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分而食之(1 / 1)

苍龙三国 大地风歌 342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一百一十三章:分而食之

第二天一早,有丞相派来的人和我、李典一起带着军令到宛城之东去见张绣。

张绣的兵马大都驻扎在宛城东门附近。正好处在北门的夏侯敦八万大军和南门的曹仁七万大军夹缝之中。

张绣少年时便跟随叔父张济从军征战,如今虽然还不到三十岁,但已经是建忠将军,宣威侯。虽然对战多日,但是如此近距离的和张绣见面倒是第一次,我们互相见礼之后,我便不禁开始打量这个对手。

张绣白面微须,紫金冠带,银色的铠甲,雪白的披风,身侧一壮汉为他扛着一杆银色长枪。张绣素有北地枪王之称,单看他这杆银枪,便不敢小看张绣此人。

张绣向我拱手道:“素闻安远将军风翼智勇双全,我们在鲁山也因为一些误会而有缘切磋,但是如此面对面的坐下来闲谈,还真是第一次,风将军给人的印象还真是亲切啊!”

面对这些客套话,我也笑道:“彼此彼此,我对张将军也是敬仰非常,以前各为其主,或有误会,但是如今你我皆为大汉命官,自当同心同德,上报国家,下安黎民,不负天子所托,不负丞相所愿啊!”

张绣皮笑肉不笑道:“是极,是极!这些话真是肺腑良言啊,其实我早有归顺之心,恨无良机,如今能与风将军这样的英雄同朝为官,真是幸甚,幸甚啊!”

我干咳了两下,这样继续客套下去,话总是说不到点子上啊。于是我向旁边的李典使了使眼色,李典会意,笑着拿出了丞相的军令,递过去道;“此乃丞相军令!我等同朝为官,军队皆为大汉,丞相见将军劳累,特命我二人来为将军解忧!”

张绣哦了一声,接过军令看了看,脸色稍微有些变,但只是一闪而过,脸上还是带着笑意,将军令递给了身边的一个谋士。

那谋士我一进门便认了出来,正是当年的贾诩贾文和先生。据说前一段时间到丞相大营议和的使者便是他。因为分属不同,所以我们见面便也没有多言,只是稍微的点了一下头。

张绣道:“真是年轻有为啊,在这个年纪成就如此功劳者可不多啊!”

李典道:“将军也不过比我们年长几岁,如今已经封侯,这让我们羡慕才是!”

张绣摆手笑道:“哪里,哪里,如此侯爵不过是凭着运气立了点功劳罢了,以后二位的前途自然是不可限量,将来可要关照关照为兄我啊!”

在张绣同李典客气的时间里,贾诩已经迅速的看完了军令,并略一沉吟,露出了笑容,对张绣道:“主公最近患有眼疾,乃是疲劳所致,丞相如此关照主公,实在让人羡慕啊,有了风、李两位将军的帮忙,我想主公可以安心休养了!胡车儿和蒙前两位将军的大军刚好需要帮手,何不让二位将军前去统领呢?”

张绣看了看贾诩,也露笑道:“所言正是,二位意下如何?”

我和李典都拱手道:“但凭吩咐!”

于是我到了胡车儿统领的万人队担任将军,李典去了蒙前的部队。

我来到胡车儿的军营之中,交割完毕,我就成了万人队的将军,而胡车儿则作为我的副将。我首先让胡车儿召集士兵当场宣布了这个消息,然后便让他们各自散去了。

我对胡车儿道:“士兵很是精锐,我很满意!”

胡车儿低头笑道:“将军满意便好,有什么吩咐尽管说,末将一定尽心尽力!”

我看着胡车儿满脸胡须,似乎很憨厚的样貌,不明白他为何会如此谦逊。想了想道:“既然胡将军如此热情,那我也就不客气了。军中可有五十岁以上的老兵?”

胡车儿应道:“当然有!士兵一但应征便很难再回家乡,所以军中老兵一直不少。”

我点头道:“那就有劳胡将军将军中所有五十岁以上的老兵全部集中起来吧,本将军宿来有敬老的习惯,不忍看他们如此年纪依然奔波。将他们集中起来单独列成一军,也好平时关照!去吧!”

胡车儿虽然好奇,但也没有多问,躬身领命而去。

而我则闲着没事四处转悠转悠,后来曹昂果然得到丞相的许可,也到我军中担任了一个参军职位。我们两个便在营帐内说说笑笑倒也快活。

第二天,胡车儿聚集了八百多老兵,看着场上这些花白头发的老兵,我没有多说什么,将我的天命营找过来,以他们为骨干,由他们担任十长、百长、五百人长的方式,将这八百多老兵全部编制成一个千人队,因为白青暂时不在,所以就由徐悠暂时担任他们的千人校尉。

这八百多人我可没有想过让他们成为我的私兵,这样会把我吃穷的。

胡车儿道:“将军可还满意?”

我点头道:“还行吧,这些老兵虽然年纪大了,但是身手都还蛮灵活的。真是有劳了!”

胡车儿道:“哪里,哪里,这是应该的!”

我道:“既然胡将军如此热情,那我再有一事让你去做。听闻关中和关外的汉子都比较高大威猛,像胡将军这样的一抓一大把。既然如此,那就请胡将军在这一万士兵中,挑出身高八尺以上的大汉一百人,我有用处!”

胡车儿略一沉吟,似乎高不明白我要做什么,一时间没有回答。

我道;“怎么,本将军身为一军之长,竟然连挑几百人的资格都没有吗?”

