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0章 借东风(1 / 1)

我妻薄情 青青绿萝裙 3003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490章 借东风

  嘉宁郡主病逝, 昌平侯交出兵权,齐王系和丰王系又回归平衡。

  但?此时松口气为?时过早, 今年注定是不平静的一年, 进入五月后,各地报灾的奏疏逐渐多了起来,春旱少雨, 秋收会?是大问题。

  和兵部一样, 皇帝勒令户部,核查太仓粮食。

  太仓就是古代的粮库, 自?建都起, 陆陆续续在北京城修建粮仓, 大约五十个, 能储藏近百万石粮食, 以备不时之需。

  不止在城内,京城到通州一带也建有十几座太仓,储存的就是通过大运河运输过来的漕粮, 史称南粮北运。

  储藏在太仓的百万粮食, 能保证京城在围城、年景差、遇大灾等?情况下?,依然能稳定粮价, 安抚民?众,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而这么多粮食,没有猫腻是不可能的。

  官员们知道太仓的重要性, 可还是会?打它的主意,且必定打它主意。

  有良心一点的,把新?粮换成陈粮(每年各省都要运输新?鲜的漕粮入京), 替换下?的陈粮发成工资。所以,官员们的俸禄中, 粮食永远是陈的,遇见黑心的,还可能遇见霉粮。

  霉粮好歹还算粮食,没心的直接换成砂石,吃都不能吃。

  皇帝突然说要查,一时兵荒马乱。

  讽刺的是,大部分?贪墨者的第一选择,并非买粮填补,而是送钱打点关系,希望上头的人收了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这回,皇帝专门让许尚书和张侍郎一块儿办这事。

  许尚书不怎么得罪人,只要别贪得过分?,拿沙子当粮食,过得去的,他肯定放人一马。下?头的人受了他的人情,今后自?然要还,一来二去的,人面就广了。

  可他做了好人,张侍郎怎么办呢?

  倘若和许尚书一样拿钱办事,钱肯定比许尚书少,锅却指不定要自?己背。

  这种亏本的事,张文华才不干。

  他在官场沉浮二十多年,比起谢玄英的耐心周全,做事更不择手段:买通仓库守卫,传递假消息,假装买家,花大价钱贿赂,搬完粮食就披上官服核查,打一个措手不及,收钱不办事……

  总之,精彩程度更高,底线更少。

  毕竟谢玄英查武库,纯粹是看?不惯挖国家墙角,而张文华干活,是想把许尚书拉下?马,自?己上位,当然更卖力。

  身?旁有人虎视眈眈,许尚书行事自?然谨慎。

  他只收小钱,压小事,并盯死张文华。没多久,把他手下?买家的人钓了出来,立即反咬,说他贼喊捉贼。

  张文华不料许尚书反应这么快,只好说“误会?都是误会?”,退让半步,把这最大的一笔亏空压下?了。

  两人互扯后腿,弃车保帅,中低官员纷纷落马。

  粮食出了差池,比私卖火器可严重多了,也不是昌平侯这样的分?量级人物,等?待他们的只有人头落地。

  每当这时候,平日冷清的刑部官员家,少不了走动送礼。大理寺复核案件,也不乏人打点。

  陈老爷在大理寺干了六年多,迎来了第二波春天——上回是归宗,各级官员纷纷下?狱,家属各方送礼。

  倒是都察院,蔡都御史是上任户部尚书,此番避嫌,没掺和。

  五月中,皇帝催了一回。

  刑部飞快结案,交由大理寺审查,无误后上报皇帝,由皇帝裁度。

  皇帝按照贪墨的多寡,判了斩首、绞刑、流放,同时抄家发卖,所得钱财归入国库。

  因判的是秋后处刑,而非立决,犯人被关在大牢等?死,他们的家人则被赶出了家门,或是直接被发卖。

  此时,家眷的境遇就是两重天了。

  判流放的犯人家眷,只是被赶出去,还能寄居在亲戚家,或是住进女子嫁妆的宅邸,不过奴婢作为?资产,不能带走,全部被卖掉。

  若是被牵连的家眷,则比奴婢更惨,奴仆还能找下?家,还能消籍从良,他们作为?犯官家属,运气好当一辈子奴仆,运气不好,就是入风尘的命。

  不过,发卖不是入教坊司,假如人脉广,亲朋好友给力,直接买下?家眷,悄悄安顿下?来,就能逃过一劫。

  这年的恶五月,家破人亡甚多。

  大家都有些胆战心惊,不知道皇帝打算收手,还是在其他部门也来一次。

  “我看?差不多了。”凉棚下?,谢玄英抿着雄黄酒,猜测道,“陛下?此番所为?,不过是防范未然。”

  程丹若逗着麦子的尾巴:“你倒是委婉,未然不就是儿子么。”

  若皇子降生?时,大夏赤地千里,民?不聊生?,继位的正统性就要打个折扣。皇帝怎么忍得了?所以,纵然年景不好,皇帝也要把苗头摁死,绝不容许出乱子。

  真是父爱如山啊。

  “怎么说话呢。”谢玄英白她眼,青天白昼的,也不怕隔墙有耳。

  程丹若道:“我在夸呢,太子殿下?犹在腹中,就消灭了蛀虫,可喜可贺。”

  她这话倒是真心的,管皇帝是为?了什么,能整顿吏治就是大好事。唯一让人担心的是,万一生?的公主,不知道该怎么收场。

  皇帝大概也是出于这样的顾虑,才没擅动齐王和丰郡王。

  他在等?,等?孩子落地。

  “不说这个了。”谢玄英转移话题,“天花疫苗的事如何了?”

