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全据郎陵(1 / 1)

我来此界开神道 从南游 7412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一百五十三章 全据郎陵

参与扶持潜龙,仙鹤观要付出的代价不可谓不小,虽然直接派观中弟子参与的不多,但在世俗潜伏的力量可以说尽数投入了。

比如之前协助郡丞赵闫架空郡守寇文德,就是仙鹤观的世俗力量在中间牵线搭桥,乃至最后寇文德重病无人医治都有仙鹤观的手脚。

在大虞,为了减少红尘之气影响弟子心神,很多仙门大派都是占据灵山避世修炼。

不过这并不代表仙门大派就不管世俗了,无论是遏制妖鬼作乱,还是获取很多不可或缺的资源,都需要有足够的力量监管。

特别是仙门大派的弟子补充,那得从茫茫人海中挑出有资质修道的苗子,如果只凭下山游历的弟子收徒,那可能道统早就无人继承,以致断绝了。

如此仙门大派就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根据历朝历代开国时的地盘划分,各仙门在各自地盘区域传道。

清虚宗占据荆北,仙鹤观占据荆南,就是这个道理。

只是多年来清虚宗强盛,而仙鹤观连真人都难以再出,导致大虞开国时划分的传道地盘被站去大半。

这其中掌控传道地盘的关键就在于,仙门世俗弟子的多寡,他们在世俗的社会地位以及财富如何。

修行之路漫漫,总有修行者不能一直前进,或是寿元将近,或是道心蒙尘突破无望。

这些修行者总不能就在门中枯燥的等死,往往会选择下山回到世俗,生儿育女,繁衍壮大家族。

在修行界还有个说法,超凡之辈生出有资质后代的可能性要大一些,就如父母双方都是法师,那后代有修道资质的可能性就会大得多。

但对于修行者这个整体来说,即使概率比茫茫世俗要大,后代也大都是没有修行资质之辈,这些后代难道就不管不问?

