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宝中宝(2)
你让人家女婿去杀老丈人,这叫什么事儿啊!
面对君王和岳父,雍纠思虑再三,选择了君王,受命成为刺客。
君臣二人计划,让雍纠某日组织一次野外聚会,让他陪老丈人祭仲去休息放松,趁着老丈人心情大好,毫无防备之际,杀他一个措手不及。
不巧,雍纠当晚喝多了酒,酒后吐真言,竟让妻子雍姬知道了计划。
雍姬一听丈夫要杀自己的亲爹,立刻不淡定了,心里非常纠结。
一个是生她养她的亲生父亲,一个是相濡以沫、如胶似漆的丈夫,她该怎么选呢?
如果将郑厉公的阴谋告诉父亲,丈夫势必难逃一死。
可若是不给父亲通风报信,父亲必定会死在丈夫手上。
想来想去,雍姬始终难以抉择,于是她就问母亲:“父亲和丈夫,哪个更亲!”
这一问,不禁让人想起现代男子经常遇到的送命题——“老妈和媳妇儿同时掉进河里,你选择先救谁?”
然而,这个让无数男同胞为之头疼的送命题,在古代却非常好解,
雍姬的母亲想得很透彻,对女儿说:“天下男子千千万万,找谁当丈夫都可以,但父亲只有一个,二者岂能相提并论?”
雍姬一听,有道理啊,就立刻把郑厉公的阴谋告诉父亲。
祭仲得知此事,立刻采取行动,杀死了雍纠。
郑厉公见阴谋败露,仓皇出逃。
祭仲迎回了逃亡在外的郑昭公,拥立他重新即位。
这就是‘人尽可夫’的由来。
‘人尽可夫’就是人人都可以当你的丈夫。
这个成语的本意是说,天下男人那么多,谁都可以当你的老公,但生你养你的亲爹只有一个。
雍姬在关键时刻站在父亲这边,牺牲了自己的丈夫。
这样的做法在现代或许有点那啥,但在古代无疑是最正确的做法。
古代与现代不同,现代法律倡导公平,自己犯罪自己承担,古代却是一人犯错,全家株连。
若是雍姬不把这件事告诉她父亲,一旦父亲被杀,她这个罪臣之女,同样难逃株连之祸。
反观雍纠,他明知这么做会害了妻子,还是选择杀死自己的老丈人,显然不念夫妻之情,最后被老丈人杀死也是他自作自受。
《左传》里写这个故事,本来是想赞扬雍姬这种重视孝道、重视亲情的孝女行为。
可惜在流传过程中,被后人肆意歪曲,慢慢变成了骂女人私生活不检点、乱搞男女关系的恶毒词汇。
《左传》这样的传世经典,尚且被如此恶意歪曲,更别说其他了。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土,历经多个朝代,很多从古印度传过来的经典,早已失去了原本的含义。
要么被华夏文明同化掉,要么被当权者出于统治的需要,被肆意改编曲解。
比如和尚不杀生这事儿,本意是当和尚要慈悲,不能对芸芸众生下杀手。
可却被南朝梁武帝曲解成不杀生就是不杀动物、不吃动物的肉,于是下令全国的和尚一律不许吃肉,只能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