郑子默为辅政大臣。

据此可以看出高洋对鲜卑勋贵的提防,因为这几名辅政大臣除了高归彦是高欢的族弟外,杨愔三人都是高欢的‘女’婿,他们都是汉人没有一个鲜卑贵族。

于是原来就是北齐宰相的杨愔就成为了北齐朝堂内的第一人,执掌了北齐朝中大权,原来与鲜卑贵族斗个不可开‘交’的汉族官员们纷纷聚拢在杨愔的身边。

鉴于高洋末年经常滥加封赏,杨愔要整顿北齐的吏治就准备学诸葛治蜀的经验,爵位只有难得受爵的人才会感到尊贵。

为了减少整顿吏治的阻力,杨愔则是以身作则从自己开始,先主动向高殷请求去掉了当年高洋封给自己的王位,接着把那些没有军功就受到封赏的勋贵的爵位剥夺,逐一黜免。

自古以来施行一项政策的风险都是很大的,要想成功必须具备几个条件,最重要的就是自己要具有足够的权力和保证权力的力量,也就是指军权了,其二就是必须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

可惜杨愔一个条件也不具备,他剥夺大部分人的爵位必然会召来绝大部分人的怨恨,而身为汉族官员的杨颖也必然不会受到当时掌握北齐大部分军队的鲜卑权贵的拥戴。

面对着杨愔要推行的改革,甚至同为辅命大臣的高归彦也不赞同立刻就这样做,可是因为改革最主要的是针对鲜卑贵族,在朝中诸多汉族官员的推动下还是开始进行了下去。

面对着朝中以杨愔为首的汉族官员的步步紧‘逼’,不甘心爵位、兵权被削弱的鲜卑贵族纷纷集中到了常山王高演、长广王高湛的身边,于是两位叔王势力骤增对少主高殷的威胁越来越大。

为了不负文宣托孤之恩,杨愔开始谋划消减二王的势力,这时由于北齐遭到四面的围攻,杨愔企图通过抵御各国的进攻来掌握一部分军队,可是因为领军鲜卑将领的不配合,加上杨愔本身也不通军事导致北齐在战场上连连失败。

依附于高演高湛的大臣和勋贵纷纷上书,要求由常山王高演主持北齐的外兵省和骑兵省,只有这样才能击退各国的围攻。

无奈之下杨愔建议将二王出为刺史,远离中央权力中枢,这件事得到了皇太后李氏的支持。

然而皇太后李氏是汉人,鲜卑人出身的太皇太后娄昭君一直对她很不满,在高殷即位后更是曾经说‘岂使汉‘女’据于老‘妇’之上耶?’

在娄昭君的表态下,经过朝中一番斗争,加上北周和突厥进攻的厉害,于是高演被任命为都督太行山以西、河东诸军事的大都督,主要负责主持对突厥大军和北周达奚成兴大军的作战。

当时杨愔以为高演本身和自己一样也并不通军事,而且突厥、北周大军则是实力雄厚,此番担当重任的高演必然不能取胜,到时候高演一旦失利那么杨愔就有足够的理由去剥夺高演的军政大权。

可是杨愔万万没有料到鲜卑贵族们纷纷听从高演的调遣,加上新崛起的名将朔州都督斛律协一力挡住了突厥大军,使其无功而反,坐镇平阳的老将高岳又挡住了达奚成兴的进攻,竟然先后击退了突厥和北周大军。

于是高演声势日盛,在朝内外的压力下高演又恢复了大司马一职,事实上执掌着北齐北线、西线几乎全部的军队。

在这种情况下,杨愔又因为‘私’怨将朝中老臣崔暹、崔季舒解职罢黜,使得朝中一批‘交’好二崔的汉族官员和他离心,杨愔的势力更加虚弱了。

面对着这样危险的局面,杨愔当然不会看不清,他一面拉拢南面淮泗战场的北齐军队,一面加强依附自己的领军将军尔朱浑天和的军队实力。

这次斛律协奉高演的命令南下支援淮泗战场,让杨愔万分不安,因为斛律协是出身于鲜卑勋贵家族,又是高演的麾下将领。而斛律协南下需要经过邺城附近,万一情况有变会对邺城造成极大的威胁。