最后还不是要送到山下,任其成为一个普通人,平平淡淡度过百年。

对于下山的修行者,以及送下山的后代,仙门也不会阻拦,还会给予一定的资助,帮助其在世俗落地生根。

代价就是帮助仙门掌控世俗,门中若有需要,必须要予以协助。

子孙后代如有修行资质,不得入其他门派,须得加入本门。

本来振越作为仙鹤观在世俗的内门行走弟子,他对仙鹤观掌控区域的世俗弟子有很大的调动权限,只是这次赵光远的请求太过了,这才需要他请示山门。

赵光远在赵家取代上任郡守的过程中,见识到了振越背后的力量,所以这次在对吕高驰动手之前,也想让振越出手。

只是一个未来的敕封,换取一支不弱的超凡力量援助,这个买卖他赵光远怎么会不做。

认识到自己对于振越以及他背后势力的特殊性后,他也不客气,开口就是针对吕高驰,方便他的动兵。

之前还没动乱,对付一个“书生”郡守都损失不小,如果再强行针对手握重兵的吕高驰说不定永山郡的世俗力量全得搭进去。

本来振越认为山门不会同意赵光远的要求,谁料观主亲自回信,全力支持赵光远加速统一永山郡。

这可就让振越有些疑惑了,观主如此重视,看来与荆南动荡的局势有关。

振越虽然不是仙鹤观高层,不能有更高的视野,但他也能隐隐猜到。

有观主指示,振越大胆下令,一些平时很正常的商人、乡绅、官吏都在吕高泽的地盘上动了起来。

是人就有弱点,就有牵挂,只要找到就是突破口。

荆南在动,永山郡在动,郎陵郡的李隆自然也坐不住了,不然就会失去先机。

郡城不好强攻,他就先派人绕过郡城,拿下了永顺县。

如此郡尉宋典就只能困守孤城,连最后能遥相呼应的城池都没了,更别说支援。

从十月底到现在十一月中旬,李隆已围城将近半月,无论是郡城守卒还是李隆之军都已经疲惫不堪。

李隆还好,他将沅水南岸四县的留守县兵都调来了,有充足的兵力轮换休息。

但宋典就只有郡兵一千人,四座城门平均下来每门只有二百五十人镇守,哪怕加上民夫也不够轮值休息的。

睡都睡不好,这种情况下别说出城突袭,就连守城都有些吃力。

而且李隆只想要这座郡城,每到夜晚就在营地里闭门休息防守,你出城逃跑什么的都随意。

认识到这点后,时不时有大户买通守城将官,趁夜打开城门逃之夭夭。

哪怕李隆的名声还可以,不是什么嗜杀能干出屠城之事的人,但毕竟是打仗,谁也不愿意承担那个万一的后果。

开始几天,郡城军民还众志成城,想要抵抗李隆这个外来人。

但随着半月围城下来,很多乱七八糟的消息也纷纷传开,诸如李隆做的大小善事都成了茶楼酒桌上的谈资。

一个能收养孤儿,容纳流民,开荒扩土的人变成他们的主君似乎也不错。

还有传言说李隆出生时伴随大日而落,李隆起兵时李家祖坟上青烟袅袅,总之李隆就不是凡人,而是该成大事的主。

大军围城日久,师乏疲惫,一旦破城,肯定对协助守城的人有惩罚。

再加上宋典毕竟是武官出身,对民生之事不了解,也没精力去管。

城内奸商纵横,存量众多的食盐粮食价格一天比一天高,高到最后普通平民无法接受的地步。

郡府官吏勾结奸商欺上瞒下,民怨沸腾,而宋典不知,只顾盯着守城事务。

郎陵郡城李隆大营,戒备最为森严的中军营帐中,正在进行每天的军事例会。

“这是城里面最近的消息,火候到了啊。”李隆将一封密信递给手下传览,众人皆露喜色。

“恭喜主公,看来我等不用太多伤亡就能拿下坚城啊。”一中年面露喜色,对李隆恭贺道。

他叫管宗,是龙汇县的一位落第秀才,喜欢做实事而轻虚务。

在李隆十二岁时就被看重,力荐给了父亲李呈,成了李家的幕僚,长期负责各庄园的大小事项。

这不李隆起兵后就跟在了他身边,负责参赞谋划,只是管宗更擅长民事,于军事上多是一个隐形人。

他弄不太明白军事上的对抗,但他知道民心向背,现在的郎陵郡城应该说只有宋典不欢迎李隆了。

“已经有城隍信徒送出了消息,说有几个大户愿意投诚,想和我谈谈条件,你们觉得该不该答应?”李隆负手而立,看着营帐中间的沙盘有些出神。

上面是荆州的地形图,代表各方势力的小旗插满了郡县,其中又以代表州牧姬允的小旗最多,全占荆北。

荆南则是各类小旗混杂,之前桂阳郡还是一种颜色,随着黄虎的突然崛起,桂阳郡也变成了两相对立。

“主公切莫答应,便宜那些人干嘛?只要您下令,我带人强攻不要五天就能打下来。”李虎第一个就跳出来反对,他觉得太吃亏了,要投降早不投,等围城看不到希望了再投这算什么。

李虎这话一出,帐内很多中高级军官都微微点头,觉得都这个时候了,城内大户哪还有资格谈条件。

就算是不攻城,再围个十天半月,城内也受不了要内讧投降。

管宗乃是正统的读书人,虽然连举人都没考中,但也不妨碍他奉行的信念,上报君父,下安黎民。

在这大虞社稷将倾的时刻投效了李家,被李隆简拔,那他的君父自然就是李隆。

当听到李隆于这等重要消息还提城隍,管宗就是眉头一皱,哪有人主信重神灵的,尽管这城隍神还从未做过不利于李隆的事。

“敢问主公能否判断此消息的真假,军戎大事怎能相信几个信徒的牵线搭桥,这不是玩笑吗?”管宗没有正面回答李隆的问题,反而是侧面抨击了城隍神。

李隆摆摆手打断了管宗还想继续抨击的欲望,道:“毋庸多言,消息真假我自有辨别,其他人的意见呢?定安你说说。”

