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章 篡位四步百国并列(1 / 1)

我来此界开神道 从南游 1 万汉字|4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一百八十七章 篡位四步百国并列

元衍界的人道发展已经非常成熟,王朝更迭轮回不断,许多传承千年的世家数不胜数。

所以他们对应鸿羽玩的这套流程十分清楚,乃是标准的篡位流程,而有大志的枭雄们当然也有所了解。

第一步,位极人臣,总览朝政。

论位置应鸿羽已经坐到了丞相, 并且是独揽大权的丞相,幼帝和太后在如今的朝堂之上也就是一个吉祥物。

早在当上丞相之时,百官上报的大小奏折就已经要从丞相府过一遍,等应鸿羽批了“建议”之后才送入宫城。

小皇帝和太后能看到的,都是应鸿羽愿意让他们看到的,基本上朱批只会照着“建议”来。

第二步,晋升爵位, 先公后王。

初时,应鸿羽还只是一个孟津候, 纵使以执金吾之尊封侯有些不合规矩,但他为国朝立下平叛大功,也无人可以指摘什么。

后面应鸿羽被幼帝册封为燕国公,这就有些暴露本性了,很多大臣都知道这不是皇帝想封,而是他想要。

托孤大臣不说苦心孤诣辅佐幼主,也不能碰触名爵敕封之权吧,这不是赤裸裸的权臣吗?

再到如今受封的一字亲王秦王,可谓野心昭然,他应鸿羽就是要窃国!

第三步,加以殊礼,形同帝王。

这个殊礼最直白明显的自然就是应鸿羽已经得到的那三项,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

“入朝不趋”,在朝廷上以快走为礼节,但接受了这项殊礼的臣子却可以不慌不忙地慢慢行走;“赞拜不名”, 皇帝和朝仪官对大臣一般都是直呼其名, 对获此殊礼的臣子却特别允许不称呼名字,只称呼官职和姓氏;“剑履上殿”,即可以带着武器、不脱鞋子进入宫廷,享受与皇帝同等的待遇。

这三项殊礼自出现以来,因为太过重大特殊,轻易不授予臣子。

就算皇帝真尊重这位大臣,往往也只会在大臣年老体衰临近告老还乡时才会给,还只会给前两项其中的一项。

最后一项,比较敏感,非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大将不能赐。

三项得一项都不得了,代表这位大臣于朝堂上的独特、尊贵的地位,三项殊礼集于一身,皇帝和权臣在朝堂上就几平没有区别了。

这也是为什么当初三朝老臣,御史大夫卢文石强烈反对,甚至不惜撞柱而亡也要揭露应鸿羽的真面目。

可惜的是没有武力,文臣的名望再高也没用,反而害死了不少忠于王事的臣子, 应鸿羽也得此彻底清理了一遍朝廷。

但话说回来, 这三项殊礼,在历史上也曾有少数忠臣得过,并不能以此来断定应鸿羽一定是篡位之臣。

如果只是这样就算了,某些软弱却又不敢反抗应鸿羽的臣子还怀有一线希望。

竒 書 蛧 W W ω . q í s ú W à N G . c c

可随后的两项殊礼,却是湮灭了这最后的希望,应鸿羽他确确实实是个窃国巨贼!

加九锡、出警入跸,非人臣能受,凡受此礼的大臣,无不篡位,没有例外。

但凡有一点忠心的重臣,就算皇帝要赐,也不可能接受。

而这一步,终究也让应鸿羽做了。

兴平七年十月,距离应鸿羽受封秦王才一月,幼帝接着下旨给劳苦功高的丞相加九锡、出警入跸等两项殊礼。

九锡:即所赐与的车马、衣服、乐器、朱户、纳陛、虎贲、弓矢、秬鬯等九种物品。

出警入跸:“警跸,所以戒行徒也,谓出军者皆警戒,入国者跸止也,故云出警入跸也。”

就是说他应鸿羽出入任何地方,都可以禁止行人往来,如同帝王出行警戒要道。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人臣可以得的,应鸿羽得了个遍。

