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8 章(1 / 1)

唐赟 晋城 2000 汉字|2 英文 字 1个月前

问题却没有说明,又或是说不敢说出口。当初李世民着重培养李承乾,奈何他不懂自己的良苦用心,现在虽有长进还是不够成熟。

“朕再问你一遍,当真不知道吗?”突然间,李世民凌厉的声音传来,目不转睛的注视着李宽,等待着他的回答,而他的眼神里是前所未有的坚决,这让李宽想继续搪塞的理由硬生生的憋了回去。

李宽回望着李世民认真的眼神,心里一颤,他很犹豫要不要说出口。若是说出口的后果会怎样,他当真无法预测。若是不说那么他相信自己绝对被打入冷宫,彻底被李世民放弃。

如果李世民彻底对他失望,那么李宽就可以安心离开京城,这是他期待的结果。但是,这一刻的李宽有些犹豫了,心中念叨:“真的就这样离开吗?真的就这样了吗?”

李宽犹豫不决的表情全都被李世民看在眼里,凝重的眼神里露出一丝欣慰,嘴角微微上扬露出笑容来,冷着脸的上浮现一丝暖意。李宽最后还是没有说出那句话,看着桌上的桂花酒,端起便是一饮而尽,站起身来,恭敬地说道:“大唐国势强盛,繁荣昌盛不假,同样也隐藏着危机,稍有松懈便是万劫不复。”

李世民喝了一口酒,淡淡的问道:“哦,隐藏着什么危机?”

众人目光齐齐看向李宽等待他的回答,“首先危机来自于大唐国内,百姓丰衣足食也不过是表面上看的,实际上有很多百姓一样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尤其是处于两国交界地带的百姓饱受战争的摧残,他们打心里想远离那里让他们悲痛的地方,心里又不舍得背井离乡。”

李宽情真意切的躬身说道:“其次危机是来自天灾人祸,天灾不可避免,我们无能为力,唯一能做的是尽量弥补损失,然而面对庞大的疆土,偌大的人群,就算大唐国力强盛也经不起这样的大灾难。”

“最后是来自于人祸,做官为民者比比皆是,做官为利者亦存在,官商勾结使得当地百姓生活的名不聊生,苦不堪言,然而当地的商贾、官员等富得流油,搜刮民脂民膏中饱私囊的结局必定是新的一场暴乱,尤其是灾害时这些人落井下石,欺上瞒下者少吗?落草为寇、打家劫舍等暴乱行为增加,百姓生活在恐慌中又如何辛勤劳作,我军又如何有充足的粮食,与敌军作战又如何有战斗力?”

李宽声嘶力竭的声音仿佛代表民间百姓质问他这个一国之君,李世民沉默不语,他亲身经历的天灾人祸太多太多,仅仅是武德年间发生的地震、旱灾、蝗灾、水灾等大大小小有十余次,而他登基以后最严重的一次蝗灾乃是贞观二年,他作为皇帝眼看百姓生活得窘迫,因为蝗灾收成受影响,而有些地方百姓迷信巫术等,更有甚者借此机会兴风作浪,逼不得已的情况下他身为皇帝陛下带头做出表率,硬生生的吃下蝗虫,这才勉强度过难关。

李世民对李宽所说的三个危机深表赞同,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大臣均是缄默不语,他们同样知道这些事,并且也是亲身经历过的。如今大唐看上去繁荣昌盛,实际上要是在经历几次大灾难,那么还能如同现在这样繁荣吗?

百姓丰衣足食和国家繁荣昌盛息息相关,若百姓吃不饱穿不暖如何谈得上繁荣昌盛,就算是也仅仅是虚的。李宽说的话有些严重了,然而说得都是事实,敢于直谏的除了魏徵外,今天又多了一位敢说真话的,这让李世民很高兴。

:。:m.x

全本

------------

第两百四十七章 这是什么情况?

“内部危机说完,那就谈谈外部危机!”李宽侃侃而谈,反正已经开口就算李世民心有不悦谁让他让自己说的,抱着这样的心思,李宽接着说道:“四海臣服也不过是大势所趋,非我族类必有异心,如今他们明知不如我大唐军队,如何与之争锋?”

“不要小觑任何国家的君王,不能忽视他们的虎狼之心,任何一位君王想要国家长治久安必得民心,民心所向,百姓爱戴的君主才是好的君主,这样的国家如何能衰败?”

“纵然是被击败,然而人人心向国家,为国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民竭尽全力终有一日哪怕亡国了也会东山再起。若想邻国对我大唐心服口服,唯有我朝更加强大。”

“若是我朝因内部危机发生,尚且不能解决的情况下,又如何能全心全意的面对外部危机?这不是给了他们最佳反攻机会,别小觑他人,也别把自己看得太厉害。”

“自傲的人终会为自己的骄傲自满而付出惨痛代价,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与越王勾践不是最明显的的例子吗?越王勾践亦是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卧薪尝胆方能苦尽甘来。”

“高句丽、吐谷浑等他国每年进贡珍奇古玩换来和平,我大唐乃礼仪之邦凡是前来使者均享受最高级别的待遇,这些邻国与我大唐来往甚密,得到的益处又岂是这些贡品所能比?这不过是正常的往来罢了,我朝比他们强大自然俯首称臣,反之会是如何?”

李宽越说越激动,越说越激动,回想起后世中得知的历史,不论是唐朝或是其它王朝,遭受到外敌入侵的次数还少吗?这些还仅仅是邻国,尤其是清朝末期时屈辱让人气愤。

不论什么时候都是以礼相待,来者是客的同时豺狼虎豹也会前来。每次得胜以后只需要求和或是投降归附以后便没事,待时间长了又在暗中积蓄力量壮大以后又再次发生战争。

每次战争之时所受的损失是多少,战死沙场没有留下名字的又有多少人,多少家庭因为战争流离失所,这些事情都被战争胜利的喜悦冲淡,可是那些遭受痛苦的人却无法高兴,因为他们失去了太多太多,这些惨痛代价难道真的只是一句,“我愿归降!”就能补偿吗?

李靖、程咬金、尉迟敬德等人沉默不语,低着头默默地看着杯中物,心思早就跑到其它地方去了。因为他们都是领兵打仗的将帅,亲眼目睹跟随自己的将士战死,又经历多少将士家人得到消息时的撕心裂肺的悲痛,这些都是他们用自己的性命换来的和平。

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徵等也沉默了,他们回想起当初前隋时期经历的一切,同样是感同身受,在场的唯有李承乾、李治不曾亲身经历那个年代,那是个战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