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 章(1 / 1)

连城璧 李渔.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说出口来。皇上道:“看你这个光景,莫非寡人的面貌,与他有些相似么?”“穷不怕”把舌头拳在口里,试了几试,方才答应道:“是,他的面孔果然与龙颜相似。”皇上笑一笑道:“若不相似,你如今被庸官势宦处死在狱中,不得到这边来了。老实对你说,那赠你元宝的嫖客,就是寡人。寡人只为要访民间利弊,所以私行出宫。偶然游到太原,在妓女刘氏家中住了几日,只不好说出姓名。连妓女刘氏也只说我是远方客人,不知就是当今正德皇帝。那日无心之中,不曾检点,赠你那个元宝,后来思想起来,着实替你害怕,岂有叫化之人带了元宝,不弄出事来之理?及至后来游至高阳,看见张张告示,知道你果然弄出事来。寡人又在地住了一日,把你受害的原故细细访在肚里,然后进京。

进京之后,就差人来救你。你如今冤也伸了,祸也脱了,‘穷不怕’的好处,天下都知道了,劝你以后这样险事少要去做,留条性命,吃几年饱饭罢。”说了这几句,就把知县、乡宦一齐叫上去发落。对知县道:“亏你做官的人,一些民情也不知,一些吏弊也不谙。他若果然是个强盗,本处打劫的银子还该运到别处去,怎么肯把别处打劫的赃物反带到本处来?你说元宝上面有名字可据,这等你劫去之后,从新解的的元宝,难道是没有名字的么?寡人发到各处去用,难道也是打劫来的不成?

就说事有可疑,也该明察暗访,待千真万确之后,才动刑具,才定死罪,也不为迟。为甚么不管好歹,就动夹棍?不问虚实,就正典刑?问人他一个死罪也罢了,还把夹棍套在脚上,叫他扳害良民。还亏他果然仗义,不肯招出送元宝的人来;若还招出姓名,说了窝处,连寡人都是你的囚犯了。即此一事糊涂,不知你往日做官,屈死了多少百姓!”说完,发与锦衣卫,重打四十棍,削职为民,以为不公不明之戒。

又对乡宦道:“你做仕宦的人,也曾做过官府,管过百姓,为甚么占人子女,又要冤害良民?居乡如此,平日做官可知。

你的罪重似县官,没有多话分付你。”发与刑部,立刻枭斩,为行势虐民之戒。

这些人犯个个都发落去了,只有妇人的女儿跪在金銮殿下,不曾叫得着。皇上抬头看见,就叫宣那女子上来。这个女儿原有十二分姿色,起先被妒妇磨灭坏了,所以蓬头垢面,不似人形;如今离了妒妇,十几日不吃皮鞭,面上血痕消了,就有些红里透白起来,走到皇上面前,尽有一种嫣然之致。

皇上把他从头至脚看了一遍,就对“穷不怕”道:“寡人知道你没有妻子,看这女子尽有福相,你当初为他一人受了百般磨折,若不把他配你,还教他嫁那一个?就是寡人做媒,成就你这桩好事。”说了这一句,就教他夫妇两个在金銮殿上拜堂。

拜完之后,又对“穷不怕”道:“你这样好人,莫说乞丐之中没有第二个,就是衣冠里面也寻不出来。寡人眼见这些好处,岂有不擢居民上之理?如今就要分付吏部,教他补你一个清要之官,替百姓做些好事,也强如在乞丐里面仗义疏财。”

“穷不怕”叩头道:“万岁在上,别的赏赐臣民只管谢恩,惟有这桩事不敢奉诏。衣冠乃朝廷之名器,怎么好赐与乞丐之人?”

臣叫化十年,足迹遍于天下,谁人不知‘穷不怕’是个有名的乞儿!一旦顶冠束带,立于缙绅之间,使人见了,视冠裳为秽器,等俸一禄于残羹,不说叫化之中贤愚不等,只说朝廷之上贵贱不分。万一贤人君子都挂冠逃遁起来,万岁的天下与谁人共理?难道叫臣领些叫化子来替朝廷做事不成?所以这一桩事断断不敢奉诏。”皇上见他说得理正,虽然不好相强,心上毕竟丢他不下,踌躇了一会,又对他道:“不肯做官,也是你的好处,我如今别有个赏赐到你。那妓女刘氏已随寡人入宫,现拜贵妃之职。你当初曾与他结为姊妹,我就把你赐姓为刘,使异姓联为同族,封你做个皇亲国戚何如?”“穷不怕”想了一会,方才答应道:“皇亲国戚虽然荣贵,还有官无职,与临民治国的不同。自古道‘皇帝也有草鞋亲’,就下贱些也无碍,这等说臣就要奉诏了。”当日谢了皇恩,回到寓处与周氏成亲。

满朝文武见他封了一皇亲,那一个不来庆贺?后来皇上的宠眷日隆,赏甚厚,又赐他一个宅子,住在皇城里面,荣华富贵,享用不了。

起先穷不怕,后富贵太过,倒有些怕起来。只恐命轻福薄,承载不起,要生出意外之灾,惹出非常之祸,所以见人一味谦虚,不敢放肆。朝中文武百官,称他为“老先生”,他称别人,不论尊卑,一概“老爷”到底,自己称为“小人”。

自做皇亲之后,还时常扮做叫化子,出去私行,访民间利弊。凡有兴利除害之事,就入宫去说,劝皇上做。后来生了三子,都为显官。自己活到八十八岁,才终天年。

这是从来叫化之中第一个异人,第一件奇事。看官们看了,都要借他来警策一番,切不可也把“叫化”二字做回护,说乞丐之人我不屑学他,反去做乞丐不为之事也。

------------

卷四 清官不受扒灰谤 义士难伸窃妇冤

诗云:

从来廉吏最难为,不似贪官病可医。

执法法中生弊窦,矢公公里受奸欺。

怒棋响处民情抑,铁笔摇时生命危。

莫道狱成无可改,好将山案自推移。

这首诗是劝世上做清官的,也要虚衷舍己,体贴民情,切不可说我无愧于天,无怍于人,就审错几桩词讼,百姓也怨不得我。这句话,那些有守无才的官府,个个拿来塞责,不知误了多少人的性命。所以怪不得近来的风俗,偏是贪官起身有人脱靴,清官去后没人尸祝,只因贪官的毛病有药可医,清官的过失无人敢谏的缘故。

说便是这等说,教那做官的也难。百姓在私下做事,他又没有千里眼、顺风耳,那里晓得其中的曲直?自古道”无谎不成状”。要告张状词,少不得无中生有、以虚为实才骗得准。官府若照状词审起来,被告没有一个不输的了。只得要审口供。

那口供比状词更不足信,原、被告未审之先,两边都接了讼师,请了干证,就像梨园子弟串戏的一般,做官的做官,做吏的做吏,盘子又盘,驳了又驳,直说得一些破绽没有,方才来听审,及至官府问的时节,又像秀才在明伦堂上讲书的一般,那一个不有条有理,就要把官府骗死也不难。

那官府未审之先,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