能到到这些,应鸿羽对于朝廷的掌控力度肯定到了一个巅峰,他现在能随时废了兴平帝,转而自己做皇帝。

但这样做太过粗糙,不是逼不得已应鸿羽不会这么做,不然就是他向左,而人心向右。

第四步,封邦建国,宗庙追封。

这些殊礼什么的都是虚的,算不上什么,接着应鸿羽宣布建国,这才是真的篡位。

十月中旬,秦王应鸿羽上奏,应古礼请许开国。

帝许,并以雍州关中之地为秦王封地,允开国立庙。

也就说除了镐京这一座都城,金城千里之地都是应鸿羽的合法封地了,关中他说了算。

从新莽开始,凡志在篡位的权臣,其改朝换代工作的最后一步,都是封邦建国、宗庙追封。

所谓“封邦建国”,即大臣被皇帝册封为“王公侯伯子男”等贵爵后,根据制度建立起一个半独立的国家,并创设相应的权力机构。

如应鸿羽就在镐京的秦王府,立六部封百官,实质上秦王府已经代替行使了朝廷的职能。

可以说,现在的大虞名存实亡,一切就看什么应鸿羽什么时候入主大内,行禅让之礼了。

秦国一立,秦国的宗庙也就立了起来,追封祖宗册封先人,应鸿羽自然不会忘。

宗庙是供奉历代祖先牌位、举行祭祀的地方,按照古礼的规定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建立宗庙之后,也就代表秦国真正意义上独立,应家的祖先从此受秦国百姓供奉,再无魂飞魄散之忧。

