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89 章(1 / 1)

拯救大唐MM 霞飞双颊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大家把儿子送进华夏军,可是你们却可能…承远也等不回亲生儿子了……”

“白将军!”众人激动得泪流满面,不知说些什么才好。

“我五个儿子都随白将军出征,在半个月之前,我接到了他们的噩耗……他们,没有一个回来……”有位头发花白的老婆婆忽然冲了出来,在众人的惊呼之中,她冲向白文原,大声喊道:“他们没有一个回来!我五个儿子,也没有一个回来……白将军,你怎么……不给我留下一个儿子,留下一点盼头……”

“对不起!”白文原双膝跪地,深深地弯下腰,眼泪长流道:“请您责打我吧!白文原无能……”

“他是保护我们的大英雄!不要打……”众人想冲上去,可是志愿者们却极力不让大家骚乱,否则会发生难以想像的后果,不少人看见英雄长跪于地,而他面前的老婆婆,却白发苍苍,五子齐丧之痛,谁也无法指责她的激动,个个都泪流满面,希望这个老婆婆在日后再向华夏军重提此事,让他们瞻养她安度晚年。

“我的五个儿子都很孝顺,他们都是我的心头肉……”老婆婆又深深地哀哭道:“我的老五,今年才刚刚十八岁,我还给他说了一房媳妇…指望打完仗之后…回来完婚……白将军,当大家都欢天喜地的时候,我的心就像刀割一般…五个儿子,我齐齐把他们送上战阵,原本就没有指望他们能够……全部回来……但是,我还是想,能有一个…那怕只有一个回来……”

“请大妈你责打我们吧!”白文原身后的千人士兵大喊道:“如果您愿意,我们都来做你的儿子!”

“我死了五个儿子,却多了一千多个儿子……”老婆婆听了,身形颤抖,眼泪滚滚而下。她掩面哭泣一会儿,又问道:“白将军,你…也愿意做我的儿子吗?”

“愿意!在今天起,你就是我的娘!”白文原大哭,他带着千人向老婆婆磕头,喊道:“娘,您的儿子回来了!”

“我的儿子…你们都回来了?”老婆婆颤声问。

“娘,您的儿子回来了!我们都回来了!”千多人齐声大喊,人人都长跪于地,眼泪长流。

“我们回来了!”白文原将老婆婆抱到自己的马背上,亲手执缰,牵着她转向那些士兵们,吼道:“一千六百九十六名华夏士兵,向我们英雄的母亲,敬礼!”

不论是士兵,还是看得泪流满面洛阳民众,都情不自禁,举手给这位五子齐齐捐躯的英雄母亲敬礼。

一些同样承受丧子之痛的老人,也由身边的人认出,再把他们请到场中,接受大家的致敬……骑兵们把这些老人,抱上自己的马背。他们一个个亲手牵着缰绳,牵着马,长流着热泪,一遍又一遍地大喊道:

“娘,我们回来了!我们回来了!我们回来了……”

“我们回来了,我们回来了……”

第八百六十章 大军归来

洛阳。

白文原与那一千多前锋军,在洛阳城外,如枪挺立,等候着后面的华夏军的大军归来。

无数的民众围在他们的身边,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华夏军。所有在战斗中失去亲人的老人,都会受到身边任何人的祝福,她们被请到迎接华夏军而搭的高台上,佩戴上鲜艳的红花。原来驻守洛阳的华夏军士兵,告诉她们,在这里,徐公子会带着大军,给她们行礼,向她们致敬。

当然,徐公子,还将在这里亲自接见她们……

看见远在十里之外,华夏军的士兵终于久久地出现在大家的眼前,无论商贾学儒,无论老少,都齐声欢呼起来。尽管大家都在刚才为英雄的母亲英雄的家伙掬了一把眼泪,但是在这样喜庆的日子里,风暴般的欢笑马上就能把泪水驱散,就像最为自己儿子感到悲痛的母亲,也因为华夏军大部队的回归而暂时忘却悲痛……

战马嘶叫,大鼓擂得震天响。

华夏军的平旗成了一片血色的海洋,人人挥舞着大小旗帜,齐声欢呼。

没有人知道自己到底在欢呼什么,没有人在乎自己的身份是否一个德才兼备的谦谦大儒。在人群地前面喊叫得最疯枉的,就是最著名地大儒王通。这个老头子带着他的一班弟子,占在最前面。在他的身边。

最老的儒士巳经耋耋之年,最小的学生。却还是幼龄小童。

大儒王通一向稳重淡泊,是洛阳人人敬重大家,但是在此刻,他跟大家没有什么两样,都在振臂高呼。

带着他的弟子们,抖动着美须,大儒王通很是激动。他有激动的理由,普通人也许不知道,但是作为华夏军儒学的总教习,他知道这个胜利对于华夏军来说。有多么的重要。这。不但是战场上的胜利,还是儒学崛起之战。

如果此仗败北,华夏军存亡受到威胁。那么注重发展儒学,而对佛家道家两派应付了事地徐公子。将没有办法再像以前那样大力建书院,修学舍。

之前所做地种种,都将付诸东流之水。

所有的莘莘学子,所有的儒学发展都将在刚刚起步,就让失败后地困局所扼杀。

华夏军注重教育和培植后人,是世问任何势力都没有的。这与徐公子本身地才能和思想才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除了他之外,再没有任何一个势力的君王。会挪用自己修造皇宫的钱,来兴建书院。在这位徐公子的心目中。一个人可以没有衣服穿,没有饱饭吃,但是不能没有知识,不能不明白基本的做人道理。

对于这一点,王通是绝对拥护的。

如果说徐公子品行不足,个性风流,那可以说成是年少轻狂;如果说徐公子不重官吏,逆经离道,那可以说成是大志革新;如果说徐公子穷兵黩武,连年征战,那可以说成是一统之需;但是如果有人敢说徐公子挥霍无度,骄奢淫逸,或者好名不实,讨民欢心的话,那么大儒王通会亲自去,将自己的墨观砸到那个家伙地鼻梁上。

对于徐公子的挣钱之道,治民之举,无论他是用何种手段,大儒王通都觉得并无不合义理和民心。

虽然认识这位徐公子不久,但是大儒王通对于这位真心为民地徐公子还是看得很透彻,他虽然不是那种爱民如子圣贤君王,但是他绝对不会剥削自己的人民,相反,他想尽办法让他们富裕起来。也许这位徐公子用的各种手段不一定很合大儒王通的心,但是,对于一位不想搜刮钱财来满足自己私欲真心为民谋利的君主,大儒王通除了暗暗感动之外,不觉得自己还需要有更多的奢求。

并不是为了讨好自己,也不是为了博取名声,而是真心让人民读书,明理。

这位让世人称为轻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