为了试探斛律协,加上南线陈霸先染病陈军进攻不再得力,继续北伐的侯安都和程灵洗被慕容俨挡在了下邳郡城外,对援兵的需要不再迫切,杨愔以皇帝高殷的名义命令斛律协不再南下,而是改向东进攻在王勇占领下的三齐之地。

让杨愔松了一口气的是,斛律协并没有抗拒自己的命令,数日前杨愔受到密探的情报说斛律协大军已经开始转向东行了。

看着书桌上的蜡烛已经燃去近半,杨愔将手中修改了多处的奏折又重新抄录了一遍,准备在今天的朝会上继续推行下一步的改革。

可是杨愔不清楚,在胡汉矛盾重重的北齐朝堂,这场权力斗争已经演化成了汉胡之争,高演、高湛二人得到了太皇太后的首肯,又取得了以高归彦、贺拔仁、斛律金等掌握主要军队的胡人大臣的支持,一场流血冲突已经不可避免了。

------------

一百一十二章扯后腿的多呀!

“叩叩叩”房间的房‘门’被从外面轻轻的扣了几下,一个略显苍老的声音传了进来“大人,已经是寅时三刻该起‘床’洗漱了!”

杨愔知道这是老仆杨安的声音,自从杨氏被尔朱氏灭‘门’自己投奔高欢后,一直到现在的一二十年来,每天早上都是由杨安来叫早。

“进来吧,‘门’没拴上!”杨愔头也不回的对‘门’外的老仆答应着,双手将刚刚重新写好的奏折悬在书桌上的明烛上方,将还略显湿漉的字迹烤的干燥起来。

两扇上等红木制作的木‘门’在杨安的推动下“吱呀”一声打开了,书桌上的蜡烛被房‘门’打开带进来的一阵风吹拂的摇曳了几下,房间内的影子也是一阵的摇动。

看到书桌上快要燃烧殆尽仅剩三指高,小儿臂粗细的蜜蜡,杨安知道这一晚自家主人恐怕又是没有怎么睡觉,昨晚子时自己才伺候着主人睡下,可是看现在书桌上昨晚还新换的蜜蜡这会就只有短短一截,没有一个时辰的燃烧怕是烧不到这种光景。

杨安算是杨愔家族的家生子是杨氏家族管家的侄儿,因为河‘阴’之变前杨安在杨氏弘农的庄园内打理事物才没有遭到杀害。

得知洛阳城内的杨氏家族惨遭尔朱氏灭‘门’,杨安带着数十名得力青壮急忙奔赴洛阳寻找到了仅存的杨愔兄弟。

在帮着杨愔将杨愔的兄弟和侄孙‘女’安置好之后,又跟从杨愔投到高欢麾下,二十多年来一直追随杨愔东奔西走,杨愔也一直待杨安如兄长一般。

看到杨愔又是一夜近乎无眠,杨安的心里当然也是一阵的心疼,他一边帮杨愔整理着上朝所要携带的文书、奏折,帮杨愔整理好上朝所穿的衣冠,一边劝解道:“大人每日不休不眠,即便是铁打的人又能坚持的了多少年,以蜀汉诸葛武侯之能,事必躬亲也免不得遗恨五丈原,大人还是要保重身体呀!”

杨愔将手中的奏折收回来吹了吹,见已经干燥便将其合起来收到自己的衣袖里面,听到一向亲如兄弟的杨安又在抱怨自己。

杨愔勉强笑了笑:“大兄不必担心,只不过这几日事情稍稍多了一些,等忙过了这段时间,过几日我便可以向陛下请上几日的休沐日,到时你带上你家小孙子跟着我一起去漳水边踏青呀!”

