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好厉害的南(北)拳
一秒记住,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没用杨猛去黄公馆,黄金荣便主动找上门来了。
北至东北京津,南至江浙两广,一批批的同盟会会员与海内外武人蜂拥而至,作为这大上海的地头蛇,又兼着法租界巡捕房唯一一名华裔探长,黄金荣能不知道如今的形势愈发紧张么?
实际上,他比任何人都紧张。
尽管这两次与杨猛算是也结下了点交情,可人家现在愈发不得了了啊,抛开对巡捕房内的命令及对那些革命党的担心不说,光这么天天的往上海聚人,即便是你孙文电报全国说是要搞什么茶会,可人家洋大人可有点不放心了啊,再这么搞下去,难保不搞出来个小刀会第二,到时候可就麻烦大了。
“黄老板如此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此次武门的聚会确实有些仓促,这地方人手都不太够,弄得是忙乱不堪,难免给有心人以口舌,只是你看我们这帮粗人的财力确实有限,即便想再安排些人手或是房舍,也是心有意而力不足啊……”
杨猛看着一脸苦逼模样的黄金荣,一边盘算着眼前这位心里到底想着什么,一边借着机会向黄金荣大吐苦水,看着架势,大有沦为丐帮的气势。
幸运的是,黄金荣如今的心思比他还复杂的多,看见杨猛如此说话倒不像真搞什么暴动的样子,索性小心翼翼地试探了起来,“疯猴如今可是名声大噪,这么说怕是没拿哥哥当自己人看,你若真没地方安排哪些高人,哥哥可是乐得与哪些高人多亲近亲近,只要哪些大师愿意来黄某这里,并留下一件墨宝,所有日常安排伺候的人都由哥哥来出……”
杨猛微微一愣,一下便隐隐地把握住了这位流.氓大亨的担心,只是作为曾经生在红旗下的好骚年,他怎么会就这么放过这位大富豪呢,“哥哥果然够豪气,只是那些大师性情都有些怪异,且对日常饮食和伺候的人手都有所挑剔,我怕……”
“一万两现银,所有食宿都由我来安排,你们只需安安静静的搞完茶话会,就该走人走人,该去哪里去哪里……”
黄金荣是何人,见杨猛没有断然拒绝,立马看出此事怕是巡捕房那边过于紧张了,只是自己明白,那洋人却不一定买账,为了保险,索性便出钱出人,只要将那些神出鬼没的武林高手放在眼皮子底下,就不信他们到时候还能搞出什么幺蛾子……
杨猛双眼微微一咪,忽地就觉得心里的压力下去了一半,“两万两现银,我让南北武林近二十位大师立马搬家,后面所有武林人士来了上海也都住在你那边给安排的地方,除了那些大师,其他人都可以分散住宿……”
黄金荣虽然有些心疼,但心里却也不觉一松,“疯猴是信人,我黄金荣自然会让大家都体体面面,那些大师来后,我黄某先送上一人一百两的程仪……”
就这样,让众人头疼的问题就在两人说笑间解决了,而在收到黄金荣的消息后,中外各个势力不觉也是哈哈一笑,纷纷偃旗息鼓,只剩下仍忙成了一团的李易中,在不断向杨猛叫苦。
那些武人都搬去黄金荣在近郊的别院,但紧急被召回上海加塞加练的同盟会员的数量,却再次突破了四百人的大关,使得原本根本无人可教的大师们,总算没人分到了二十多个学员,勉强有了武术教官的样子。
然而,或许是一切解决的太过轻松,连老天都有点看不过眼,眼见各地会员奔赴上海的速度渐渐放缓后,这些大师们又开始为自己学员的数量,每日都争得不可开交,若非人人都拿了人家黄金荣的银子,恐怕这些老家伙非得动手给黄金荣的别院拆个底朝天不可。
“我说张师弟,你这太极通臂拳乃是草创,拳理与技法上怕还有些生涩,不如就将这两名学员让与师兄吧……”