其实早在应鸿羽受封孟津侯之后,应家祖祠就诞生了福地,开始福地还很小,能容纳的祖灵之位比祖祠灵域多不了太多。

后面应鸿羽封公,福地就很大了,起码应家嫡系近支死后都能进入福地避难,甚至可以说享福。

现在建国立庙,有实际封地,其福地规模迎来了一次空前扩张。

不仅应家所有血脉后人可以享受福地庇佑,就连得到应鸿羽敕封的大臣也能进入秦国宗庙福地。

一般的县豪家族就能在祖祠诞生灵域,但能供奉的祖灵极少,最多几位。

郡望世家看起来远超县豪家族的规模,可一般情况下祖祠诞生的也是灵域,只要是灵域,能供奉的祖灵数量就有限。

谷頳

这也是为什么诸多大族会想尽办法维持自身家格,甚至拼命提升家格的原因。

越大,级别越高的家族,出败家子家主的概率就越小,这些家主都会在有生之年为家族兴盛繁荣殚精竭虑。

因为他们知道死后的真相,如果不努力得不到族人的认可,得不到先祖灵的承认,那他们就没资格入灵域享受香火供奉。

一旦灵域的位置不够,往往会根据生前对于家族的功绩来排序,排序靠后的祖灵离开灵域自生自灭。

小家族还好,祖灵能供奉一位,都不用争。

任凭你功绩再大,只要没有得到朝廷敕封,增加阴福提升家格,那先进去的祖灵自然不会让出位置。

可要是中等家族,比如郡望这一级,能供奉的祖灵往往是数位,但这一级的家族很难提升家格,做出特别大的贡献。

所以往往排序靠后的祖灵需要和当代家主竞争,一旦功绩低于当代家主,出现儿子请父亲、祖父离开灵域的也不在少数。

这也是人世间的一大悲剧,生时亲恩和睦,死后骨肉相争。

为了避免这一悲剧过多发生,福地就成了诸多郡望世家的努力方向。

一般来说,受封高等贵爵的家族便能诞生福地,可福地的大小却取决于爵位实权的大小。

很多虚爵贵族,也就是没有实际食邑的贵族,他们家族的福地也就比灵域好一点,供奉祖灵的数量并不会增加多少。

夏地的贵族爵位一共六等,王、公、候、伯、子、男,其中王爵的地位太过超然,往往只会封给同姓皇族。

所以真正的高等爵位一般指王后面三位,也就说公侯伯是贵爵,子爵和男爵只是普通爵位。

但在很多时候,爵位的贵重,往往不能看爵位的高低,而要看这个爵位是实爵还是虚爵。

虚爵是最普遍的爵位,大一统的中央王朝对于臣子一般都是敕封虚爵,实在是非爵不能赏的大功臣才会给实爵。

而实爵又分为两类,一类是食邑封,就是享受封地子民的税收供奉,而不参与实际管辖;第二类就是裂土封,对于封地享有所有的管辖权,具备独立性。

实爵封的子爵比一般的虚伯爵虚侯爵也不会差,特别是裂土封,其福地远远超过世家灵域的规模,能容纳很多祖灵的存在。

可是自从礼崩乐坏之后,只要是正常的王朝都不会裂土封爵,除非是到了王朝崩溃之时。

每分出一块土地给爵臣,王朝的气运就会削弱一分,眼下大虞还封出了最为精华的关中之地,更是加速了大虞的灭亡。

应鸿羽开创大虞先例,裂土封王,建立起一个真正的国家,不仅阳世风光无限,阴世福也立起王庭福地。

此消息一从镐京传出,天下枭雄无不侧目,这秦王是给他们打样啊。

就差没明说大家快裂土建国,共同瓜分大虞这头鹿了。

犯忌讳挨骂的事我先做,什么礼义廉耻我替你们踩于脚下,还不露头什么时候露头。

所以这次应鸿羽开国,坦露狼子野心,真正骂他的人却不如上次卢文石带动的多。

大多数枭雄听到这个消息,没有想别的,而是不约而同加快了扩张步伐。

那几个实权在握被封爵的大诸侯,此时已经在操办建国立庙的事情了,反正裂土开国最后的掣肘没了,还不如快点建国给家族增添一分阴福。

要知道就算阳世大虞没了,可阴世的大虞龙庭却还能凭借积攒的气运存留一段时间,这个具体多久就看气运还剩多少了。

小国同理,国家没了,可家族毕竟当过国族,受过全国的香火供奉,就算亡国也能留下福地。

只要及时投降大国,保全阳世家族,那福地的阴福肯定不会少。

这也就是很多世家绵延千年几千年的最大原因,他们曾经于历史上的某个王朝末期建过国家,后面又识时务得以保全,凭借开创的福地阴福反哺家族。

可不是每次王朝轮回都能有这种机遇,世家枭雄能不能建国全看两大王朝的过渡。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个分合时间不定。