一提起自己的小孙子杨安就不由自主的话多了起来,房间内不时传出两人的说笑声,‘门’外的‘侍’卫感叹道自家主人已经很久没有这样开心过了。

在老仆杨安的帮助下杨愔迅速的穿戴完毕,这时餐厅早就摆满了厨子们辛苦了一早上的心血,茶点、粥、糜、糕饼、‘肉’馒头等等数十样粥点。

可注定让他们失望的是杨愔并没有注意早点的美味与否。他仍然心事重重,粗略的用了几样粥点便在‘侍’卫的拥簇下出‘门’而去。

这时天上启明星已经升起,虽然天‘色’还非常黑暗,却只是黎明前的黑暗而已,在马车轮轴隆隆的声音中马车驶出了大‘门’。

杨愔一出‘门’就发现自己邻居太子太保、平原王高隆之的家‘门’前已经是喧闹非常,大‘门’前平日里看上去宽阔无比的空地这一会已经是挤满了人,看上去这些人穿戴非同一般,仔细一看竟然都是些商贾之辈。

杨愔让跟在车旁边的‘侍’卫长上前一问才知道,原来今天是高隆之一名庶生的儿子满十二岁生日,这些商人都是赶来给平原王的小公子庆生来的。

听着‘侍’卫长的禀告杨愔不由得皱起了眉头,他是很传统的儒生一向很是看不起满口铜臭的商贾。而且在北齐虽然不管是士族还是平民家的孩童十二岁生辰仪式都非常隆重,可是为了区区一个庶子如此大拍马屁也实在是太过谄媚。

从东魏开始到北齐,朝廷一再三令五申立法保护商人,虽然不时也有商人受到鲜卑勋贵的欺凌,不过那些只是没有什么靠山的普通商人,大批依附于北齐权贵的大商人还是非常安全的。

在北齐上层人士带头倡导的奢侈之风的影响下,东魏、北齐的商业活动异常活跃,这一时期商人数量迅速增加,商人的社会地位也比北魏有较大提高。大商人大商贾与鲜卑勋贵、汉族高官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

许多宗室贵族因为平日里崇尚奢侈之风加上贪图商贾嫁‘女’时丰厚的嫁妆,都争相迎娶商贾之‘女’,而商贾们为了拥有足够的靠山来保护自己家族的财产,也愿意和东魏北齐的勋贵结亲。纵观北齐一朝,不与商人来往的官僚贵族,几如凤‘毛’麟角。

因此虽然很看不上这些商贾阿谀奉承的行为,但是现在北齐的整个社会风气就是如此,虽然有勇气改革吏治可是面对整个社会的力量,杨愔也只能摇摇头示意马车继续前行。

随着车马的前行天‘色’开始渐渐的变得亮了起来,晨光熹微中依稀可以看到皇城的大‘门’就在不远处了,许多达官贵人正在奴仆的照顾下从马车上下来。

作为皇室威严象征的皇城是不允许朝臣的马车以及马匹入内的,不过做为高殷最为信任的大臣,杨愔就被高殷特许乘马车进入皇城。

此时皇城大‘门’还未打开,许多朝臣下了马车后闲着无事,于是和平日里‘交’好的同僚正聚成一团,聊得热火朝天。

一名年轻的文官面上略做得意的说起前几日到朋友家做客时,朋友为他摆的场面之大简直是奢靡一场,只是一张席面就足足‘花’费了三千余钱。

结果旁边一位听到这句话的‘侍’中不屑道:“一桌不过三千钱又怎能算是奢靡,昨日东莱王韩王韩晋明大宴宾朋,光是堂内的上席就足足有百余桌,牛羊鸭鹅俱全不说,还有从西域购进的骆驼现场宰杀制作的驼峰,每桌‘花’费何止万钱?”

不等方才那年轻的文官答话,又一名官员就叹息道:“你说的昨日韩王大宴宾朋的事我也知道,不过因为昨日事出仓促韩王准备并不充分,在韩王历次的宴席中也算是寒酸的了!”