说话之人正是南拳大师,七伤拳黎千斤,虽说此人也是暗劲巅峰的大拳师,但练的这拳法,却是南拳中较为偏门的功夫,所以主动跟他学习这门号称伤人伤己拳的学员,自然也就不多。
让他郁闷的是,这位“臂圣”张策虽然年纪不大,可在招生简历上可写得极为吓人,不单精通五行通臂拳、太极拳,还会戳脚、二郎拳、黑虎拳等拳术。
这对于讲究一招鲜打遍天的黎千斤看来,就有那么一点不够厚道了。
李书文不用说,虽然年纪比自己大了些,但出手极为狠辣,别看是通了神化了劲的大师,可他手上的人命恐怕都能从这别院排到黄公馆了。
至于其他几位北派拳师,黎千斤自认也都在伯仲之间,唯独这个学得超杂的张策,可谓是默默无闻,偏偏又号称太极拳和通臂拳糅合在一起,自创出了个太极通臂拳,“这是只有宗师才能做出来的开山之事,你一个化劲都不通的晚辈,就敢如此张扬的另立门户,想来在你身上找找场子,争来几个学员,恐怕连太极门的人也不会过多干涉……”
心里有些瞧他不起,言语上自然也就没那么客气,只是这位南拳大师却没有想过,如果这张策真的是沽名钓誉之辈,这北拳南下的八大拳师,又怎么可能会算上他张策一号呢。
这位张策,在后世的声名也远远不如霍元甲等人,但其招生简章上写那些介绍,非但不是胡吹一气,反而还有些谦虚。
张策自幼便习练家传戳脚、二郎拳、黑虎拳等拳术,后机缘巧合学得五猴通臂拳。
这个时候,这位武痴年方十二、三岁,便孤身离家进京,拜入杨健侯门下习练杨式太极拳近二十余载,同时又拜‘祁家门’传人陈庆为师,学习通臂拳。
为了提高通臂拳太极拳的爆发力,张策选择了内外兼修的法子,日夜苦练。不单常年三更起床练武,在练武的时候还要身穿铁坎肩,脚穿二十几斤重的铁鞋练功,故在壮年成名后,又被武术界誉为“臂圣”和“铁鞋”,分别形容其通臂拳和腿功的厉害。
当然,黎千斤猜测的,也有一点没错。
自打去年师兄王占春去世后,他便尝试着将太极拳融入通臂拳中,谁知因为这些年的闭门苦修,对于拳理早已举一反三,不过一年多,便真的草创出“太极通臂拳”拳种,使得声名再次远播。
只是这么一来,太极与通臂两家,都有一些年轻的师兄弟有些不理解,并时常上门挑战……
“黎师兄想搭个手,明说便是,莫说这两个徒弟,便是那二十来个都给于你又何妨……”
尽管嘴上说得漂亮,但若是了解张策性格的人,便知道此时这位平日寡言的汉子,心里怕是已经怒到了极点。
武林中三大忌,出口成脏,偷师学艺及断人香火。
或许这些学员对于黎千斤来说,只是记名弟子,可对于张策来说,这可是自他创立太极通臂拳后第一批传艺的弟子,即便大多资质一般,将来可能会被列入记名弟子,但对于其中几个资质不错的学员,他却是已经起了正式授徒的念头。
这种事,到了后世,或许两人聊聊赔个礼道个歉也就罢了,但在清末年间,这便算是结下了仇。
当然,即便心里怒极,张策仍留着分寸,毕竟此次乃是南北武林共襄的盛举,总不能因为香火承继抢弟子的事,便真的下黑手。
然而,张策或许心里憋着火,可人家黎千斤却不知道自己已经给他得罪死了,仍在一旁有口无心地说着那些有的没的小话,听得旁边的李书文不禁都皱起了眉头。
同为性格寡言之人,这李书文却是最先看出来张策动了真怒,只是不等自己过来圆场,那黎千斤竟然顺坡往上爬起来了,尽管看见一旁苦劝着黎千斤的黄飞鸿不断抱歉,可这位性子本就有些暴虐的大师却仍是心里有些不爽,索性眼睛一闭便站在那里不动了。
“张师弟如此美意,师兄倒要谢谢师弟成全,只是不知……”
张策这时怒极反笑,看着聒噪不休的黎千斤,忽地将双臂一分,向两边舒缓展开,“徒弟都在这里了,能不能都拿走,就看你手上的七伤拳是否能伤了张策!”
