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5章 两年间(1 / 1)

我妻薄情 青青绿萝裙 3159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515章 两年间

  泰平三十年, 晏隐娘满打满算十五岁了。

  她?面容姣好,身量苗条, 知书?达理?, 有个大?儒祖父,有个加佥都御史衔,在地方为巡抚的父亲, 还有一个国夫人?的姑姑。

  这等出?身, 满京城都找不?到?几个更好的了。

  晏大?奶奶即欢喜,又忧愁, 可这等岁数, 实在不?好再拖延。

  她?四处相看, 想求一个公婆和气、少年出?息、妯娌关系又简单的人?家, 好托付女儿终身。为此甚至没跟丈夫外放, 留下来张罗。

  可惜,世界上完美的女婿是不?存在的。

  优秀如谢玄英,也有母亲是继室, 兄弟不?和的缺陷。

  晏大?奶奶的条件放宽了再放宽, 终于勉强寻到?一个人?选——詹事?府少詹事?余有田的侄儿。

  余有田是晏鸿之的好友,余家是扬州人?士, 在当地也是名门望户,和晏家的生活环境相似。

  余有田的兄弟叫余自耕,二?十多岁就中了举人?, 可后面仕途不?顺,屡试不?第?,三十五岁后就放弃科考, 在扬州的书?院教书?。

  他的书?法颇有名气,潇洒写意?, 时人?称为“醉文先生”,常替人?写墓志铭。

  余自耕有个儿子,按照排行为二?郎,是个样貌清秀,读书?用功的孩子,平日在家习字画画,对功名利禄兴趣不?大?,只有一个秀才的功名。

  不?过,家中殷实,良田、铺子都有,能出?仕自然最好,不?能也可安享富贵。

  “二?郎性情柔和,喜静不?喜动?,宁可在书?房钻研学问,也不?乐意?交际,我夫人?说,你家隐娘性子贞静又有主意?,便想厚颜一试,看看你们家看不?看得上我侄儿。”

  余有田推心置腹道,“丑话说在前头,二?郎的性子不?适合官途,你家若是想嫁一个金榜题名的状元郎,此事?就当我没提过。”

  晏鸿之不?插手孙子辈的事?,叫来晏大?奶奶,问她?的主意?。

  晏大?奶奶十分为难。

  她?家隐娘条件这般好,嫁到?尚书?、侍郎家也不?虚,只不?过没有合适的人?选罢了。

  但想想,余家也是殷实人?家,余有田这辈就兄弟两人?,余二?郎这辈也就两兄弟而已,人?口简单也知根知底,嫁女儿是极好的。

  她?拿不?定主意?,写信去问丈夫。

  晏大?爷表示,自己不?是没有儿子,要把晏家的希望寄托在女婿,这事?还要看隐娘乐不?乐意?。

  话说到?这份上,晏大?奶奶自然要让女儿相看一番。

  但晏隐娘说,人?品样貌自有长辈把关,她?听说余二?的字画很不?错,想看看他的画作。

  于是,余二?郎送来了一幅耕读图。

  笔法写意?,色彩淡雅,晏隐娘欣赏两天,在上头作了首《耕读诗》,让母亲送回?去。

  晏大?奶奶如临大?敌,不?点头先看内容。

  翠鸟飞茅檐,晨起锄新田。耕读不?知苦,任说书?海艰。

  晏大?奶奶看罢,沉默半天,带着这卷字画找到?了程丹若。

  程丹若不?解其意?:“志趣相投,不?好吗?”

  晏大?奶奶叹气:“好是好,可小孩子家家只看到?眼前的富贵安闲,却不?知道这世道素来是衰落容易复起难。”

  她?就出?生在一个没落的门第?,彼时,父亲沉迷诗文,时常参加诗会酒宴,还自费刻印诗集,可家里已江河日下,全靠母亲嫁妆支撑。

  照理?说,这样空有架子的门第?配不?上晏家,但晏大?爷与她?两情相悦,晏鸿之和洪夫人?又宽容,才肯娶她?为长子长媳。

  “余家虽然有些家底,可余二?爷不?曾为官,不?擅经营的话,两代人?便没落了。”她?很矛盾,“总不?能一直靠大?伯家扶持。”

  程丹若却不?赞同?:“何必为了不?一定会发生的事?,误了隐娘的姻缘?”

