贼子?”
袁绍又观察一小会,才吩咐部从:“不似诈计。你们去助他们击溃贼兵。不过须记得,不要过于追击,小心另有伏兵。”
数十骑得令,引缰绳,纵马向远处贼兵冲杀过去。
袁绍这数十骑随从,都是选自于羽林、虎赍、司隶吏兵。屠戮南北两宫,诛杀赵忠时,这些随从皆跟随袁绍左右。继而董卓入雒,他们这等人前途黯淡,便索性彻底投靠袁绍。
这数十骑皆是雒京精锐羽林、虎赍,精于战阵冲杀,才一次冲锋,便将百十贼兵冲散,逆转郡国兵危急形势。
却说这一队被贼兵袭击的郡国兵,却是甘陵国兵卒。率领这些郡国兵的则是封平封南桑。此封平,便是昔日广宗城内,与刘杲合谋,营救出甘陵王、安平王的那位封平。
前些月,甘陵王刘忠身死,世子刘永嗣位甘陵王。然而因为当时雒阳正在混乱当中,刘永还不曾入雒正式拜王,所以刘永虽据王宫,却还不能算是正式甘陵王。封平车驾西来,所为目的有二:一是去雒阳观望时局,敲定刘永入雒拜王时间章程;二是携带刘永口信,去并州寻找刘杲。
封平行至魏郡,忽闻雒京大乱,先是袁绍与宦官相逆于京师,继而董卓率军入雒。封平忧心安危,于是便驻留在魏郡,等待雒京回归平静。十数日后,刘杲与董卓和解消息传来,封平才小心启程赶路。孰料,行至朝歌县牧野附近,竟遭遇贼兵掩袭。
却说,封平一行中,又有一人,乃是邯郸盛庸盛子虚。
刘杲讲学邯郸时,盛庸初听时讽刺刘杲,继而却又被刘杲学识折服,崇拜起刘杲,若有可能,必不缺刘杲所讲一课。便是偶然稍缺一课,他亦买来刘杲所贩卖讲学笔记,仔细研读。
然而,盛庸母亲以为儒学是大道,刘杲所讲为末术,不是持家之道,屡屡斥责盛庸,不欲令盛庸听刘杲讲课。直至刘杲作《大学章句注》,郑玄为之扬名,邯郸盛传起“刘氏礼记”时,盛庸才说服他母亲:“北海大儒郑玄,尚且敬仰九门侯,我如何学不得九门侯学问?”
盛庸母亲劝盛庸苦学经典,不过是因家境贫寒,欲令儿子寻个光明出路,至于儒家学问,盛庸母亲也只能稍稍念几句六经名句,至于义理,却是丝毫不知,哪里知道谁好谁坏。
盛庸母亲概念中,凡是讲学之人,必是白发皓首,成名多年者,方可言教化,似刘杲这般少年,见识浅薄,能懂些什么学问?不过,郑玄这般大儒,今日却实实在在听讲于刘杲门下,盛庸母亲因为郑玄,心中也渐渐疑惑:“莫非九门侯当真是天纵其才,胜似十二为上卿的甘罗?不过无论如何,既然能被郑玄这般名儒推崇,想来应该不差,庸儿听他讲学,未必不能成材。”
因郑玄的声名,盛庸母亲便因此任由盛庸自由行事,不再强行阻止。
却说刘杲入并州,这邯郸九门大学虽然尚存,但是人气陡然消减。时隔许久,盛庸闻听刘杲收编白波、安抚匈奴,使并州复得安稳,便又产生去并州投奔刘杲念头。然而盛庸家境贫困,欲远行却又乏缺路资。
正在忧愁之时,盛庸却忽然接到朋友一封书信。
------------
第232 大时局,小变数(二)
第232大时局,小变数(二)
正在忧愁之时,盛庸却忽然接到朋友一封书信。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奇_书_网 _]
盛庸这位朋友乃是扬州庐江郡人。因偶然机会,此人路过邯郸,恰逢刘杲讲述《天下》地理。当时刘杲正在讲授后世台湾、琉球、菲律宾等临近大陆的海岛地形、环境,因为刘杲点明这些海岛距离扬州较近,且汉世已稍稍了解后世台湾岛存在,盛庸这朋友因此对此稍感兴趣。
而后这人与盛庸相识,遂居住盛庸家中近半年。随着时日积累,两人私交逐渐深厚。
刘杲入并州,邯郸诸学子百分之七八十,都四散离去,盛庸这朋友也不例外。至八月末时,盛庸这位朋友突然令人带给盛庸一封书信,言似乎是会稽郡附近,有位渔民自海岸输送来一船珍珠,一夜之间暴富。
盛庸这朋友信中猜测:“渔人虽掩匿行踪,不肯告诉珍珠从何而来。然而昔日九门侯讲天下,绘有海岛地理,据我猜测,此人必是发现发现某产珍珠海岛。似这般经营,利润丰厚,盛兄家境贫寒,常为数千钱而苦恼,何不与我共募十数名船工,远游海外,寻找珍珠海岛?”
正因为贫困而苦恼的盛庸,见到此信,心中触动,遂向母亲诈言,以去并州求学为名,其实却奔向庐江郡,欲与他这位朋友汇合。
盛庸刚出邯郸数日,便传来雒京大乱消息。因担心雒阳动乱,盛庸左托右请,联系上率有数十郡国兵的封平,欲随着封平车驾,安全走过黑山区域。毕竟类如黑山千数人左右贼兵,若非有足够利益驱使,绝不愿意主动攻击郡国兵。一旦攻击郡国兵,肯定引来官兵的大扫荡,令贼兵得不偿失。
至黑山贼袭来时,素未经过战阵的盛庸当即脸色苍白,手足无措。虽然郡国兵塞给盛庸一把短剑,盛庸犹自畏畏缩缩,不知如何施展。盛庸这般表现,惹得另一人嘲笑:“你不是自称刘杲学生?想那刘杲号称平西羌,定并州,武功卓著,不料教出来的学生,竟如此懦弱,尚不如乡间童稚幼女!看来也不过是徒有虚名。”
这一人,名曰杜禾,字嘉廾,河内郡河阳县人。
却说,昔日刘杲强征渔船,抢渡小平津之时,黄河下游之家,有一杜姓渔农,不肯卖船,至最后却被刘杲兵卒以各种手段,拖走三条渔船。这杜禾,便是杜姓渔农家幼子。
且说,杜禾父亲因为渔船被拖曳走,心中悲愤,大骂刘杲蛮横。杜禾父亲既恼恨刘杲,又担心幼子杜禾被强行征调,遂令杜禾自黄河逃奔至冀州远方亲戚避难。
杜氏家境困厄,生育两子。大儿少年英豪,被郡县长官相中,最终选拔入羽林军。大儿饶幸入得入羽林军,杜氏本该逐渐步入中等小康之家,孰料,偏偏这时,黄巾之乱突然爆发。
杜氏大儿跟随当时右中郎将朱?,出军讨伐黄巾。然而,大军行至长社,杜氏大儿尚未立尺寸之功,便在战场上被流失射杀。杜氏大儿死讯传来,全家悲痛莫名,步入中等小康之家的希望,也陡然破碎。
又过年岁,小平津戍卒中,有一都尉偶然遇到杜氏,言谈两三句,都尉讶然感慨。原来这都尉竟是昔日杜氏大儿好友。都尉哀怜杜氏困厄,便私自出钱,为杜氏购来两条渔船,又利用权职之便,请来令旨,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