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君为轻。石青对此,心羡不已。然,数千年来,民何曾贵过!孟兄可知其中缘由?”
孟还真凝神思索道:“只因世人皆以君为贵。如孟某先人这般想者,少之又少。”
“不错!若欲民贵,比先让世人知道民比君贵的道理,其次,民需开智,需成为天下的主人,如此,不贵也贵。这就是。。。”石青郑重无比地叮嘱道:“。。。治学司治学的宗旨。孟兄切切在意!”
孟还真悚然一惊,盯着石青,结舌道:“石帅。。。你。。。这是?”
“孟兄切勿多想。石青认为,新义军下辖之地必须由开智的民众管理,如此而已。”石青笑了一笑,不经意地说道:“否则,我等拼死鏖战有何意义,替世家望族作嫁衣么?”
这是永和五年冬,十一月十六的下午。
和孟还真叙谈一番后,石青牵着黑雪从南门而出,随即在原野上纵马狂驰。马如矫龙,来去如风,他的脑海里,霹雳电闪,诸般事宜一一掠过:
乐陵仓三分之一的兵甲和全部粮草已经运回,除了三四千盐工及家眷,乐陵城所有人搬迁到历城、广固和牟县安置妥当;军帅府运作井然有序;一万八千新义军整编完毕;家园计划拉开序幕;乡学一处处地办了起来;民众正在建筑房屋,整修沟渠。。。。。。
还有什么牵挂吗?不!没有了!出发的时候到了。
遥首西望,那里是邺城,那里是北方的中心,那里正在发生的大动荡,将影响整个北方,将改变整个天下格局。
新义军必须投身焚世烘炉!必须改变历史原有的轨迹!
石青厉声长啸,满怀激烈。黑雪嘶声长鸣,欢欣鼓舞。
“去邺城!去邺城。。。传令!志愿兵各营校尉、义务兵各营都尉立即赶往军帅府,接受指令!”军帅府亲卫骑的蹄声在青兖大地上震响,新义军各营将领齐聚肥子,新义军即将投身入乱世洪流之中。
“军帅府组建西进行营。中垒营、锋锐营、跳荡营带足半月辎用,随行营西去邺城。”
“轻骑营驻扎历城,整训待命!”
“陷阵营驻扎禀丘,整训待命!”
“陆战营、衡水营驻扎东莱,继续操练,黄河解冻之后,移镇东平湖!”
“天骑营驻扎肥子,整训待命!”
“戍卫将军坐镇泰山县,负责整个青兖的卫戍防护!”
“军帅府孙叔掌总,参赞司协助。随时与西进行营保持联系。”
随着一道道命令下达各地,整个青兖再次忙碌起来,换防移师,集结动员,一支支军队在原野上匆忙游走,来去如风。
永和五年,冬十一月十九日。新义军西进行营誓师出征。
“出发!”一声令下,三千四百余虎贲猛士昂首向西。
石青跨上黑雪,眼睛一闪,撞到祖凤投来的目光,默默凝视片刻,他一甩头,打马而去,那道目光却一直在他身后,久久不舍;走出很远,石青憾然回头,远方,人迹渺渺,佳人已不可见。
嘘――
轻声叹息间,石青忽地想起一件事:小耗子怎么还不回来?莫非遇上了危险。。。
(从下一章开始,就要进入第三集了。第三集很不好写,有太多的阴谋纷争,为了不出现纰漏,我需要仔细检查。这会影响更新速度。希望兄弟们能够谅解。但我保证每天四千字更新、保证不断更。)
------------
第一章 小耗子历险记(上)
更新时间:2010-01-31
邺城因曹魏而兴。
短命的曹魏没有迎来一统天下、万国来朝的盛世就早早夭折。邺城受此牵连,也未能大兴。作为都城,它显得小而狭窄,城郭南北宽仅五里,东西长不过七里;城门七个,其中南边三道,北边两道,东、西各一道。不过,与一般城池相比,它还是有些王者气象的。其中最为添彩的,是魏武曹操筑的三座阅兵台。即:铜雀台、金凤台、冰井台。
三台相对成直角三角形,建在郭城西北部;一在北城墙上,一在西城墙上,另一在西北拐角的城墙上。三台以城墙为基,高出城墙五丈。顶端飞檐高翘,直刺苍穹,上部垛口密布,巍峨壮观。正正彰显出当年魏武校兵阅武,意欲横扫天下的气慨。
以三台为界,城内又垒了两道长宽各两里的高墙,合着西、北城墙,围成一个四四方方的大园子,这就是西苑,历年来的邺城屯兵之地;大赵十几万禁军过半驻扎于此,邺城仓也在苑内。
西苑向东,与之紧邻的,是大赵皇城。皇城比西苑小了一半,石虎对此并不在意。
以武起家的石虎钟爱三台、西苑,更甚于皇城,经常在其间流连;某一日,他意犹未尽,觉得西苑衬不出他的雄心大志,于是在北城外建了方圆千里的华林苑,壮丽景观远胜西苑。
老爹建了个大园子,做儿子的不甘落后;石虎第一个太子石邃随后在邺城西南建了座太子东宫。太子东宫说是宫,不如说是陪城更恰当;占地范围不下于一般县城。兴旺之时,宫内驻有士兵仆役十几万人。过了150年,邺城被毁后;东魏高欢就以这个东宫墙基重筑一城,定都于此。此城就是史上说的南邺城。
邺城、东宫、华林苑各有胜景,互为烘托;近百所寺庙禅林在其间星罗棋布,点缀修饰;邺城方圆,驰道小径,纵横交错,善信高僧,来往如织;当真是一副盛世华景。
永和五年十一月初二晨。
邺城东八里,因建安七子而得名的建安驿。熙熙攘攘,衣饰鲜亮的人流中,现出五个莫名其妙的乡下人身影。
之所以说是莫名其妙,是因为这五人蓬头垢面,皮甲衬里破旧肮脏,一个个偏偏高扬着头,似乎比黑槊龙镶军中羯士更嚣张、更不可一世。说他们是乡下人,是因为五个人眼睛骨碌碌乱转,瞧稀奇样东张西望,惊诧连连,一看就没见过世面。
蓦地,其中一个细眉小眼的少年仔指着远处东宫叫起来:“哇!三娃子。那就是你家?”
一个二十多岁的楞小伙嘿了一声。“耗子兄弟,那可不是咱家,那是太子东宫;咱家以前是那地的。”
‘耗子兄弟’是石青的亲卫小耗子。他受石青差遣,和四个亲卫来邺城寻李农。一路之上风餐露宿,此时刚刚到达。
三娃子大名何三娃,原是邺城西南五里何家荡的村民,石邃建东宫,把那一带的居民通通赶走。他和家人成了流民,辗转多年,最终在泰山落下脚,成了新义军下辖。
“耗子兄弟。到建安驿了。”三娃子指着一个大门户提醒小耗子:“外地人进城,私事需要出示路引、缴纳入城费,公事需要在建安驿验证印信勘合。”
“路引?印信?”小耗子暗叫一声糟糕;他常年在河南流窜,向来天不管地不收,哪知道这些规矩,怎会带印信路引?小眼睛骨碌转了几转,小耗子一咂嘴。爽利道:“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