下一代王朝如果强势,乃是秉承祖龙天命而降的大世王朝,那过渡时期自然不会太久,也就不会有分裂建国的乱世时期。

可要是两代王朝之间过渡太久,下一代王朝积蓄不够,没有马上横扫南北统一天下的实力,就会进入分裂乱世。

这种分裂建国的乱世,在历史上有一种说法,叫战国时期。

古夏大地,乃至开疆扩土所得的蛮荒之地,将会建立起大小不一的国家。

两郡之地的伯国,半州一洲之地的公国,一洲数州之地的王国、帝国。

不,看应鸿羽的架势,可能要复古制,也就是男爵即可开国的百国并立时期。

近古人道大昌以来,纵然出现过多次王朝更迭的战国,但都保持了一条规矩,伯爵以上方可开国。

不到两郡地盘就开国立庙,不会被其他国家承认,纵使被吞并也没人会帮你说话。

而百国并立时期,就没有那么严谨的立国分界线了,半郡一郡之地开国,半州之地称王都不会惹人耻笑。

陈尧成神这么多年,对人道王朝的变迁,以及其中默认的规矩研究很深。

他知道应鸿羽是要做什么,应鸿羽谁是想当诸国共主,让所有立国国主承他一份情。

作为推动百国并立时期到来的人,倒也的确有这个资格。

历史上是有天纵奇才的枭雄做过这样的事,立国后不先去吞并天下反而推动分裂,开创百国并立之期。

这样做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在实力不足的时期称帝,能得到大多数国家的认同。

一般情况下,如果你一洲之地就要强行立七庙,坐北称帝,那肯定会因为德不配位而遭到气运反噬,最后龙庭升不起来,国家也会衰亡。

但只要有天下蛟龙的承认,龙气俯首,哪怕强行称帝,气运也不会逆反。

打得好主意啊,陈尧目光悠远看向西北,那里既是新立的秦国,也是仙道圣地所在,正一道。

第一百八十八 诸道之国

秦国成立的动静逐渐发酵,各地纷纷“响应”,有的响应扩土建国,有的则是斥责应鸿羽不为人臣。

只是短短半月,各地多出了数个侯国,公国,都是有握着实权封地的贵爵。

比如徐州牧杨敬就是第一波被镐京敕封为公爵的诸侯, 杨敬没管这是不是皇帝的本意,反而迫不及待的接下了徐国公的爵位。

此后更是接着秦国建立第二个国家,彭城国,杨敬任第一任国主,立宗庙,追封先祖。

彭城,是徐州古称, 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夏时期帝尧建立的大彭氏国。

杨敬认为叫彭城国比叫徐国更具备正统性,如今徐州境内战火依然没有平息,有一个新的国度建立,必将摧毁很多大族的心理防线。

只要你来投靠我,加入彭城国,马上就封你做大官,你的家族可以分润国家气运,福佑子孙。

彭城国是公国,按照国家礼制,杨敬能敕封公爵以下的侯伯子男四等爵位。

这可是爵位,又有几个大族能够抵挡家族诞生福地的诱惑,哪个家族中没有几个主事的老人。

纵使杨敬在国境内很少会裂土封,但食邑封也成了难以抵抗的诱惑,枭雄豪杰一跃而为贵族,郡望有望成为千年世家。

血脉传承不断,香膏绵永,亿万斯春。

生前百年之后只是黄土一堆, 死后却能在子孙后代的供奉下存留千年之上,凡是知道内情的家族都扛不住杨敬的招揽。

很快,凭借一手名爵敕封的招揽,杨敬统一徐州,彭城国也成为一个占据一州之地的大国。

有样学样,杨敬能成,他们怎么不能成。

于是分布青州、冀州、兖州等地的侯国们,也纷纷用名爵招揽四方,旬月之间就完成了国内的初步整合,中央体制也算是铺了下去。

有鉴于此,应鸿羽马上又操控镐京小朝廷发下了第二波爵位,这一波爵位的覆盖面就大多了。

不仅新增几个侯爵公爵,还将的封子爵,一县之地以上者封男爵。

凡是闯出一点名声的,应鸿羽都封,没有名声的根据官职大小来封。

郡守封伯爵鼓励你再攻下一郡建伯国,有军权的军官也直接封子封男,激发他们占据地盘建国的野心。

应鸿羽尚未举行禅让大典, 正式篡位,所以大虞朝廷的敕封仍然具备法理,在普通小民的心目中还是神圣合法的。

这么一块大蛋糕送到嘴边, 你说大虞各地的军阀诸侯吃还是不吃,诸般考虑也顶不住称孤道寡的诱惑。

大部分接到圣旨的诸侯都吃下了这块别有用心的蛋糕,整个兴平七年的年尾在一片纷乱中度过,就算是年关也有很多地方打成一锅粥。

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服从一卷圣旨,很多子爵男爵操之过急,反而被一些地方实力派给干翻。

于是在兴平八年到来之际,千疮百孔的大虞之地上多出了很多小国,他们的国主没有大虞爵位敕封,是自立建国。

本来这些小国是存留不了太久的,一旦邻居是大国,肯定会以正当理由吞并。

但没接圣旨的诸侯也有一部分,他们大都是节度使,不愿意被残存的名义束缚。

如果新立的大国妄动,没了小国作为缓冲,那自立的诸侯们自然不会客气,掉头就和大国拼杀起来。

以大虞名义开国,纵然可以收拾人心,不会有太多小民反抗,但大虞一日不灭,你就总会受到一些名义上的束缚。

李隆就是不愿接圣旨的诸侯之一,他要建立一个干干净净的王朝,而不是继承大虞法统而立。

前面那个荆南节度使就算了,现在又封个荆南侯这等不伦不类的垃圾侯爷,想把他绑在荆南。当然,除了李隆这等不屑的诸侯,也有一些真正忠心大虞的地方。

比如益州、交州,还有一些失去联系的外州。

这些地方大都是宗室大臣控制,肯定不会接受应鸿羽的矫诏,反而一个个发文声讨秦国成立的合法性。

益州牧姬鄢就很刚,直接派兵屯驻汉中,一幅虎视眈眈攻打秦地的模样。

另有一些仍然心向朝廷的地方豪杰,他们以清君侧的名义再次起兵,秦地太远,就攻打最近的新立之国。

在他们看来,凡是建国的都是叛贼,居然接受应鸿羽那个乱臣的矫诏。

旋起旋灭,每隔几天就会有一个国家新生,又或是有一个国家灭亡。

内九州这等腹心之地还好,世家大族林立,诸多奉大虞正统的地方官还存留许多。

所以内九州的争霸大都遵循了一定的规则,不会胡乱攻打扩张,尽量保存国家元气,不损伤百姓成了如今诸侯国的共识。

而外州就不得了了,无论是海岛十二州,还是陆地上的外十五州,那可真叫一个乱字。

离内九州越远,外州的混乱就越明显,今天你称王,明天我称霸。

这也就算了,好歹是人道秩序重新建立的一个过程,可有的外州却不再是人道为主流。

妖族以浦光州和南黎州两州之地,外加十万大山为基础开国,宣告着远古逝去的霸主,妖国重回元衍界。

换做以前王朝更迭之期,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人道必定会影响诸多势力,先灭了妖国再说。

但如今灵气复苏,人道渐渐衰弱,已经不能再随意影响天道意志。

除了几个和妖国相邻的外州,会对妖国注意防备,其余诸侯国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一个妖国算什么,海岛十二州还出了地上仙国。

如今这个地上仙国已经有了正式名字,叫黑莲仙国,全据一岛之地,坐拥军民百万。

仙道出了黑莲仙国,佛道也眼热了,在扬州大本营大肆宣扬佛国的好处,极乐之地无有烦忧。

现在扬州已经有两三个郡被佛道势力完全掌控在手上,要不是当地的仙道门派及时插手,可能整个扬州已经被佛道颠覆了。

谷覾

大虞在一百多年前,曾经出了一位雄主,当时王朝虽然仍处于鼎盛时期,但豪强兼并土地,国库日缺,普通百姓赋税沉重等问题已经逐渐凸显。

他见境内佛寺林立佛徒众多,大量人口不事生产,还手握大量财富,为了解决这些矛盾,皇帝就瞄上了遍布全国的佛教。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根据调查全国佛寺积蓄的财富相当于数年税收之和。