这些官员从韩晋明的宴席,说到平日里各自所追捧的奢侈物品,名马名犬相互攀比着各自平日里的奢靡消费,一如后世国人心目中所谓西欧贵族们的风范一般,不讲文学修养只讲奢侈消费一般。

乘着马车从旁边路过的杨愔听到这些,心里不由一阵悲哀,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平日里依附于他的汉族官员,面对着这个全面腐败的北齐社会,他的吏治改革又怎么能够实现得了呢。

以前高欢掌握东魏大权后,因为鲜卑勋贵的贪鄙不堪才大量启用汉族官员,可是才不过一二十年的时间,当年的那些汉官如今也和当年的鲜卑贵族一般了。

不仅仅是汉官和鲜卑勋贵,如今的北齐皇帝高殷也喜欢穷极侈丽的生活,连带着宫‘女’们也宝衣‘玉’食,一条裙子值绢万匹,一座镜台‘花’费千金皆是寻常事罢了。

虽然高殷自幼在李太后的教导下没有贪恋飞鹰走狗,可是李太后毕竟是出生在士族豪‘门’家庭,因此平日里高殷的奢靡生活也终究是注定的。

大家都知道,奢侈享受和政治上的贪污腐败是一对孪生子。当权贵们挥金如土的时候,享用的全是民脂民膏。官吏们勾结大商人‘竟为贪纵、剥削生灵,劫掠朝市’。权贵们的‘门’前富商大贾往来不绝,他们权钱‘交’易、狼狈为‘奸’、残害人民。

就在杨愔沉思的时候,随着一声声晨钟的长鸣,皇城的大‘门’在城‘门’令的指挥下打开,早已聚集在皇城‘门’外的百官迅速按照官职高低有续的走进皇城。

虽然杨愔可以让马车直接驶入皇城,不过他这次还是在皇城外下车,随着百官的一起进入城‘门’,沿途不时有各级官员上前搭讪、请安。

不过这些官员除了极少数鲜卑等族的权贵将领外,其他的主要是汉族官员,燕子献、郑子默就在其中。

杨愔和各位官员点头应声的同时看向远处的几处人群扫去,那里是以长广王高湛为首的一批鲜卑权贵,似乎发觉有人看自己,高湛扭头就看到了杨愔,竟然罕见的对杨愔点头微笑起来。

被高湛发现自己的窥视后,杨愔急忙扭头向另一边看去,独立于高湛之外的这一大批人大都是和崔昂、崔季舒等人‘交’好的汉族官员,因为数月前杨愔因为和二人之间的‘私’怨罢黜两人,连带着这些官员也疏远了杨愔。

虽然幼主高殷年仅十六岁,可是从即位后每日都坚持上朝,这里面可能也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但是杨愔对高殷还是非常满意的,虽然不是高洋一般的创业君主,但是守成之君却是绰绰有余的。

更主要的是高殷没有高洋那么残暴的心,他对家人和朝臣特别是老臣们都是恭敬有加,连带着一向讨厌李太后的太皇太后娄昭君也非常喜爱这个孙子。

随着大殿外宦官那尖锐的嗓音早朝开始了,因为天还未完全亮起,大殿内还显得有些黑暗,两侧各点起了一排儿臂粗细的大蜡烛,明亮的烛芯不时劈啪作响,还能闻到一股淡淡的香气,这是皇室特贡的蜜蜡,之前杨愔所用的小一号的蜡烛和这些是一样的。

朝堂内在几名小官各自陈奏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后,杨愔站了出来,朝堂内的嘈杂声顿时消失一空,这段时间来因为杨愔一力推行吏治改革,朝臣们都很关心杨愔的动向。

杨愔将手中的奏折奉上,然后对皇帝高殷和朝臣们大声道:“今日我所奏者为天下百姓而来!

自天保六年来百姓苦无田久矣,各地豪强勾结官吏、强弱相凌、持势侵夺,富有连畛互陌,贫无立锥之地。如今天下百姓丢去土地轻致藏走、重则到处流亡。天保初年户口租调,如今十亡六七,若再视若无睹我大齐灭亡之日可期矣!”

说到这里杨愔顿了顿,目光扫视着大殿内的胡汉官员,然后对着年轻的皇帝高殷厉声道:“因此臣在此恳请陛下下旨均田!”