黎千斤虽然长的不高,但却是个实心眼的汉子,起初虽有些轻视之心,但在张策那句话出口后,他倒感觉有些尴尬,至于后面那几句本是想客套一番,然后领走新来的两个学员就算了,谁知道这言多必失,怕是无意结下了不小的梁子。
“得嘞,既然如此,咱们师兄弟便在这帮小辈面前,先来个书香论剑,免得那帮江湖散人整日在外面聒噪……”
黎千斤无意之失,惹来张策主动搭手挑战,心里不免也有些不太高兴,习武之人虽然都要讲究个道理,但真卡在了这个份上,两人当着这么多的徒弟怎么可能转身服软,要是那样的话,恐怕也不是什么真正的习武之人。
两人口中说得云淡风轻,但一动起手来,却好似翻天覆地一般,一个双臂展动如长刀劈落,一个出拳如鼓,直捣黄龙,只是简单的一次试手听劲,可在那帮子学员眼中却好似天火雷霆。
砰!
一声闷响好似败革,两人却已纷纷如猿行虎奔般同时退后几步,再举起双拳时,脸上不觉已经少了一丝轻视,多了一份凝重。
“好厉害的南(北)拳!”
今晚着急忙慌的赶稿子,总算没有太晚,饿了,先吃饭,兄弟们看到我没检查出来的错漏就点出来,第三更12点01基本就可以出来了,算是给大家的福利和致歉,兄弟们没投三江票的敢不敢快点去给我投几票!!
------------
七十七章 .太极通臂拳
一秒记住,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南拳。
与少林、武当、太极、形意、八卦、峨眉六大拳系并称,涵括了华夏千百年来的武术传承,它以福建、广东为发源地,广泛流传于长江以南,故又称为“南拳”。
关于南拳的起源,一直都是众说纷纭。
最多的说法是,古福建少林寺被清廷焚毁后,流落出五位武僧,创立了反清复明的洪门(天地会),并广泛结交福建、广东、湖北一带的武林人士,将南少林的拳法随之传至海内外,因此一般习练南拳之人,都尊他们为南拳“五祖”。
当然,这也不排除地方拳种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托名于更为正统更为权威的南少林这种因素,但在后世都可以证明的是,南拳确实是最适合东南沿海一带人士的优秀拳系。
福建自古便民风强悍,特别是闽南一带,素来以悍勇好斗着称,其聚众械斗之风气,即便是到了现代乃至海外,都可谓是名闻全国,而福建地区的武艺传承,大概可以追溯到明代中期。
抗倭名将俞大猷,可以说是明代唯一能与戚继光相提并论的武学大宗师。
能被称为宗师者,无不是具有开宗立派的人杰,要求眼光、气度、实战乃至理论,都具有前人不曾企及的高度,而能称为大宗师者,定然是能将一脉武道及其武学哲理传承至今,并仍能广泛应用。
俞大猷是福建**人,从李良钦学剑,曾仅率随从数人,深入荒山密林,以一手剑术震慑多处叛民,同时他又精于棍法,在抗倭军伍中广教棍法于东南士卒,可以说,当时泉州一带的棍法,几乎全是俞大猷自军伍中传承下来的。
自有明一代,泉州的剑术和棍术,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据说当时连嵩山少林寺都自愧弗如,直至明末时期,福建的棍术和锁喉枪传入了北少林后,这才奠定了少林棍术甲天下的美名。
当然,南拳拳系在形成的过程中,也曾受到北方武功的影响。
从公元4世纪起,中国境内北民南迁出现过三次。
这三次大规模移民,分别出现在两晋、唐末及两宋,人数也是一次比一次多,在最后一次南迁的军民,据说超过了一百万。
三次移民,大都是从河南出发,而这些来自北方的移民,也就是后来的“客家人”,他们定居在东南沿海的同时,也把北地及中原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的拳械技击之术,带到了福建、广东一带。