胡车儿一笑道:“哪里话来,我这就去办!”

胡车儿走后,我又和曹昂无所事事的四处转着,或者骑马到附近的乡下欣赏风光,倒也悠闲。

又过了一天,一百壮汉都选好了。我看着眼前的这一百普通身高皆达到八尺的大汉,我让他们各自报一下名号,展示一下自己的身手,最后根据他们的身高,简单的安排了一下百人长和各级职位,并告诉他们,好好训练,一个月后通过比武,重新确定官职。

此后,我又召集士兵狂奔,挑选出来一百个跑的最快的。

再搬来一块三百斤的石头,看谁能举起来,从能够举起的人中又挑选了一百力量很大的。

之后又挑了一百弓手,一百弩手,这才算是作罢。

一连数天来,我进入军营却对营中的大小事务不加管理,对军中大小将官不与理睬,单单只是挑选了一群老人,一百大个头,一百擅长奔跑的,一百力气很大的,一百射箭很准的,一百端弩很稳的。胡车儿也很是疑惑。

其实很简单,我不过是想打破原本的部队构成罢了。原本的部队士兵常年在一起,而且大都是同乡和同族,同气连枝,比较团结,如果他们对你有抵触心里,那么想驯服他们非常困难。

但是换一种编排方式,将各部队中分别抽调出来一些某些方面类似的人,比如身高八尺以上的人,那么这样的人就必须要从全军各队中挑选,挑选出来的人重新组织在一起,便会相对陌生,那么组织性就会差一些,团结性也会差一些,驯服起来便会相对容易。

那些老兵常年打仗,其实都已经成了老兵油子,对事情看的也会比较开,好歹不过是混口饭吃,谁厉害就跟着谁便是了,不会有那些年轻人那么多的热血与仇恨,所以相对是最容易控制的。而且让天命营的老兵来统领他们,因为都是老兵,他们之间也更容易沟通,矛盾和心理不平衡也会少很多。只是苦了徐悠,空有一身力气,却只能对着这样一群老兵。但没有办法,现在我手下也只有他有这个武力与威望可以镇住局面。

徐悠去镇住那些老兵。而我和曹昂则开始严格训练那五百临时拼凑起来的部队。这些人刚刚组合在一起,训练时协调性差,但是这都可以通过训练纠正过来。

他们人少也有人少的好处,那就是便于管理。我和曹昂可以亲自督导他们训练,从而树立我们的威望。

现在我还不能去触动胡车儿他们这些旧军官的利益,因为现在看上去我是一军主将,但实际上控制着一军军官体系的胡车儿才是真正的主人。我无论对小兵怎么调整他们都不会在意,但是若我想对军官们的职位进行调整,那恐怕立刻就会引起巨大的反弹。士兵们的乡土观念也特别重,不太会认同非本地将领的统制。所以现在的时机也很不成熟。

既然如此,我就先避开这些军官,不去动他们,先自己分化培养一批同样出自雍凉地方的士兵,将他们培养成为军官。这样一群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军官,可以为将来变革时的军官大换血做好准备。

常年的从军之旅,对于训练我也有一些自己的心得。第一,练兵必练阵型。一个人的力量是弱小的,若没有进退有度的阵型,非常容易被对手分割包围,一口一口吃掉。练习阵型及阵型变化的目的就在于防止被敌人分割,与积极分割敌人。

第二,练兵必练气势。整齐统一的呼喝声,便足以让对手动容。让自己充满必胜的信心。恐惧一旦在心里产生,原本具有的十分力也就只能使出七分了。所以无论何时,自己一方的气势都不能弱下去。无论是战鼓还是大将突入敌阵、身先士卒都是为了这个目的。

第三,练兵必练耳目。这个耳目分成两个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指军中军令的传达系统,一定要简洁明快,行之有效。达成这个目的就需要直立静听和禁言这两个方面下功夫。第二层意思是指斥候侦查。一支超过了百人的部队单独行动,就必须要有善于奔跑的斥候在周围两里之外侦查情况,以防敌人突然袭击。

第四,练兵必练手足。士兵们用的招式往往是简单而有效,讲究的是一击致命,而越简单的招式,越需要多次的训练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速度和准确度才能大幅度提升。

第五,练兵必练情意。一个伍五个人,如同人手五指,五指配合方能应用自如。一个十人队两个伍,如同人之双手十指。左右配合、攻守兼备。所以,什伍中的每个人都是战友,都是指与指的关系,缺一不可。不懂得为战友着想的人自己也迟早会因势单力薄被敌人杀掉。

第六,练兵必练行军。一支部队要想去打仗,总要找到对手才能进攻。而找寻对手的过程,就便是行军。行军的关键问题是行军速度问题。而行军速度又受到多种原因的制约,行军需要注意食物补给、水源位置、对方伏击、临时扎营、修桥渡河等问题。不同的将领,不同训练程度的士兵行军都会不同,一般来说,指挥能力越强,士兵训练度越高的士兵行军速度越高。一般步兵的行军速度是一日四十里,张绣的部队可以达到一日五十里。而夏侯渊将军指挥部队却可达到三日远行五百里,六日达千里之外的境界。

第七,练兵必练野战。所谓的野战就是多兵种,多阵型的与敌对阵,需要将官灵活的调度。也需要士兵能够忠实的遵守军令,是练兵的最难一关。

我相信,只要忠实的按照这七条练兵,这五百士兵应该可以练成一支精干的部队。为将来以他们为骨干进行部队扩招做好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