  晏大?奶奶道:“我是想她?留在京城的,赵太太寻我说过几次话,诚意?不?小。”

  比起余家,赵侍郎家明显前途更好。

  程丹若想了想,道:“隐娘的身子一直不?算特别康健,忧心劳力不?是好事?。大?嫂若问我,我还是希望她?能过顺心日子。”

  晏大?奶奶一时动?容。

  她?希望女儿嫁入高门,可更关心她?的身体,不?然也不?会一心找简单的人?家。

  “你说得也在理?。”她?叹气,“顺顺心心的最要紧,又不?指望她?给家里带来什么?富贵——又不?是何家。”

  程丹若忍俊不?禁,笑道:“嫂子不?用急,船到?桥头自然直,兴许余世叔的前途在后头呢。”

  晏大?奶奶当然明白这话的意?思。

  詹事?府有教导太子之责,余有田坐了近十年的冷板凳,可若皇长子养住了,等待开蒙之际,他指不?定就能混成帝师。

  如此,和晏家的门楣也相当了。

  再加上程丹若和皇长子的关系……“妹妹这么?说,我就安心了。”晏大?奶奶亲热地笑了笑,“不?过,到?时候人?来了京城,还要妹妹掌掌眼。”

  程丹若道:“义父不?嫌弃爱管闲事?,我就来凑个热闹。”

  两日达成一致,又说了些家常话,这才分别。

  晏大?奶奶前脚刚走,谢玄英后脚就来了。

  “老师家中有事??”他接过兰心递过来的茶水,浅啜半口,“莫非旧疾犯了?”

  “是隐娘的婚事?。”程丹若简单说了说前因后果?。

  谢玄英点评道:“余家是耕读之家,家风清正,虽不?算富贵,却胜在安稳。依你说,隐娘是个爱吟风弄月的性子,嫁过去一生顺遂也不?错。”

  “确实,隐娘和爱娘不?一样。”程丹若惦记起了金爱。

  泰平二?十八年秋,皇长子出?生,二?十九年春天,金爱父女自江南归,带回?了当地大?夫。

  程丹若安排他们去太医院进修半年,学会牛痘技术后,回?乡推广牛痘。

  而金爱去过江南富贵地后,依旧不?改志向,愿意?嫁回?西南。金仕达也同?意?了,却表示她?嫁过去,他就要辞了西席的职位,去西南定居。

  程丹若觉得,在贵州放几个她?的人?很要紧,也点了头,写信给玛瑙,让她?替金爱物色。

  玛瑙不?负众望,考察了番本地的少年郎,最终表示还是李伯武的侄儿最合适。

  她?让李郎送来药局的账目和土仪,顺便给金家父女相看。

  李伯武的侄子浓眉大?眼,五官不?算英俊,但很有男儿气概,身高和武艺都还算不?错。

  金爱很满意?:“我手无缚鸡之力,在西南这地方,再嫁个文弱书?生可不?行。”

  程丹若:“……”

  她?怀疑金爱在内涵她?爹。

  但既然金爱看中了,李伯武又是谢玄英的心腹,这门婚事?再适合没有了。

  程丹若收金爱为义女,为她?备了一份嫁妆,在二?十九年末,把这摩拳擦掌的小姑娘嫁了出?去。

  谢玄英见她?提起金爱,随口问:“可有信来?”

  “自然。”程丹若自炕柜中取出?一封信,“爱娘是耐不?住的性子,已经去看过赤韶了。赤韶去年刚生下一个儿子,夕显贵身体不?好,已经在准备后事?。”

  谢玄英拈起一片云片糕:“你嫁她?还是嫁对了。”

  李伯武也有信给他,但多是朝廷命官和夷寨动?乱,说起几家土司的动?向,大?消息知道,小道消息却少了很多。

  西南毕竟不?是汉人?的地盘,语言和风俗差异大?,消息流通就慢。

  金爱和赤韶、安小娘子的交情,能很好弥补这一点缺陷。

  他眼睛尖,看见炕柜里还有别的信,随手取过来展阅:“文家,哪个文家?”

