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们截获的一份文件竟然是河南巡抚衙门要求信阳知府尽快派兵剿灭境内乱匪的公文。此时信阳已经处于我军三面包围之中城内没有多少兵力粮食、弹药都是问题信阳知府此时尚未弃城逃跑实在已经是勇气可嘉了让他出城剿灭我们?还不如干脆送他一根绳子让他上吊算了。
**、迟钝、愚昧的清朝政府。
我们担心的蒙古骑兵没有消息估计面对英法联军的威胁他们不得不在京津一带“拱卫京师”呢。但是我们沿淮河一带的防御准备丝毫没有因此而放松。
湖北方向的敌军没有任何动静。地方军阀保存实力清廷没有派他们的差哪个愿意惹祸上身?况且此时湘军的主力也不在湖北恐怕他们还在担心豫南的祸乱波及到他们那里呢如果我们倾全力孤注一掷地去攻击武昌恐怕也不见得没有得手的可能。但是我们不是这样的赌徒不打无把握之仗不打无准备之仗只要有条件我们是一定要遵循这个原则的。
不仅不会攻打武汉连仅在眼前犹如囊中之物的信阳城我们也打算暂时不去动它。
我们要抓紧这宝贵的时机休整。整训部队消化、巩固占领区。
尤其是部队建设重中之重。没有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
------------
144.淮滨得失
144.淮滨得失
我是第二天的下午才渡河到淮滨的。辛兴是上午渡河返回涂营镇的。淮滨的残敌比想象的顽强城内还生了一些战斗直到临近半夜才完全控制了淮滨城。城中还燃起了几处火头幸好我们最关心的粮食倒是没有出什么问题。一方面我们的部队重点控制了另外大约那些死硬的抵抗者在没有得到赫哲图命令的情况下轻易不敢纵火烧粮。
董大海已经连夜进入淮滨。局面已经完全控制了。到辛兴返回涂营镇的时候大致的战果已经统计出来而且事先组织的民工已经开始装运粮食了。粮船渡过淮河沿着潢河、史灌河、白露河向南不断驶去。(wwW.q i s u w a n g . c o m 无弹窗广告)也有些船只在南岸一些地方卸下粮食转由陆路运往我方占领区纵深。淮滨我们是不打算重兵防守的一旦情况不利我们随时准备放弃淮滨、息县之类的淮河北岸的地区凭借淮河防御。如果更不利则退向占领区纵深打运动战。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关键在于有效的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不断壮大自己的有生力量。这些个精髓我和陈哥们领会的还是不错的。但是条件有利的情况下任何占领区都是要巩固的所以这里的群众工作也是不能缺少的。至少也要想别的区域一样这样即使将来这些地区被敌人重新占领敌人的麻烦也会大许多。
缴获的粮食数量确实让人兴奋起码三个月内我军不必为粮食的问题愁了。而且眼下我们几乎占领了信阳以东淮河以南的全部属于豫省的地区安徽、湖北也有部分的控制区秋粮不久就会收获粮食的问题不在是困扰我们的优先问题了。
至于缴获的枪支弹药、船只、冷兵器及其他物资数量也是近来历次战斗中最多的。
但是接下来谈到的伤亡情况不由得让我的心情变得有些沉重了。
原本我以为不会有太大伤亡的。我从望远镜里看到三团攻击的大部分情形的有几个落水的还有几个被准确性极差抛石机偶然击中。再后来西面主攻开始清军兵败如山倒南面也趁机架云梯登城步枪队在城下掩护。好像是很顺利的城头也没有太激烈的搏杀。要知道南面虽然是佯攻方向但是清军的主帅和大部主力却是布置在这个方向的。事实上董大海可能此时还认为伤亡不大。
阵亡93名失踪3名。重伤33名轻伤1oo多名。相对于毙伤敌军上千名俘虏3ooo多人迅攻克坚城的战绩而言。也许董大海认为伤亡不大也是有道理的。
但是我已经感到有些难以忍受了。种子和口粮是不同的。现在牺牲掉的大多是“种子”难以复制的军队的种子。
一团一营和直属队都遭到了组建以来的最严重的伤亡损失。
一营阵亡39名11人重伤重伤员中包括营长贾山。
直属营阵亡9名重伤6名更让我吃惊的是营长魏辉也阵亡了。
此次攻城伤亡最小的是三团阵亡2名重伤1名失踪3名这三名失踪人员都是在淮河中落水后失踪的农军大约也应该列入阵亡名单。
其余的阵亡人员全部是最后入城的二团的主要是城北隶属二团行动的策应的农军有些是在爬城时坠落死亡的还有个别的是被自己人误伤的大部分是入城后在城内的巷战中阵亡的。
齐岳骑兵营无伤亡只有几匹军马受了轻伤。骑兵营击毙了敌军主帅赫哲图还缴获了一批军马。
------------
148.整训(2)
148.整训(2)
部队已经展到了两万多人这还不包括各个村镇新建立的民兵自卫队。[www.q i s u w a n g . c o m 超多好看小说]但是绝大多数是新兵严格意义上讲多数不是士兵是一些拿上武器跟着部队行动的农民。一群乌合之众实在没有多少战斗力。这样的“军队”之所以有时也年战胜官军那实在是因为对手太**更加不像军队而已。这些在战斗中追随、参加我军的人成分也相当复杂其中不乏各种会众组织的成员捻党、天地会、白莲教等等都有混迹其中的。所以当初各部队都是把其中少数人编组到正式队伍中而多数采取临时组队的方式管理其中辛兴的三团采用了派出些老兵带队的方式而其实这些所谓的“老兵”有些也就是入伍才1个月而已比如那个给我留下了印象的张玉祥。就是纪中强这样的带队军官也就是原来徐旅参军不到1年的新兵罢了所以才会出现淮河南岸的那次挫折也许在会众的眼里那根本算不上挫折后来路云山他们不是把过河的敌军大部分消灭了吗?在这个时代人们对生命的价值远没有后世的人们重视。在一个人均寿命只有三十几岁的时代也许这是正常现象?其他有些部队对待新军则是连带队的人员都不派出任由他们的自产生的领来带领只要服从统一指挥就行。李哲的二团就是这样干的。
攻击淮滨战斗起以前大多数的农军已经不再跟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