于是这位雄主,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灭佛运动,从北到南,从内州到外州将佛寺全部平推。

佛寺里面的僧人全部还俗,佛田收归公有,佛像金身全部熔了,各种财富上缴国库。

人道洪流之下,仙道都拦不住,遑论佛道,短短半年各地佛寺就差不多清了个干净,只剩江南还有少量存留。

也许是出于平衡,又或是其他考虑,灭佛的雄主并未赶尽杀绝,而是留了个祖训。

佛教徒不得出江南,有擅自传教者连坐佛寺,杀无赦。

自从那时起,佛教就再未出过江南,最多盘踞在扬州及附近的外州之地。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位雄主的确用意深远。

内九州最富的一州就是扬州,可谓是财税上的半壁江山,其重要程度可想而知。

从佛教在扬州落地生根开始,扬州基本上就没有过什么大的动荡,连一次上规模的造反都没发生。

治平年以来,大虞各地烽烟四起,造反枭雄数不胜数,但扬州依然繁华不减,外面该怎么闹就怎么闹,扬州反正国泰民安。

就是说现在,除了佛教想推动建立佛国和地方官和仙道起了一些争端,什么战争都没有。

佛教本质和统治者并不是对立的,它的本质是愚民,让底层愚民不会反抗官府的统治。

当初的灭佛雄主就认识到了这点,他知道佛教能潜移默化改变底层群众的意识形态,让他们接受甚至愿意被剥削。

这样就不用担心底层百姓的反抗,王朝的统治必将长治久安。

但佛教徒太多,也会让王朝崩塌起来快得来不及反应,一旦出现有潜龙天命的气运之子,掀翻一个满是佛教徒,没有战力的佛教国家是很简单的事情。

历史上也曾有这样的王朝,这个王朝灭亡时,十个人里面就有一个佛教徒,面对叛军一点镇压能力都没有。

综合考虑,灭佛雄主并没有把佛灭到底,而是准许佛道在扬州等地继续传道。

这样一来,其他大部分地区正常发展,没有受到佛教影响,但最为重要的财税重地却变得温顺无比。

从巅峰乃至现在的灭亡时期,扬州江南之地始终保持着对中央朝廷的输血,不然可能大虞都延续不到现在,提前几十年就会

.