管宗又哪里知道,在李隆的记忆中是城隍救他转世,城隍一路伴随他成长,更是他在异世界的底气。

人主者,远鬼神。

可李隆想的是,远离了城隍爷,他哪怕成了至尊,百年之后还是一捧黄土怎么办。

当一世人主,不过是城隍爷对他的要求,如果做得好,最后死了也能得到城隍爷的庇佑。

张定安听到李隆的问话,面色不变,显然心里早就想好了腹稿。

“主公,末将认为可以适当妥协,答应一部分不太关键的条件,尽快占据郎陵郡城。”

此话一出,帐内轰动,张定安可隐隐有李军第一武将的称谓,他怎么能对敌方势力妥协。

“说说看你的理由。”李隆没有生气,反而嘴角微微上扬。

张定安镇定自若,走到沙盘之前,对众人说道:“如今荆南看似非常混乱,各方势力都相争不下,但形式已经很明显了。

无论是哪一方势力率先占领一郡之地,都能占据主动,对于我们来说,先全占郎陵,就能先统合力量。

没有后顾之忧和郡城掣肘,主公就能虎视永山,抢先占据定南重关,打开我们前往外郡的通道……”

一番长篇大论下来,大局观不高的众军将纷纷了然,觉得付出一点利益先进郡城不是那么难以接受了。

李隆看着恍然大悟的一群人,特别是依然在沉思的李虎,不由得有些沮丧。

因为他的这些手下,忠诚归忠诚,但大局观什么的确实不够。

所幸还有张定安能跟上他的步伐,懂他的意思,对其他人的解释也到位了。

“除一部警戒,其余人全部都给我睡觉去,养足精神今晚夺城!”

……

当晚,郎陵郡城东门洞开,李隆大军随之入城。

而这时的郡尉宋典还在参加郡城大户们组织的献粮晚宴,宋典一般都不会接受大户宴请,奈何这次参与晚宴的城内大户达到了一半。

只要他去了,怎么也能收获一批粮食,投入市场能压一压粮价。

纵使再两耳不闻窗外事,宋典也知道最近粮价飞涨,粮商囤聚居奇,百姓们在饿肚子,这惹得他好不痛快。

要不是城头上还有大户们家中的家丁协助守城,而粮商背后就是最大的那几个家族,他早就下令派兵镇压了。

几次强行用政令平抑粮价,已经让很多大户心生怨愤了,所以他刚收到大户们的善意就接受了,想缓解一下彼此的关系。

只要还想将这孤城守下去,大户们的支持必不可少,但当他认为今晚是宾客尽欢的时候,城内居然传来了骚动声,而且这声音还越来越大。

要知道不管是平常,还是这种战争时期,宵禁都是最严的禁令。

前两天就有几个喝醉的酒鬼被巡夜的士卒抓到,宋典为了严明法纪,将其斩首示众,头颅还挂在了坊市牌坊之上。

现在还会有如此大的骚动,只能是意味着城内有叛乱,需要速速平息。

“黄家主,刘公子,周管家,城内恐有动荡,待宋某镇压再来给诸位赔礼道歉。”宋典马上从酒桌上起身,对几位郡望家族的代表说道。

他身后的两个亲兵也赶紧给宋典披上甲胄披风,准备动身和门外的卫队汇合。

半晌,宋典都没听到众人的回应,整个酒楼都安静了下来,他整理好甲胄抬头一看,整各个家主代表的眼神十分怪异。

“啪~”黄家家主起身突然摔破酒杯,一声清脆地响声打破了寂静。

宋典再迟钝,摔杯为号这一典故,他还是听说过。

“铮铮~”

“来人,宋武速来!”宋典高声对门外大喊,立马拔刀,身后的两个亲兵也是拔刀护在他身前,然而一切都晚了。

数十个持刀家丁从两侧厢房闯出,团团围住了宋典。

同时门外传来厮杀声,瞬间将宋典打入深渊,这些人早有准备,怎么可能没准备人手对付他的卫队。

“黄家主你们这是投靠新主子了?李隆给了你什么好处,我给两倍、三倍!”宋典还想挣扎。

被称为黄家主是一个五旬老者,慈眉善目,没想到做事这么狠辣果断。

“识时务者为俊杰,抱歉了,宋郡尉,大军入城已成定局。”