同样是明代中期,戚家军在福州、泉州等地驻防时,为了提高民间抗倭自保的能力,戚家军曾广泛推广戚家拳、刀、枪等实战技击术。
与俞大猷相仿,戚家军所有的拳械套路,都是由主将戚继光编写谱书,而戚继光是山东人,武功属于典型的北少林拳系,只是在实战中,又剔除了一些华而不实的动作。
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是想说明南拳也好,北腿也罢,在千百年的历史中,往往都是在互相交融、吸收并不断同化。
闽粤一带,人种体形较为瘦小,力气与体能都相对弱些,因此在拳法中往往特别重视下盘的稳定性,讲究步法灵活多变,多有扭拐动作。
而南拳的上肢动作,则因为手速快疾,多提倡绵密迅疾,动若惊雷,有时下肢不动,拳掌便可在刹那之间,连续击出数次,以快取胜,而这一点,在后来广传至东南亚的咏春拳的某些拳路上,便可以得到最佳的明证。
等到杨猛赶到的时候,李书文也将将给自己的学员们讲解完南拳的历史,随即又开始分析起张策与黎千斤两人的拳路与发劲技巧。
杨猛心里叫苦,但却不敢下场拦下两人,因为在拳斗的过程中,往往很容易便打出了真火,出手发力本都易发难收,如果双方心中都有退意,或许还能在高喝一声后,下场将双方拆开,如果没有退意,敢下场的,基本大多会没了下场。
所以杨猛只能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听着,紧张焦虑着……
黎千斤的体型相对张策来说,也属于较为瘦小的那种,且他的拳法也极富南拳的特点,几乎在发力呼喝的同时,上肢已经随着吐气催力的惯性,瞬间打出一波波的拳浪,以增大爆发力和破坏力。
拳是七伤拳,可杨猛发现,其与后世金老所说的七伤拳只是名字相同,绝非是同脉相承的拳系。
按照金老所说的七伤拳,首重是内劲,如果内劲不够,则先伤己再伤人,一拳既出,五内俱伤。
当然,凭着黎千斤几近化劲的手段,一拳七伤估计也能勉强做到,但这里的七伤,则还是形容其出拳快如闪电,一拳既出,必有七星好似北斗的特点。
七伤拳,属于典型的南拳小架拳类,所以也有子母拳之称。
最奇特的是,任凭黎千斤上身打得如何狂风暴雨,可他的脚下却几乎不曾离地,任凭张策自何方向发劲吐力,他都只是扭动上身,一拳七出,将南拳拳打卧牛之地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与黎千斤的快、急、猛、重相比,张策的拳术显得要沉稳和缓慢了许多,双臂轮舞如轮似钟,但却偏偏将那暴雨梨花般的拳幕,一一抵挡在外,且挡得滴水不漏。
如果说黎千斤手上挥拳如雨,但张策便是一路硬化柔出的通臂长棍,忽而又如双鞭轮番摔打抽击,以拳指横扫将那繁星般的拳击拍出击落。
偶尔见到黎千斤的拳速,随着气息出现波动时,他便会以穿身急进,轮臂劈斩等凶悍的动作进行短途奔袭,等到黎千斤拳速如潮水般再次暴涨,张策又好似游鱼一般,极为惊险地从拳幕中一晃两晃地钻将出来。
“这摔、拍、穿、劈、钻五字,足以演化出五行通臂拳的精髓,且这张策拳架通肩达臂,但其发劲却是以太极发劲的技巧,将肩背臂膀的力量贯入指稍,难得的是,当这行拳走架的时候,双臂间又会一改太极拳柔化刚出的特性,将通臂拳沾衣发力的神韵,以崭新的风格演绎出来,往往一记看似绵柔的鞭手,便能连续不停地将黎千斤的快拳一一卸去……”
看着李书文连连称赞,那位佛山的黄飞鸿,不觉开始焦虑起来,因为在他看来,黎千斤虽然爆拳如雨,但其吐出的气息以及高喝之声,已经渐渐出现了衰退的迹象,如果此时不停下这种过于刚猛的拳路,恐怕便要被张策败于拳下。