灭亡。

扬州佛教驯化民众,让他们不会反抗,一直接受统治者的压迫。

这也让佛教的种子留存,直到如今灵气复苏,佛道超凡也逐渐显化,甚至生出了建立佛国之心。

可陈尧知道,佛教应该成不了,起码就他知道的而言,目前直接勾连元衍界的界域通道只有一个仙界。

妖魔界算半个吧,因为只要是被他们盯上的,都会不停歇地入侵,是诸天万界公认的害虫。

佛教大世界在哪里,陈尧不知道,可没有界域通道想接引上界大佛降临,比接引一位大仙要难上数倍。

当然,从历史的蛛丝马迹中,陈尧能看出来,佛教是有不为人知的底蕴在的,不然仙道早把这佛教给灭了。

元衍界是一个比较独特的中千世界,各大势力都有布局,仙佛神人妖魔,都想占据一席之地。

陈尧自然也不例外,虽然他所代表的神道势单力孤,但面对大世丝毫不惧。

而随着实力的增长,他愈发笃定有信心,自己将是神主开创此界神道。

在青色大神阶段之前,神道可以说简单点,就是集众之道,越多的人信仰,神的实力就会越强。

既然如此,那乱世大世又如何,只要扶持李隆统一天下,他不信有仙佛能在这个世界打过他。

至于青色大神之后,他也就超脱了香火束缚,到时想必仙界也要坐下来和他好好说话。

有着残魂影响,李隆对于推行城隍神的信仰不遗余力,永山既下,城隍庙也就在每一座县城中立起。

在几次神迹传播出去后,乡野之地不用怎么推动,土地庙也就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

神域逐渐扩大,虽然没有实质性变化,但也将神道法网铺在了永山郡,并且还在随着李隆前进的步伐而延伸。

掌握神术的庙祝越发受到人们的尊重,什么头疼脑热家宅不宁,只要你是虔信往往一道符就能解决问题。

就连李隆这位节度使一点也不掩盖他对城隍的敬奉之心,军队中安插了大量庙祝,对于庙祝的符箓神术十分信任,没有人主常见的忌惮之心。

当阴世的秩序被神域接管,永山郡积存的一点野鬼被鬼差一扫而空,就连山中也不会再有鬼物害人。

大量的荒地被官府发动的民众开垦,很多原住民惊讶的发现原先堵塞的荒野道路畅通,蓄水池、沟渠等水利设施修建起来也十分轻松,有迹可循。

这都是陈尧新提拔的一批神灵所为,多出一郡之地,也就代表很多神官神吏可以提升神职。

陈尧也不吝啬,根据功绩大力提拔,首先是各类与民生相关的神,让他们去展现神迹收拢信仰。

乡、村两级土地神,陈尧一下就封出去二十多个,分布在人口稠密的重要乡域。

更有数十位游神、丰产、守护、祛病等神官神吏得到提拔,一下子就把整个永山郡的神域体系给搭建了起来。

其他山神什么的自然神,陈尧只是象征性的敕封了两个本地灵,一个千年树精,一个刚刚生出灵智的小花妖。

两者都是陈尧巡游永山全郡,碰巧遇到的,适逢缘分,封为九品山神安抚本地妖灵的人心。

他们将拥有推荐妖灵的资格,凡是被山神推荐的妖灵,陈尧大都会收入神域体系,再不济也是一位神吏。

有两位山神的先例在,茫茫群山焕然一新,很多妖灵争先恐后地清理山中瘴气,就为立下功劳加入神域。

.

第一百八十九 试探攻防回回砲

不是陈尧不想直接封更多,只是封出一大批属神,神力消耗也不小。

接下来,李隆要出兵桂阳,神域体系铺过去又需要支出。

永山的四十万信徒转化是需要时间的,前期的摊子铺开还要陈尧消耗一部分积累。

兴平八年三月初一,李隆征伐桂阳, 此战将一统荆南。

没有宣战,没有讨伐檄文,堂堂大虞节度使替国讨贼,还需要理由?

