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彻差不多,用的都是一些老人。
还有大宋的赵构,之所以被楚风亲自出现,给下令退位让贤。
可能,他还想要坐在那个位置,知道自己病死在龙椅上,才肯罢休。
这自然是不被允许的。
相比较起来。
大唐还是需要李世民这个帝王坐镇,才能够把这个改革改的彻底一些。
李世民现在是四十有三,所以还能继续再干十几年的时间,等到六十左右,就可以隐居幕后。
“陛下,臣听闻这等传闻,倒是有一些话,想要一吐为快。”杜如晦从椅子上站出来,拱手道。
李世民抬手示意,说道:“如晦有何想法,说来听听。”
杜如晦说道:“大明的那位皇帝之所以会如此,乃是因为他年少,太过于冲动。”
“仙师之指点,并不完全指点他一人。”
“就算是指点他如何做,可是这朝堂之上的一个决策,便是关乎于天下的安宁。”
“他想要考察天下,却没能看清楚,这朝堂上的局势,没能看清楚整个天下的局势。”
“这让臣想起来了大唐之初……。”
杜如晦说着说着就直接过度到了大唐时期。
“如今,大唐看起来歌舞升平,然则,和那大秦相比,实在是差的太远了。”
“陛下、诸公,大秦和大明的崇祯,已经为那仙境送去源源不断的石炭、木材、土料、稀有的物种,获得了仙境的不少物资。”
“我们只不过是两大神器的美食,而大秦和大明的崇祯,获得的却是发电机、千里眼、顺风耳这样的仙器。”
“难道尔等就没有什么要说的吗?”
杜如晦说道这里,便再一次躬身,颤抖着身子,对李世民说道:“陛下,请饶恕臣冒犯之罪,臣如今这身子骨,是越来越不行了。”
“大唐还需要继续发展,还需要年轻的、有理想、有抱负、有能力的人,来辅佐陛下。”
“臣,请乞骸骨!”
这便是君臣之间的默契。
仙境之中,杜如晦都已经看出来了。
只不过,他并没有直接说出来李世民的心思,而是选择了合适的机会。
如今的此时此刻就是合适的机会。
李世民自然是万般不舍。
杜如晦用的是非常趁手,换了一个人,他还真的不习惯。
可是现在的大唐,的确需要这样做,年龄在六十岁之后,便要辞官。
把位置让给那些早已经在朝堂上建功立业无数的年轻一些的官员。
有了提升的空间,整个大唐的官员们,才会更加的努力。
三辞三让。
这是杜如晦最后的光辉。
之后,朝堂上的老臣们才联合起来,建言献策,树立了六十岁辞官的国策。
其中,也包括大唐的皇帝!
……
赵辰看完手中的奏折。
抬起头,高兴地对韩世忠说道:“韩将军办事,朕是非常放心的,这些年来,韩将军你为了大宋的安宁南征北战,获得了天下无双之美誉。”
“朕如今还是要靠你来稳定西南之地,唉,说起来,这江都之地的百姓们,在那些个乡绅的压迫下,日子也不好过啊!”
说到这里,赵辰蹙了蹙眉头。
韩世忠坐在椅子上,拱手道:“官家,仙师有言,一旦贫富差距太大,一旦贫苦的百姓和那些乡绅豪族还有富商等贵族阶层产生矛盾,这个矛盾变大了,地方上也就不稳了。”
“现在还仅仅是江都,一旦其他地方也出现了,这关内……。”
最后那句话,就算是他不说。
赵辰也应该懂得。
“是啊,朕又何尝不知道。”
“只是如今想要拔掉江都的那些毒瘤,需要从长计议。”
“韩将军,朕这里倒是有一个前车之鉴,你可听一听。”
赵辰便把大明的朱祁镇的事迹,说到了一下。
意思也很明显。
朱祁镇就是因为鲁莽行为,导致自己成了仙境中的帝王们的笑柄。
也成为了被那些个文臣就给拿捏了的帝王。
韩世忠听完,则说道:“官家,如今的大宋和那个大明并不一样。”
“而陛下,也不是那个大明的帝王啊!”
接着,便说了自己对于如何治理江都之地的看法,江东自古以来就是中原之地的粮仓。
虽然现在大宋有了四大粮仓,粮食已经不是一个非常大的隐患。
可是江东之地依然还是鱼米之乡,依然还是一个非常富足之地。
不说这大宋如今的海商,大部分都是江东之地。
就说这江东的丝绸,那也是天下第一。
还有茶叶、鱼业、盐业等等。
如此多的产业,也就造就了江东之地必然成为大宋的富足之地。
湖广熟,天下足。
大宋必须牢牢控制好江东才行。
赵辰听完韩世忠的话,多少还是有了一些想法。
之后,则是又召见了岳飞、吴玠等人,一则,是为了嘉奖他们。
镇守大宋四方,保证了大宋的安危。
二则,也是把江东存在的问题,说道一下,让他们心中也有个数。
一旦到时候出现什么意外,这几位老将,也可帮忖,不至于乱了手脚,和那大明的朱祁镇一样,闹了笑话。
------------
第四百一十二章 巡视江南,新人登场
其实在赵辰登基之前,这江南就已经出现了问题。
早年北地的很多百姓都因为金兵的南下而受到战火的影响,也就造成许多的北地百姓变成了灾民。
这些灾民随着当年的太上皇逃难到江南,没有户籍,也没有良田。
甚至是连一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
后来,太上皇在仙师的指点下,挥军北伐,成功收复了汴京,慢慢地收复北地。
可是到了江南的很多北地百姓们,都被江南这水乡给吸引了。
他们并不想离开,只有少许想念着自己故土的人,还是回到了北地。
也因此,造成了南方人多地少,而那些乡绅还趁机霸占别人的良田,从而可以获得更多的粮食。
屯粮,不管是在前朝还是在现在的大宋,都是这些人的习惯,他们觉得家中有粮,心中不慌。
可是大宋的各地边军,大宋的幽州之地大明的西南之地都需要粮食。
以工代赈换来的不是钱财,而是粮食!
有了粮食,他们才能够生存下去。
这种南北和东西之间的地域差距,瞬间就显现出来,让赵辰觉得有一些为难。
奖赏了十几位将士们之后。
赵辰还是选择召开了朝会,在朝会之上,问起了这件事情。
“这是临安的经略使呈上来的折子,你们看看,朕想要听一听,你们的想法。”
大地主霸占了良田,以至于百姓们连养活自己都成了问题。
这便是如今的江南之地,看起来繁花似锦,是大宋最为富有的第一个地方。
可是,富有的都是那些个大地主,是地方上的官员,还有他们上供到这朝堂之上的一些官员。
可以说,剥削百姓,江南为最。
而这些朝堂上的官员们看完之后,心中的第一个想法,那便是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