这倒并非是两人的实力差距如此之大,而是黎千斤起初过于轻视张策新创的太极通臂拳,气血心力消耗得极大。
偏偏张策为人稳健,加之创拳之后,在北方经历了太极与通臂两门弟子的轮番挑战,对于阴柔缠绵以及阳刚迅疾的打法都已熟透于心,对黎千斤这种有些莽撞的打法,可谓掌控全场,且进退转换自如。
与此同时,杨猛的心里不觉也隐隐一动,这黎千斤双拳雷动,好似打桩机一般的打法,分明与自己提出的实战国术极为类似,全凭这外家刚猛无匹的拳路与速度,纯粹以爆发力和速度制胜。
可一旦遇见张策这般内外兼修、又及其擅长实战打法的高手,一旦久攻不下,气血消耗过盛之后,恐怕随时都会一败涂地……
正在众人心绪不宁,渐渐都开始担心的时候,黎千斤与张策手上的动作忽然齐齐一变,将彼此的拳路与风格来了个翻天覆地的转变。
先动的,仍是黎千斤。
只是这一次,他动的不再是双臂,他动得是脚。
刚刚那番猛攻,黎千斤的两脚分前后一条线的‘小缩身’,其上肢动作大开大合,气势狂野凶悍,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如今的黎千斤,一改拳打卧牛之地的特点,整个人便好似狸猫一般,开始利用翻滚跳跃等动作,施展起多变而又省力的腿法,身法自然巧妙,避免再与张策硬碰硬的交手。
而张策则是将功架一改,以通臂拳劲发力,以太极五行锤的拳架攻击,双臂腿脚之间虽然仍没有黎千斤那般夸张的速度,可是每个动作都变得大开大合,仿佛真有一对巨锤握在拳中,打得空气都开始砰砰作响,打得黎千斤更是节节败退。
“动作舒展大方,手、眼、身法、步里融入了太极与通臂的精、气、神,整个拳风可谓浑然一体,犹如楚霸王临阵发威,其势雄猛。
正说话间,张策已经连连踏步疾行,拳掌行袭上下,脚法却如直线奔腾,等到黎千斤以十字路翻应对,他忽地又如猛将纵横,上中下地搬拦捶,躺脚扫打撇身追……
这一追,便追得黎千斤退无可退。
两人脸上露出了一丝了然,便如初见搭手时一般,在空中猛然爆发出最强的一击。
砰……
黎千斤双拳快打连出七星,冷、弹、脆、快、硬、缩、崩之后,又将七星北斗幻化为五瓣金莲,直指张策耳、鼻、眼、喉、胸……
张策柔心存刚,双臂带肩连锤带鞭,发动绵、软、粘、连、随、灵、急、巧,第一次与黎千斤正面交击在一起……
不,从发劲与出拳的速度来看,气血仍然旺盛的张策,此刻竟然比黎千斤还多发出了一力巧劲。
这一力巧劲看似简单,却整卡在黎千斤拳势出尽,气血精神都衰落到谷底,无力再次催动那暴雨般的拳幕反击时,张策猛地兵行险招,双臂左右一拉一开,好似铁索拦江般地破开黎千斤的双拳横挡,贴身硬靠地将肩头顶在了他的肩头上……
砰!
这一击,力气并不大,看起来只是一记简简单单的硬碰硬,但距离开场时的效果,显然却有了很大的不同。
黎千斤身子晃了一晃,向后连退了两步,双肘微微抽动之后,却又颓然地放了下去。
张策轻轻地咳嗽了一声,却是将汹涌过盛的气血一点点平静了下来,“黎师兄不愧是一拳七伤,张策今日算是见识了南拳的风采,好拳法!”
“好一个太极通臂拳,张策师弟自立一脉拳种,拳术火候都已通神入化,为兄虽然痴长几岁,到底还是因这心胸无缘化劲,最难得的是,你在最后关头手下留情,这番气度和心怀,可谓当之无愧的太极通臂拳开宗立派的宗师之名……”
今天真是拼了老命了兄弟们啊,从下班开始到12点多,几乎是一分钟都没停,明天白天还有两更,希望兄弟们能体谅丹经睡得比鸡晚,干得比驴多的份上,把什么推荐票、三江票和评论等任何支持鼓励都给我刷起……
累死我了……睡觉去了……明天白天更新10点开始……
网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