  “长春号的文大?奶奶。”程丹若吃的是自制的薯片,土豆切片烘干,撒上盐和辣椒粉,味道不?错,“她?的小女儿要出?嫁了,问我京城流行什么?样式的料子。”

  谢玄英:“然后?”

  “我就送了匹贡缎过去。”程丹若道,“作为回?报,她?给我送了好些牛。”

  文大?奶奶的意?思本就不?是问料子,是想讨要一份体面。

  晋商多豪富,怎么?会买不?到?贡缎?只是不?能光明正大?地穿。

  程丹若“送”给文家,文小娘子就能穿出?去了,且贡缎难得,宁国夫人?的名头更难得。

  亲家知道文大?奶奶能和宁国夫人?说得上话,也会高看儿媳一眼。

  而文大?奶奶很聪明,早就发现?了程丹若不?爱收钱,所以,得知她?在推广牛痘,便送来一匹牛,美其名曰做善事?,其实就是向她?送礼。

  偏偏程丹若确实很需要这份礼物。

  皇帝在皇长子出?生前,对牛痘的热情一般,但在他出?生后,不?仅以此为由,加封她?为宁国夫人?,更是不?遗余力地宣传起了牛痘的功效。

  防治天花,优于人?痘,天赐良药,祥瑞之兆。

  总之,就是我这个皇帝当得好,我的儿子生来带福气,才有这样的好事?。

  程丹若……不?和皇帝争这个。

  只要能出?钱,他说是梦里得到?的都行。

  既然官府着手推动?,牛就开始紧俏,养牛成为风口之一,让不?少人?破产——因为他们以为牛痘是要靠杀牛制作,没想到?可以不?杀,借来发一次痘就行。

  结果?奸商囤积,导致牛价上涨又飞快跌落,赔得倾家荡产。

  然则,既不?能杀牛,每头牛能产的痘种就十分有限,种牛就是很大?的缺口。

  程丹若和太医院商量了很久,最终采取一个比较笨的办法:自给自足。

  以一个村为例,村里有牛的贡献出?来,大?夫给牛种上后,再取痘种给人?。出?了牛的不?收钱,没出?的给个十来文,收取的费用官府一半,牛主人?一半。

  目前为止,受众惨淡。

  老百姓一文钱都要掰成两半花,天花不?在眼前,他们不?想花这冤枉钱。

  而有牛的主人?家,宝贝自家牛都来不?及,怕染了牛痘,自家的牛就一命呜呼,也不?肯出?牛。

  比较有市场的还是城里。

  市民阶层比较感兴趣,大?家都有余钱,亲朋好友凑一凑,买头牛给家里的孩子种上,就是个极好的保障。

  更有聪明的商贩干起了租牛的服务,和租马一样,不?过牛痘只能种一次,价格贵些。

  老百姓总是有自己的生活智慧。

  程丹若没有过多干涉,专心借牧场培养疫苗,改善优化毒株。

  她?这里的疫苗基本上就是达官显贵专供了。

  因此,时隔三年,牧场也开始盈利。

  她?出?牛、出?技术、出?名头,太医院的御医们负责出?儿子、徒弟,女儿也行,反正不?发工资,只给学技术。

  卖疫苗得来的收入,依然投回?疫苗生产,每个月无偿为百姓接种。

  她?的理?由相当光明正大?:“疫病都是人?传人?,倘若京城的百姓都种上了,天花传不?进来,陛下便再也不?必忧虑天花传人?了。”

  皇帝深觉有理?,自掏腰包给宫人?接种。

  他年纪大?,不?敢种,皇子又太小,不?适合种,还是活人?防疫墙靠谱。

  一切就按照程丹若的计划推进。

  京城是全国中心,京城人?都种了牛痘,外来的人?来都来了,不?给自己也种一个再走吗?

  种都种了,为什么?不?把技术传回?家乡,为父母妻儿添到?保障呢。能千里进京的人?家,家底都不?差,假如是大?善之家,说不?定还会惠及乡里。

  皇权不?下乡,该靠豪族大?户的时候,还是得用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