第一百五十四 郡朝建国之说

群龙无首,本来就体力和精神都到达极限的守城士卒哪里会有过多的抵抗,在几场小规模的碰撞后,纷纷放下武器投降了。

全城戒严一晚,第二天郡城的居民们起床后,小心翼翼开门看看外面的情况,发现一切如常。

甚至气氛要比以往轻松了很多,各县的商人带着大批货物入城,物价缓缓回降。

街道上重新恢复生机,奸商一夜之间消失不见,重要的粮食、粗盐精盐售卖马上恢复到战争开始之前的价格。

是他们不想赚钱么?实在是李隆狠啊,几家有明显抵抗欲望的大户被一夜杀绝,本来将近枯竭的官仓又被填满。

还有菜市口的血迹可还没洗净,那是昨晚趁乱混水摸鱼的地痞贼人,被砍得人头滚滚。

本以为迎来了一个大善人,谁料是个狠人,还想凭借开门功劳和李隆讨价还价的几家大户都默不作声了。

曾经的郡守衙门,现在已经被改换成了团练使镇守府,一大早城内有头有脸的人物就被请了过来。

镇守府大堂,李隆高居主位,下面是乌压压一片官绅,他们面色恭敬低眉顺目。

这怎么有种皇帝上朝的感觉?李隆感觉舒坦极了,俯视大堂中的所有人,这些人从此以后都要仰起鼻息而活。

“参加使君!”上一任郡丞温敏博十分懂事,带着众人拜见李隆。

参拜之声如同山呼海啸,包裹着李隆,他成为了这一郡之地事实上的主人,这一刻他觉得自身在发生什么蜕变。

陈尧浮于半空,双目神光内敛,还能有什么蜕变,自然是气运之变。

在陈尧眼中,李隆头顶的气运波涛滚滚,本来还是赤红之色的外运,现在却是多出了很多黄色云气。

半是赤红,半是淡黄,之所以还不是全部黄色,想来应该是郎陵还未彻底稳固。

只待李隆册封官吏,颁布政令,将新立的体制融入到郎陵各地,到时自然名正言顺地统管郎陵,获得一郡气运加持。

如果说县令只是百里侯,那郡守可就跨越了一个台阶,几千里之地如同一个小型王国都是郡守说了算。

要不然为何在郡中官吏口中有郡朝的说法,因为每次郡守召集众官吏议事,都如同皇帝召开朝会一般,气势恢宏规模庞大。

根据陈尧所知,在元衍界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好几个乱世。

比如中古时期,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大一统的人道王朝,各国之间相互征伐,绵延不休。

哪一个国家能占据中原才有资格称正统大国,而这个中原大国却无力统一其他国家,一旦擅起刀兵就会惹来其余众国群攻,最后国灭主亡。

强大点的国家有两郡三郡之地,但也有很多小国只有一郡之地就称王称霸,甚至国祚能有几代人。

郡朝之称就是从那时候传承下来,意思就是说你郡守大人在一郡之内,都是你说了算,生杀荣辱全掌于你手。

李隆如果想,甚至能以郎陵郡为一国成为开国之君,只是这样在如今可能就会成为一个笑柄了。

古夏以来共有公侯伯子男五等贵族爵位,在上古中古男爵就能开国,成为一个诸侯国之主。

比如许国国主就是以男爵之身开国,一直绵延二十四世才为大国楚所灭,而许国所据之地连一郡都没有。

但自从近古人道大昌以来,就有了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只有伯爵之上的贵重之爵才能开国。

哪怕是最弱的伯国也要据有两郡之地,不然就会被世人所耻笑,为诸侯国所不容。

就算你强行以一郡之地立国了,别的邻国也不会承认,反而会认为你太弱,时时欺辱想要兼并你的国家。

王朝更替不是几年能做到的事情,近古时期大一统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想要迎来新的大一统王朝,都会有绵延数十年乃至百年的分裂时期。

这个分裂时期在古夏几万里的土地上就会出现众多国家,伯候公等小国数不胜数,称王而得以开国之主往往是较为强大的潜龙。

甚至在六百年前,由于久未有雄主出世,分裂时期绵延了近两百年。

所以现在大虞病入膏肓,分裂时期即将到来,很多熟知历史的“有识之士”都会择主而投。

就说现在手握一郡之地的李隆,难道没有成为一国开国之主的潜力吗?

