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3 章(1 / 1)

士林蛀虫 蛋清一杯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近臣。

可惜不敢抬头起看玉沁的表情,否则就能看出这事情是不是她的推荐,不对啊,聪慧如她,是不可能做出这么轻率露骨的事情,上书房是多么重要的地方,皇帝怎么可以相信一个外人。

而且,身为皇帝身边的宫女却与别的男人关系暧昧,那即便她和皇帝有暗底的协议也不能这样做,传出去的话,让皇帝的脸面向哪里搁。

却听皇帝忽然放轻了声音,微笑了起来,甩下了没头没脑的一句,“知道朕前段时间从外面接进来一个女子不?她可是给朕看一样东西呢,好象上面有爱卿的名字。”

虽然说最近很多的事情都要和大臣们扯皮,可是大臣们管的再宽也管不到上书房这皇帝自己家的地方,皇帝想在里面安排几个官员是他自己的事情,侍讲,从本来的含义上不过是给皇帝讲书,解闷的,可前些年皇帝并不怎么的管事,很多的饿朝政都是由上书房的近臣们打理的。

现在虽然他自己想重新揽回皇权,可身体毕竟是不行了,也管不过来,还得为下一代皇帝培养几个能用的上的臣子,这些当然就从就近的上书房中挑选。

所以文志才感到十分的诧异,可这事情是轮不到他来拒绝的,只能谢恩。

心中却在狂骂,谢个毛,你是长辈,跪一跪也不算什么,可不见玉沁就在上头,连她也一起受了本公子的大礼,简直不可忍受。

罢了,改天让她给行回来。

皇帝也许想到了自己皇子们的情况,情绪有点的低落,挥挥手就叫他退下了。

他是怎么知道自己的,文志先是摸不到头脑,后来搜寻脑袋中的记忆才终于想起来那一夜,是早已经被朝廷大臣们遗忘了的伍大人的女儿吧,朝廷百官的生活节奏这么快,谁还会记得当年冲锋在前的皇帝一个打手。

不过眼下看来皇帝倒还是念念不忘。

文志充满恶意的想到,他那心疼忠心臣子的心思恐怕也占不到几分……把人家爹爹的忠心给利用光了,却连人家的女儿的最后一份剩余价值都要给利用起来。

做事情也够绝的。

不过,那女子的姿色他身为皇帝却不收藏,那就太妄想这世界尊贵人的贪婪程度了。

文志微有些可惜,当初没有什么机会和她再联系。

不过,反正是在皇宫中,有机会见到的,

自己当初可是救了她的命呢,怎么会是一简单和皇帝说句好话就能报答完的,文志不甘心的想到。

临走的时候,又瞟了玉沁一眼,虽然说以后是天天能见得到了,可还是在危险境地下对她“暗送眼波”,先寒上一个,来的刺激。

忽然感觉到头有点的发昏。

她居然嘴角轻轻的向上翘着,从文志这仰视的方向都能看到那露出来的玉齿。

心下恍然,她肯定也从侧面出了一些力,这才会如此的表现。

可是文志还是从内心处感到了一丝古怪,就总觉得杨岚被安排去国子监,正好和自己错开,是她特意为之……先是让皇帝怀疑自己对杨岚有着别样的兴趣,那样为了他的儿子们,皇帝怎么也得把杨岚给送的更远一点。

若不是她的探花郎的名号在那里镇着,还不至于把她直接赶到边境去做一个小小的县令,但是想进六部那就不可能了。

虽然隐约觉得如此,可是文志却并不想在这个问题上过多的深究。

杨岚委屈是委屈,是不公平,可是又有什么办法,文志本身并不是什么伸张正义的法官。

不管从哪个方面上来说,杨岚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就在玉沁的之下。

更何况,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文志都要和玉沁在上书房那个几乎吸引了朝廷所有人目光的地方相扶相依,命运与共忧戚相关。

在这中间,任何情绪上的狭小隔阂和不信任都有可能导致不可预测的事情发生,文志并不打算以后每天都活在提心吊胆当中。

这事情他就当作完全没有发生过。

反正杨岚是个研究学问的人,虽然有一肚子治子学问,可性格上太过于善良古板了一点,实在不适合在朝廷群臣当中打滚,更被说还得时刻担心女儿身在众目睽睽下暴露了。

……

散朝了。

群臣接连按次序而出,没人乱走,这是地位的象征。

杨大人意味深长的瞥了文志一眼,摔了摔袍袖便走出了殿门。

这些新科进士们最为可怜,虽然说其中有不少都临时领到了官职,可是和大殿上的那些一品二品的大员们相比起来还是太渺小了,就这么只能干巴巴的等大臣们走完。

文志今天得到的已经大大的超过了他预料中的一切,几乎一下子便在这群人中成了麻雀变凤凰的典范,炙手可热的对象。

在他离开的时候,已经有不少人在刻意的和他拉近距离,要知道,他们本来就是围在三甲的身边的,可现在看来,状元是进了吏部当当侍郎,榜眼去礼部混了从三品,而杨探花更惨,居然又被打回了国子监。

这很大的满足了大家的虚荣心,反正你考的再好又能怎么样,比咱们的地位也高不到哪里去。5

第五十九章 地位差别

这样一来,原本几乎就处于他们最地层的文志便无比的引人注目起来。

无论是那些名次比较靠前的,例如三甲的人选看他的目光就可原来不一样了,甚至有点的鄙夷,即便是杨岚也是一样,好象无法接受眼前的这一切。

那些本来和文志差别不大地位的人也都很是妒忌。

心情是一回事情,而要做的可就是另一回事了。

除了状元和榜眼还维持着那优等生自尊,放不下那个脸皮之外,大部分的人都在向文志打招呼。

打招呼就打呗,文志并不反对和他们说上几句话,可是,好几个人都用一句诗来开拓话题那是怎么一回事,头疼。

文志知道他们是什么意思,不就是让自己在皇帝的身边提提他们的名字,让皇帝对他们加深印象,提拔或者直接让那些在下面的县府中历练的同年调回京城。

这次文志却并没对他们吝啬笑脸。

反正只是在以后合适的时间对皇帝提下就可以了,又不要费他的什么本钱,用皇帝对他们的恩赐来换自己的人情,他会喜欢这种感觉。

况且,还可以名正言顺的对他们摆事实,讲道理,没办法,谁让他是书生,是文人呢,和自己所谓的同类们不讲,那去和谁讲?

说起来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