杨愔话音一落大殿内一片静悄悄,就连往日依附杨愔的汉族官员也不再吭气,因为这一次和之前几次是不一样的。

以前整顿吏治针对的是鲜卑勋贵,这些汉官当然要鼎力支持了,可是这次杨愔要求推行均田制却是让一向拥有大片良田的汉族官员受害最深。而且均田制也不是一次两次有人提出来了,可是每次都无果而终。

朝堂内外的这些官员大度出身于士族豪强之家,不光是他们自己就连他们的亲族、姻亲也大都是地方上的豪强、大地主。

在高洋执政的头五六年他们还比较小心,不敢亲易触犯朝廷律法(这里说的律法根本就是高洋自己说一说,还没有形成正式条文)。

可是等到天保六年高洋人格分裂后,北齐朝廷对地方上的控制日益无力,虽然北齐的经济这时比起北周和南陈更为发达,可是平民百姓的生活却日益恶化。地方上的地主豪强对土地的兼并也更为严重。

例如关东地区,除了有崔、卢、李、郑这些头等士族外,瀛冀诸刘、清河张、宋、并州王氏,濮阳侯氏等,都是烟火连接、比屋而居,一宗近将万室的大地主。

土地兼并导致编户齐民的人口流亡,作为朝廷基石的编户齐民流亡那么朝廷的财政就会减少,给北齐政fǔ财政造成了极大的危机。

面对着朝堂内诸多大臣的沉默或者是反对,杨愔感到深深的失望,除了燕子献、郑子默和其他几位比较清廉的官员外,再也没有一名汉族官员站出来支持杨愔的均田方案。

反倒是有几名平日里和杨愔关系一般的鲜卑勋贵站出来表示了自己的支持态度,不过这些人也表示如今北齐最大的问题是要先击退各国的围攻,均田制最好还是先在邺城附近试点实施后再向全国做推广。

朝堂间高殷也是举棋不定,问诸位朝臣实施均田制是否有利于天下百姓,‘朝中诸公皆称上善’。

可是要表决时却一个个改口说‘均田虽然有利于国,不过如今北齐还在各国围攻之下暂时不宜实施均田制!’

面对着朝堂内胡汉官员第一次这么齐心的对一件事达成共识,高殷终于决定将均田制暂时放一放,虽然这是自己最为器重的杨愔请求实施的,可是面对着这么多的官员反对,高殷还是不敢冒着天大的阻力实施。

默默的从皇宫出来后杨愔刚要登上马车,燕子献和郑子默等人就追了上来,燕子献抱怨的对杨愔说:“遵彦兄,何太急也?”看着旁边几人的神‘色’也是如此的表情。

虽然这几人自己事先没有跟他们沟通,可是他们依然无怨无悔的附和自己的意见支持自己,让一向孤傲的杨愔也是非常感动。

他对燕子献、郑子默等人道:“不是我太急,如今掌控天下兵权的勋贵将领大半已归于常山王麾下,我等若再不放手一搏日后岂有我等立足之地?”

一直沉默的郑子默忽然对杨愔道:“遵彦兄,斛律协奉常山王之命南下如今情况如何了?万一他不听你的号令执意南下必然经过邺城附近,那对邺城的威胁可就太大了!”

杨愔笑着安抚郑子默道:“子默贤弟无须担心,前日我已接到密探来报,说是斛律协数万大军已经转道东进,前锋都已经过了清河快要抵达平原郡了!想来这两日就能攻打占据三齐的贼子了!”

听到杨愔的回答燕子献等人点点头,这样来看常山王在鲜卑勋贵中的地位还是不能和邺城的皇帝高殷相比,如此一来自己等人和高演、高湛等人还是有的一拼的。

就在杨愔和燕子献等人谈论如何进一步拉拢斛律协,以及其他并不完全依附高演兄弟的鲜卑勋贵和汉族领军将领时,负责邺城安危的领军大将尔朱浑天和带着一队人马急匆匆的赶了过来。

一看到尔朱浑天和一脸焦急的样子,杨愔顿时感到情势有些不妙,“尔朱将军发生了何事?”

尔朱浑天和顾不得和杨愔等人见礼,命人将身后一名浑身是血的男子抬了过来,杨愔一看之下顿时大惊失‘色’,这人正是奉他的命令带人监视斛律协大军的斥候首领。

在众人的呼喊下,这名男子又苏醒了过来,一看到杨愔竟然回光返照一下坐了起来,‘激’动地对杨愔说:“大人不好了,斛律协派人去平原郡只是一个幌子,他已经率领大军直奔邺城而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