只要再占据一郡,手握两郡,李隆就能有资格开一伯国,到时他就是名副其实的人主。

而且荆南这等地形复杂之地,山脉江河众多,地理优势绝佳,不出意外一心闭门自守,传承数代不成问题。

大堂之中这么多低眉顺目的大户大族之主,很多人其实在心底都已经想真效力于李隆了,投资尚需赶早。

吼~

一声似牛非牛,似蛇非蛇的嘶吼从李隆的气运云海中传出,陈尧微微一笑。

全据郎陵,这可是真正的一郡之地,怎么说李隆的气运之蛇也该进化了。

随着李隆不断册封官职,一道本来细小瘦弱的黑影在气运云海中翻转腾罗,体型慢慢变大。

“命管宗为团练使镇守府长史,正六品,兼管郎陵民事;命张定安为行军司马,正六品;设立虎豹都,以李虎为都指挥使,从六品;设立骁骑都,以苏唯勇为都指挥使,正七品;设立水师,以孙良材为操船校尉,正七品……”

“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曹,以温敏博为六曹判官,正六品;以李文轩为吏曹主事,从六品,掌官吏任免、考绩、升降等;

以王全云为户曹主事,从六品,掌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以黄承为礼曹主事,从六品,掌典礼、科举、书院等;

以李故为兵曹主事,从六品,掌军政、招募新兵等;以刘兴思为刑曹主事,从六品,掌刑法、狱讼等;以詹任为工曹主事,从六品,掌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

直到各县县令、县长,以及从七品之上的佐贰官宣读完毕,以李隆为核心,以镇守府为核心的新官制才算是初步建立起来了。

“遵使君之命!”无论是得到官职,还是没得到官职的官绅都只能接受这种结果。

毕竟这个任命说实话还是挺公道的,凡是跟着李隆起家的基本上都得到了合适位置,并且李隆也并没有把之前郡府的官吏全都换干净。

比如温敏博因为识时务,并且算是个为民做主的官,就受到了李隆的重用。

在六曹中的刑曹、礼曹主事也都拿出来给了黄刘两家,这两家是郎陵的郡望家族,在献城过程中有功,需要李隆拉拢一二。

黄承是黄家家主,年轻时在大虞礼部任过六品主事,后面因为一直没受重用才辞官回乡归隐。

虽然这次的礼曹主事没有黄承曾经的礼部主事品阶高,但黄承却是非常高兴,下定决心让家族支持李隆。

因为在黄承当礼部主事时,头顶还有什么员外郎、郎中、侍郎等一堆高官,平时就只能打打下手。

现在不同了,一郡礼仪之事全归他管,可谓是大权在握,他甚至觉得自己花甲之年焕发了第二春。

还有刘兴思是个“年轻人”,不过而立之年是刘家独子,他不喜读四书五经而喜读律法案例,考了个秀才就没再继续科考。

李隆在龙汇时就曾听闻过他的奇怪名声,刘兴思很喜欢帮人诉讼,哪怕请他的人是平民拿不出钱,只要符合律法规定,他都会写讼状在衙门据理力争。

所以李隆没有任命当代的刘家家主,而是任命刘兴思,人尽其才。

哪怕他只有秀才功名,但李隆认为做实事的人不需要懂太多大学问,而这个时代喜欢枯燥律法的人太少了。

“另外,没有被选中的人也不用气馁,一月之后我将在镇守府召开镇守府属官考试,只要有童生功名以上者皆可参与。”李隆注意到很多士绅面色黯淡,旋即抛出了一个惊雷。

此言一出,下面议论纷纷,没人知道这是个什么考试,难道考中就可以做官?