在很多人看来,黄虎和李隆都是荆南节度使,互相攻打谁也没资格指摘。

要说有问题, 也是朝廷出了问题,滑天下之大稽, 封了两个一样的节度使出来。

没人会质疑李隆荆南节度使的正义性, 好歹李隆的执政及所作所为是有目共睹的,有王师风范。

可黄虎却是造了不少孽,哪怕如今改命,仁善了很多,也不能很快抹去在荆南地界上的糟糕名声。

李隆统一两郡,收拾人心,慑服群雄,黄虎这段时间也没闲着。

早在应鸿羽送来荆南侯爵位之前,黄虎就称了荆南伯,并以此开府建牙,征伐彭庆留下的地盘。

当然,黄虎这个草贼的荆南伯是没人认的,哪怕是比他地盘还小的国家。

在兴平七年结束时,他已全据桂阳,并且将兵锋探入了湘郡。

截止李隆出兵为止,黄虎已经占据了湘郡东南三县之地, 获取了一定的粮食补给。

说实话, 黄虎真的很难, 以前肆意剥削民力,作威作福时不觉得,一朝成为真正的人主却对统治稳固力不从心。

缺钱少粮,到处都是等待他救济的灾民,要不是有湘郡三县的补给,可能这兴平八年的春天,桂阳的荒田依旧没人耕种。

也幸亏他任命了一个人当桂阳郡丞,掌管民生大事,不然就他这个薄弱的根基可能真要崩盘。

此人就是当初彭庆第一次造反,派去牧府给姬允送信的信使解阳。

解阳当初面对姬允的招揽推迟不就,坚守心中忠义,等回到彭庆身边时却又没得到付出忠义的回报,一直是一个小小的书佐小吏。

黄虎占据桂阳郡城之后,发现全城官吏都来迎接他这个“新主子”,只有解阳在忙前忙后安抚城中百姓。

顺眼啊,这一下,黄虎直接将解阳从不入品的小吏提拔为从五品郡丞,可以说一步登天。

或许是多年的磨砺消磨了他的锐气, 又或许是他想造福百姓,总之解阳大大方方接受了黄虎的任命,并且还十分称职。

每次黄虎有军事行动,解阳总能拿出一定的粮食充当军粮,一点没耽搁这位荆南伯的扩张大计。

听闻李隆举大军二十万来攻,黄虎吸取了彭庆被自己偷袭老巢的教训,丝毫没有停留,率主力返回桂阳坐镇。

自从全占桂阳,吴台主攻,黄虎主守的顺序就换了一下。

由黄虎带领大军开疆拓土,而黄虎之下的第一大将吴台则守卫后方。

攻打湘郡的功绩实在太大,黄虎不放心交给吴台也是应当,这是开拓人主的本能抉择,既是为了自己也是对吴台的一种爱护。

此时,李隆已然势如破竹,打下了黄虎起家的浈阳县,并且直攻含洭。

桂阳郡城,黄虎来不及歇息,便将留守的吴台唤来询问情况。

“八万正兵,五万辅兵?难怪称二十万,唤我称三十万也不为过。”听过吴台的大致汇报后沉声道。

他面色沉重,显然对李隆的军力之盛感到压力巨大。

黄虎对于之前吴台制定的,“放弃外围,固守郡城”的做法表示赞同。

因为就目前的实力对比来看,如果城城必争,那必定耗不过李隆。

黄虎现在有能战之军六万,其中还包括了很多来不及整训的降兵,论起战斗力来说还比不上李隆的辅兵。

毕竟李隆的辅兵都是由民兵直接征发而来,该有的军事素质都不差。

旁边突然崛起这么一个强敌,黄虎自然派人去打探过李隆的一些施政,以及各方面消息。

可就算他知道民兵制无非就是耕战授田,但他也没有那个底蕴去学,太耗钱粮了。

一万战斗力稍弱的军队都丢在外围县城,让李隆去攻杀,或多或少能消耗一些战力,磨一磨锋芒。

剩下五万人,吴台全部留在城内,并且将各县粮食仓储收上来,做好坚守准备。

所以哪怕如今李隆大军即将兵临城下,黄虎也没有任何责怪吴台的意思,他做得对。

只有这样才有一线生机,在知道朗陵的这次出兵情况之后,黄虎就丢了争胜之心,只想据坚城死守,让李隆知难而退。

三日后,李隆全取桂阳以南三县,浩浩荡荡的玄甲大军出现在桂阳城下。

黄虎和一众属官站在城头,观察李军的情况,所有人都异常沉闷,说不出话来。

“怎么,看到人多就怕了?这座桂阳城如此厚实的城墙还不能给你们信心?你们不如现在就开了城门去投降,省得最后我们自己人兵戎相见!”黄虎回头就是对着文武官员们一阵臭骂道。

李隆大军给的压力虽然有些大,但能跟在他身边察看敌情的都是他信得过的人,连他们都这样还谈何守城。

“主公,敌军的强大早有预料,可至今还是按照我们的节奏在走。有荆南首屈一指的坚城,还有五万枕戈待旦的精锐大军,何愁守不下来!”这时解阳出列,慷慨进言道。

黄虎听到这话自然很开心,当即就想夸赞奖赏一番解阳。

谁料解阳直接拱手继续说道:“守城军务,下官不懂,但下官知道各司其职,合力抗敌。下官马上去巡查几处大仓,保证守城将士不缺一口吃的。”