  程丹若久坐腰疼,捶捶腰:“盛院使已经?比对过了,牛痘苗比人痘苗症状轻微,种过牛痘的人去照顾发了天花的,也无人感染。”

  他点头:“既然确认无误,准备自?何人开?始?年景不好,你得收着来。”

  她道:“我想借一借太子的东风。”

  谢玄英挑眉:“内帑?”

  程丹若道:“对。”

  大规模接种需要一笔不菲的资金,人力便?宜,牛却精贵。可眼下?,国库在为?即将到来的旱灾做准备,肯定抽不出钱做这个。

  她也没钱贴,所以决定吃大户,让皇帝出私房钱。

  当父亲的给孩子积善行德,合情合理。

  谢玄英想了想,颔首:“是个好法?子。”

  -

  光明殿。

  皇帝合上一本奏疏,揉了揉额角。

  石太监及时递上温茶:“陛下?,歇歇吧。这奏本固然要紧,您的龙体才是江山的根本啊。”

  皇帝抿口热茶,却无法?缓解头疼目眩,便?倦怠道:“拿安神丸来。”

  石太监忙在暗格中取出药瓶,倒一粒丸药,服侍皇帝吞服:“陛下?,安神丸中有朱砂,太医嘱咐了,不可多用。”

  皇帝粗通药理,何尝不知。可自?荣安死后,他心神失养,总觉烦闷,吃安神丸才好些。

  他吞服了朱砂安神丸,闭目片刻,心绪逐渐平静,不由叹息:“朕也知道是药三?分?毒,可大伴,这孩儿刚来,底下?便?人心浮动,朕若不能给他一个安稳降生?的地方,他一时赌气不肯来,该如何是好?”

  石太监劝道:“投生?到天子膝下?,是人间一等?一的大福气,怎会?不来呢。”

  可皇帝还是摇头,继续翻阅。

  石太监收好茶盏,借整理书桌的功夫,将压下?面的奏本放到了上面。

  不多时,皇帝就看?到了这本奏折。

  正是程丹若恳求接种牛痘,为?皇子祈福的奏本。

  “程司宝有心了。”最近几日,皇帝看?见的都是糟心事,都是给他儿子添堵的麻烦事,这会?儿见到主动给儿子积善祈福的,心弦顿时一宽。

  想法?也变了,之前不希望她多费心力在牛痘上,是怕分?散她的精力,做不好接生?的任务。可接种牛痘,预防天花,成了给皇子祈福的事,这就是同一回事了。

  他点点头:“此事可行。”

  石太监立时夸赞:“老奴到今天才算知道什么叫龙子,那?是在娘亲腹中就济世安民?的仁德啊。”

  他早就看?过这本奏疏了。

  程丹若不止建议推广牛痘疫苗,更是建议,既然此番为?皇子祈福,请求派内侍出面,与太医院一道主持,以显皇家恩德。

  说实话,混到石太监这份上,钱还是贪的,可追求的不止是钱了。

  他要的是脸面,是尊重,是后路。

  这要是承华宫真生?了太子,四?舍五入,等?于他在未来皇帝面前卖了好啊。

  天大的人情,石太监抓不住,他就白费了几十年的功夫。

  “老奴一定襄助程夫人,将此事办妥。”石太监道,“如斯功德在身?,皇子必定太太平平,顺顺利利。”

  皇帝知道他在说好话,可作为?一个求子心切的父亲,他就是想听这样的话。好像只要说得人够多,就能成为?事实。

  这一定是一个儿子。

  这个儿子一定能生?下?来。

  -

  皇帝动用内帑,不必过内阁的手。是以,待众阁臣得知此事,接种牛痘疫苗防治天花,已经?板上钉钉了。

  众臣反应不一。

  杨首辅不喜这种失控感,兼之又是程丹若,多少有些不顺眼。可女人施粥赈药是常见的慈善活动,家家都做,道德上无可指摘,只好假装看?不见。

  曹次辅以前结好谢玄英,这回被他摆了一道,半真半假地笑笑:“防治瘟疫是朝廷之责,太医院失职了。”

  许尚书没吭声,只要不过户部,别找他的麻烦,他什么都不知道。

  王尚书又“抱病”了,装不知情。

  再往外扩散一圈。

  匡尚书一切跟着杨首辅,杨首辅不吱声,他也不表态。阎尚书才上位不久,与谢家从无往来,知道他们的跟脚是靖海侯府,更不愿意多交往。

  蔡都御史倒是觉得,能预防天花是好事,皇帝乐意做就做,总比查账找大臣麻烦好,难得支持:“今后不必畏惧天花,是天大的好事。”

  赵侍郎明面上跟着杨首辅,不表态,可赵太太听说了,立马支使仆妇上门,询问接种疫苗有无风险,她想给庶长子种,方便?他今后出门游学。

  程丹若不想他们碍事,找理由:“刚出来的新?药,这回主要给百姓使,若是接种的效果好,我亲自?给侄儿种。”

  赵太太深觉有面子,立时回复她:“哪敢劳烦你亲自?动手,回头打发人来做就是了,我记你这份人情。”

  张文华没动作,可张太太派人送了钱过来,表示自?家没什么本事,但?一片忠心向皇帝,就出些银子,略尽绵薄之力。

  嗯,一千两,绵薄之力。

  其他人家,与谢家交好的都不吝称赞,听说皇帝出私房钱,立马掏钱跟上,几百两到千两不等?,图的就是紧跟圣意,拍娴嫔马屁。

  不过,最绝的当属何家,也就是娴嫔的娘家。

  他们家送了一百两银子,矜持地传达了何娘子的口信:“劳烦了,娴嫔娘娘记得你的好。”

  程丹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