随后李隆宣布“退朝”,几个文吏拿着一张公告贴在了镇守府外,众多郎陵郡有头有脸的人物都挤在一起围观。

上面的意思就和李隆说的差不多,说是郡城包括各县乡很缺官吏,特举办一次大考,只要考中者就可称为镇守府属官。

根据考试成绩录用,共分三等。

一等留在镇守府做官,八品到九品不等;

二等下放到各县,成绩靠前者可自主选择县域,都从九品做起;

三等录用规模最大,但要下放到乡治,初时不授官,半年之后考核,政绩达标者再授县乡一级的官职。

李隆这样其实就是挂了个镇守府属官的另类科举考试,只是他现在明面上还是大虞的官,如果真弄科举那岂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除了国家中央,谁有资格举行科举,李隆缺人只能这样做。

他想把体制铺到乡甚至村这一级,这就侵占了各地乡绅的权益,所以李隆就想在政权刚开始建立时就打好基础。

现在各县还大都是留用的原有官吏,通过一场考试淘汰更换一部分人,起码能保证下级官场不是铁板一条,能有忠心于他的官吏。

在城内刚刚掀起对这场考试的讨论热潮时,李隆已经开始签发第二条政令,那就是建造城隍庙,将城隍信仰普及到全郡各地。

陈尧一直在观察李隆的气运变化,亲眼目睹李隆对他的尊重,他也有些欣慰,不枉费自己投资耗费如此巨大。

从李隆还没诞生之前,他就在布局,为了就是李隆成为人主之后不会排斥城隍信仰。

那一道融入李隆本身的残魂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他,让他对陈尧有亲近感,而不是掉头就被人道裹挟,翻脸不认人。

他李隆的潜龙之命都是陈尧给的,被陈尧所修复的虬龙龙脉自然不会对陈尧有恶感。

伪造的前世记忆,更是让他对穿越者深信不疑,一个二十一世纪穿越者最相信的自然是超凡力量,当一世皇帝反而弄丢自己的大靠山当然不被所取。

不过李隆也不是心胸狭隘之人,他在推广城隍信仰的同时,重用管宗这等排斥鬼神的传统士人,足以显示他的人主气魄。

谁还有资格说他为人主,当远鬼神。

李隆辖下年年大丰,除非管宗是瞎子,这才看不到,等李隆入主郎陵第二年全郡大丰,那所有人都可以闭嘴了。

在他任命的官员开始工作,体制缓缓运转后,气运龙象终于完成了蜕变。

一条长约五尺的黄色大蛇从气运云海中探头而出,罩着蛇身的云气散去,黄蛇盘缩着,蛇信伸缩之间,不仅没有蛇类的阴毒反而充满了堂皇大气的仪态。

果然潜龙的潜力已经在激发了么,刚刚一统郎陵,居然就长到了五尺,要是等统治再稳固一年半年的,起码能长到七尺。

再继续进化就是成蟒,而蟒形龙象差不多就可以割据一方了,哪怕是立国也有足够气运根基为凭。

在乱世到来之际除了潜龙,总会有一些人杰英豪出世,他们同样可以和潜龙争个一时长短。

只是乱世枭雄最多也就止步于蟒形,没有潜龙的先天根基,难以度过化龙之关。

这郎陵一郡之地要是给之前的郡守田奉割据,那他无论将郎陵治理得多好,显化出的气运之象也最多是三尺小蛇。

因为田奉没有李隆的先天根基,他的气运蛇象中龙性不足,再攻下几郡也最多成蟒而不能化龙,除非有大能帮他逆天改命。

陈尧判断李隆的黄蛇能长到七尺,就是因为李隆有潜龙之命,有先天之基。

李隆是当初七里湖小龙脉诞生的后人,天生就是潜龙,有人主之格。

即使这小龙脉的龙气含量只能撑起虬龙之格,但虬龙也是龙,只要突破化龙之关那就是质的飞跃。

虬龙,古代传说中的有角的小龙。

这小龙也能给李隆带来先天的领先,别小看这四尺的领先,一步领先步步领先,只要再有突破,那就是蟒。

甚至不需要李隆打下第二郡,只要李隆将自己扩张的通道打开,就能够化蟒。

陈尧望向郎陵的南方,那里是永山郡,而永山的门户就是定南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