说罢,解阳就先行告退,留下大眼瞪小眼的主臣。

也许解阳这样有些失礼,但正是这样的示范,给了很多官员一颗定心丸。

做好自己分内事就行,负责军务的去鼓舞士气督查下属,负责城内民事的赶紧安抚城内民众,维持正常秩序。

不到片刻,诸多文武官吏纷纷告退,让黄虎阴沉的脸总算露出一丝笑容。

谷嫻

“三日打下我桂南三县,一日一城,攻城的速度如同行军,很强啊。但我桂阳也不差,你说是吧,吴将军。”黄虎指着后方空荡荡的属官站立之处,坦然笑道。

“伯爷言之有理,君臣上下一心,还有五万虎贲,我不信他李隆能啃下来!”吴台俯视城外汹涌的人潮,面色不改道。

从始至终,这位将星就没有露出过不自信的神色,相反承受的压力越大,他的激发的星命大运越浓。

李隆此时也正在刚刚筑起的高台上观察桂阳城,城池的高深,守御之严谨都没有让他有什么心绪波动。

可通过望气术看到的那条接近成蟒的龙蛇,和一抹相映照耀的星辉,却令李隆心中一紧。

那是气运龙象!可城隍爷告诉我,荆州的潜龙中没有这黄虎啊。

不过李隆也没有多想,是潜龙更好,拿下他还能增长自己的气运根基。

潜龙见潜龙,那必定要分出上下高低,这是潜龙互相吞噬的本性所决定。

星辉代表什么李隆不知道,可陈尧知道,他通过随军庙祝看到如此闪耀的星辉,微微一叹。

黄虎还真有一丝要逆天改命的味道,不仅改自己的命,还要改对手的命。

按照正常情况的发展,此时黄虎如果不是对上李隆,只是对上普通枭雄乃至稍弱的潜龙,那他都有极大概率获胜。

因为吴台的将星之命已经被黄虎完全激发,有一位正值大运的将星辅佐,难逢败绩。

纵使李隆准备充分,这次能击败黄虎,可能也很难直接致他于死地。

李隆可不知道陈尧从气运上判断出来的东西,他只知道自己底牌充足,敌弱我强,未有不胜之理。

“使君,是围三阙一,还是四面合围?”张定安安排好扎营事宜后,登上高台向李隆请示攻城方略。

这时,大军的后队已经逐渐到齐,整整十三万人有条不紊的清理周边,制造攻城有利地形。

通过前面三县的攻打,李隆已经摸清了桂阳军抛弃累赘集中精锐,想要以坚城死守阻断他占据桂阳的想法。

五万人,粮食能撑一个月以上,真要逼急了可能还真不好打。

沉思片刻,李隆回道:“把北门放出来,总要留一线生机。”

太阳落山之前,张定安发动了一次试探性攻击,要探探桂阳城的底细。

每门三千人,一多半都是强弓手,压制城头防御,后面则是扛着横板云梯的辅兵。

这一批强攻手确实给力,一度压制了桂阳郡的弓箭反攻,可总归人数太少力有穷尽。

当铺天盖地的箭雨落下,搭着横板浮桥的士卒纷纷落水,有的还活着在水中挣扎,有的却是变成了填埋护城河的第一层地基。

由于考虑到要扛横板、云梯,所以辅兵们都是穿的皮甲而不是坚硬的纸甲,面对箭雨很难说有多强的防御力。

很少有横板能直接卡在两岸或者直接搭上去,当好不容易用横板拼出一片能承受多人的浮桥时,云梯却又很难放上去。

城墙底部多是青石,平滑光溜,就算是人的手都很难牢牢抓住。

随着时间的推移,总算有两架云梯搭在了城头,但由于横板浮桥上很难架稳,一次只能上几个先登正兵。

纵使甲械锐利,士卒勇猛,这等程度的攻城也很难给桂阳军造成麻烦。

滚石檑木之下,几乎就没人能从两架云梯上登城,有的只是不甘掉落的牺牲死亡。

并且浮桥的质量也很难扛住绵延不断的轰击,在滚石之下开始碎裂渗水,试探的目的达到,此时再继续攻城也是白白牺牲。

李隆目睹南门的城防守御之坚,摇了摇头,下令鸣金收兵。

搭浮桥是他提出的构想,张定安不过是执行试验,现在看来真不行。

也是,这个世界人道发展数万年,经历过不知道多少王朝,如果真有取巧法子,为什么护城河还是城池最顽强的第一道防线。

不过李隆也不认为自己脑中的知识就没用了,毕竟这个世界一直都是超凡向发展,真要说到“科技”可远远比不上蓝星的古代。

打退一次攻击,极大地振奋了桂阳军的士气,对于李隆想要取巧的法子也是弃之以鼻。

甚至有人因为白日的鼓舞,提出夜袭立足未稳的李军大营,可能会有奇效。

黄虎听到手下将领的这个提议,颇为心动,挨打和主动出击,还是主动出击来的舒爽。

眼下李军受挫,根本没展现出什么压制力,居然让他看到了一丝获胜的希望。

只有吴台颇为清醒,通过桂南三县的战报情况,这支全军着甲的大军绝对不是样子货。

即使他不明白今天下午的攻城是什么意思,就算试探,也不用弄出这种前人摒弃的法子吧。

在吴台的坚决反对下,黄虎还是按住了出城夜袭的想法,守城就要守到底,决不能给敌人有机可趁。

在吴台看来,夜袭不是不行,久守必失的道理他也明白。

可第一晚就夜袭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但凡有点智谋的主帅都会严加防备,要夜袭也是等双方都陷入僵持放松警惕才行。

好不容易提升点士气,夜袭葬送个几百精锐,必将给敌军正式攻城减少不少阻力,起码在活口中挖出一部分守城信息是不难的。

也正如吴台所料,张定安选派了精锐守夜,就等着你闯。

然而,一夜平安无事,只有后营零碎的敲打之声,这是在调修白天要用的攻城器械。

第二天,一台台巨大而又奇怪的投石机推上阵前,两军将士无不侧目,因为就连李隆的大军也没见用过这东西。

这就是李隆从记忆中翻出的“回回砲”,曾经在蓝星襄阳一战成名,就是这“回回砲”帮助蒙古人攻下了六年未克的襄阳坚城。

投石机?黄虎和吴台面面相觑,这种技术被牢牢掌握在世家及朝廷手中,他们无从得知。

但好歹也听闻过投石机的威力,想着虽然麻烦,应该也不能成为制胜之器。

不料,当一块近两百斤的石弹砸穿城楼时,他们傻眼了,投石机能丢这么重的石头吗?

人力之械还是仙家宝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