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58 章(1 / 1)

抗日之浮空基地 阿布阿小布 2000 汉字|16 英文 字 2个月前

快沈德燮就扩大了训练和教育的范围,建立的空军士官学校专门培养地勤和技师还算能说得过去,但是到处开工的空军少年学校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原本朱家骅以为空军少年学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空军的子弟,可是一看空军少年学校的招生范围,那可是几乎没有任何限制条件的,跟国民政fu教育部旗下的小学和中学是冲突的。在战时,教育部没有更多的资源投入进去,只能任由空军的发展,但是现在,是应该对这件事情进行一个了结了。

朱家骅专门飞赴昆明与沈德燮接触了几次,但是始终无法解决这个问题。随着光复的国土面积越来越大,空军教育部几乎紧跟着国防军的脚步在光复区建立新的空军少年学校,并组织失学儿童入学,而且这些区域的师资也是有限的,空军抢了先机,留给朱家骅的自然就少了很多,这让国民政fu教育部在新光复区重建教育体系的工作几乎无法展开了,在教育界的权威也无法树立。

朱家骅觉得自己需要跟何俊才好好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了。他并不惧怕跟空军打交道,通过戴笠的事件和空军两次发表的声明来看,何俊才是一个非常克制和理智的人,他不同于那些旧军阀,非常明白和熟悉政治的玩法。而且空军跟九三学社的关系很好,九三学社就主要是一些教育和科学界的泰斗组织起来的,所以空军也算是文明人圈中的。

于是朱家骅整理好材料,带着皮箱,在秘书的帮助下登上了前往重庆的中国航空公司的班机。在之前,他已经修书一封通过国民政fu的渠道发给了空军总司令部,表明希望面见空军总司令并商讨教育事宜的愿望,同样的一封信还通过九三学社中的重要任务,西南联大的校长转交了一份。只不过能不能见到何俊才则其心中没有底,因为经过军统搜捕的时间后,军官俱乐部已经将何俊才严格保护了起来,何俊才几乎只在浮空基地和第一浮空舰队上,很少回到地面上来。

重庆的九月已经变得凉爽了起来,太阳不再那么火辣辣地照射在人的身上。中国航空公司的飞行员驾驶技术非常娴熟,据说他们中的一些人原本就是空军中的飞行员,只不过由于负伤或者其他原因而退役,成了民航飞行员。想来中国航空公司的背后也有空军的影子,否则怎么可能获得那么多的资源。虽然朱家骅并不熟悉航空工业,但是他仍然知道中国航空公司所有的客机都是空军经济管理局旗下的某个飞机制造公司所生产的,纯国产货。坐在这架dc-3客机之中,朱家骅感觉到非常舒适,也非常之自豪。

走下舷梯,朱家骅看见停在跑道上的一辆轿车旁边的司机举着一张写着他名字的牌子。他没有要求当地教育部的官员前来迎接,甚至没有通知他们自己将飞临重庆,这会是谁呢?朱家骅脑子中充满了疑问。

等他表明身份后,那名司机微笑着出示了自己的证件,原来是来自空军,看来自己发的那封信已经成功抵达了空军司令部。那名司机恭敬地接过朱家骅手中的行李箱,麻利地放入轿车后备箱,然后打开车门,邀请朱家骅上车。朱家骅并没有让秘书一同前来,于是只身登上汽车,接下来的事情就看空军的安排了,朱家骅自信空军是不会对自己有什么不利地行动的。

汽车沿着珊瑚坝机场的公路开上了菜园坝,然后向着市区中开去,经过了长途飞行的颠簸,朱家骅不由得有点疲倦,他靠在椅背上闭目思考起说辞来。

……

------------

第三百八十六章 登门拜访

第三百八十六章登门拜访

轿车突然抖动了一下,后座上已经进入浅浅睡眠的朱家骅惊醒了过来。前排开车的司机抱歉地说:“对不起,先生,最近时间这一段正在修路,所以会比较抖,请您坐好了。”

透过车窗,朱家骅发现轿车并没有开向南山。是了,想来现在空军司令也不会在南山别墅或者南山的司令部中,刚刚出了军统的事情,虽然戴笠已经丧命但是包不准有什么军统的余孽在骚扰呢。说起军统来,其实朱家骅到还蛮熟悉这种特务组织的,他很理解戴笠的心情,因为他自己也曾经一段时间是中统的负责人,并且曾经大肆地在中统中清除陈立夫和陈果夫的cc党人士,他知道情报组织的严酷性,很多时候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所以朱家骅自己很是欣赏在国民议会“九九议案”中提出来的解散特务组织,这样避免了已经恢复和平的中国陷入内乱,或者陷入集权统治的危险。

车一路向西行去,因为两旁正在扩建公路,所以走走停停,路况也不大好。朱家骅望向两旁新修的各种建筑,不由得感叹重庆的快速发展。半年前朱家骅以及他的国民政fu教育部也在重庆办公,这才半年的时间,重庆就变得对他陌生了起来。而且现在还是到处都在大兴土木的样子,可以想象再过半年到重庆来,朱家骅恐怕就得找向导了。

其实在重庆的这几年,朱家骅已经感受到了重庆的变化。从1941年开始,日本人的飞机就很少飞临重庆上空了,重庆的工业和商业得到了大大的发展。重庆郊区新建的几个工业园区容纳了各方势力控制的各个工厂和企业,解决了一大批难民的就业问题。抗战后蜂拥而至的难民有了一份工作以后,整个城市就变得稳定了许多,街头巷尾再也看不见成群的饥饿难民了,长江和嘉陵江边上的乱糟糟的吊脚楼和棚户区也少了多了。重庆市区则大力发展起了商业,商人们自发地在几个地方建立起了物资交易的市场。由于重庆是当时国民政fu的陪都,也是西南的重镇,所以很多商人都习惯到这里来进行交易,到处都可以看到运货的卡车开来开去,整个重庆变得生机勃勃。

虽然朱家骅全身心地扑在国统区的教育事业上,特别是初等教育上,但是他也隐约的知道,重庆的这一系列变化几乎都是空军所推动的,而且重庆的变化只是全国变化的缩影。当朱家骅跟随国民政fu的迁都将办公地点搬迁到南京去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