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章(1 / 1)

兵士个个以一当十,奋勇杀敌,大声呐喊,而骑兵又开始在四周放起火来,只见50万秦军挤在一起,分不清楚到底有多少魏军,个个抱头鼠窜,相互践踏,而城内的守军看到援军到了,也打开城门,一起杀向秦军。这一夜,经魏军反复冲杀,秦军50万大军被打得溃不成军,魏国取得了辉煌战果。最后,吴起奉行穷寇莫追的思想,并没有对溃败的秦军进行追击。

▲ 战国时期的七个国家,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战国七雄”。

战争影响

阴晋之战是战国初期魏、秦之间一次大型的战役,在中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名将吴起的指挥下,虽面对强大的秦军,但吴起通过激励方法极大地提高了魏军士气,显著增强了战斗力,以少数精兵击败了十倍于己的秦军,保卫了河西战略要地,遏制了秦军东进的势头,吴起以5万兵力击败秦军50万兵力,令秦人尽失河西之地,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快速取胜的著名战例。同时,吴起采取的稳扎稳打的战略;避敌正面,迂回后方、两面夹击、战前激励等战术,对后世影响深远。

策略分析

阴晋之战开始后,吴起制定的避开秦军正面进攻,以主力向其守备薄弱的后方实施迂回突袭,再与阴晋城邑的守军配合,对秦军实行两面夹击的战术是相当成功的。这是一场出其不意的战略突袭,采用的是“以迂为直,前后夹击”的原则。避开敌人最强大的正面,迂回后方,直捣敌人最为虚弱的后方,就像一把利剑直接插入敌人的背脊,出其不意,使敌人在十分被动的情况下仓促应战,再与阴晋城邑的守军配合。这一招使出,胜局就锁定了。最终,魏军以少胜多,大败秦军。战争的胜败瞬息万变,魏军最终以5万大军大败秦军50万大军的辉煌战绩,不得不说是吴起精妙谋略、灵活用兵的结果。

☆☆ 战争小档案 ☆☆

战役名称:阴晋之战

发生时间:公元前389年

交战双方:魏国VS秦国

交战地点: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县东)

实力对比:魏军5万 VS 秦军50万

战争结果:大败50万秦军

战争性质:防御战

智慧级别:☆☆☆☆☆

------------

第四场 伊阙之战

吹响秦国进攻东方的号角

时代背景

战国后期,在中国的广阔的土地上,并存着七个国家,分别是齐、楚、燕、赵、魏、秦、韩七国。七国当中,秦国位于当时中国的最西部,也就是今天陕西和甘肃部分地区,这里正处在我国的第二阶梯黄土高原上。其他几个国家都位于中东部地区,分布在今天一马平川的华北大平原上。秦国高原的优势在于有崤山等天然屏障作为保护,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秦国很快发展起来。西汉政论家贾谊在他的《过秦论》中有过这样的描述: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由此可见,秦国对占有大量良田沃野的六国垂涎已久。自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日益强盛。自秦昭王时起,加快了兼并六国战争的步伐,乘齐、魏相持之际,首先加兵地处中原要冲的韩、魏之地。秦称霸天下的第一块拦路石就是位于中原要冲之地的韩魏。当时的楚国已衰败,秦国已经没了南面的顾虑,从而可以向扼守崤函东部及伊洛等地大举进攻,以便开辟日后进军中原的道路。崤函以东的韩魏,魏襄王与韩襄王在同一年去世,赵国国内发生内乱(赵惠文王何与公子章同室操戈;赵武灵王被困饿死于沙丘宫)。秦乘其两国局势动荡之际,以左更(官职)白起为帅,兴兵攻伐韩魏。

人物评析

▲ 秦国名将白起画像 白起,绰号人屠。郿县(今陕西省宝鸡市郿县常兴镇白家村)人,战国时代军事家、秦国名将。白起担任秦国将领长达30多年,期间,他先后攻城70余座,歼灭近百万敌军,被封为武安君。白起一生经过了伊阙之战、鄢郢之战、华阳之战、陉城之战和长平之战等诸多战役,可以说,白起一生所经历的战争,奠定了日后秦国统一中国的基础。在旧时蒙学《千字文》中,将白起与王翦、廉颇、李牧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伊阙之战是白起的成名之战,战后他被加官晋爵,在秦国的地位节节上升。但是用今天的眼光看,白起是个十恶不赦的战争恶魔,仅伊阙一战,被他杀掉的韩魏联军多达24万,以至于当时一听白起的名字当地人便瑟瑟发抖。此后,他在山西长平与赵军的交战中,又坑杀了40万赵军,充分暴露了其残忍嗜杀的本性,真没有枉费“人屠”的绰号。

交战过程

公元前304年,秦昭襄王兵临王城洛阳,要逼取东周的“九鼎”。“鼎”原本是用来煮食用的器皿,后来,它逐渐演变成代表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九鼎,相传是大禹在建立夏朝以后,用天下九牧所贡之金铸成九鼎,象征九州。商代时,对表示王室贵族身份的“鼎”,曾有严格的规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而天子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时行九鼎大礼。其实,早在公元前606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在整饬(chì)内政,兴修水利,厉行改革,国富兵强的形势之下,兴兵攻击陆浑之戎,逼近雒邑的郊外,周定王被迫派人为他举行慰劳欢迎之礼,庄王“问鼎小大轻重”,表明了他有灭周的野心。然而这一次不仅仅是问,而是该为“逼”了。后来,这件事因秦国的内部发生叛乱和齐国出兵救周而作罢。虽然当时的周天子的权力已经严重衰落,但是如果有诸侯敢向天子发难,其他诸侯就会以“义军”为名前去救援,这与东汉末年的情况非常相似。位于南方的楚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亲附于秦,鉴于秦国的种种恶行,这引起了齐、韩、魏三国的不满,便联合举兵伐楚。危急时刻,秦国不但不去救这位依附自己的小弟兄,反而趁火打劫,攻取了楚国的几座城池,并诱楚怀王入秦而囚之,取其十六城。楚人立太子横为王,就是楚顷襄王,秦楚失和。不久,齐宣王卒,湣(mǐn)王立,孟尝君罢相,秦诱孟尝君入秦欲杀之,孟尝君设法逃出秦国,齐人仍以孟尝君为相。

周赧(nǎn)王十七年(前298),孟尝君率齐、韩、魏三国联军伐秦,攻至函谷关,秦倾全国之力拼死防御,历时三年,联军攻破函谷关,危及咸阳。秦国向联军求和,归还韩河外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