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4 章(1 / 1)

抗日之浮空基地 阿布阿小布 2000 汉字|8 英文 字 2个月前

张了。你们回来后将在英国获得的经验好好地用在对日作战上面,我期待你们的佳音!”何俊才挥舞着双手,来到这个世界上已经有5个多月,他已经能比较熟练地发表这样的演说。何俊才是昨天晚上乘坐浮空基地到这里来的,虽然空军经济管理局的任务很重,但是何俊才心知这些人员和装备的重要性,仍旧亲自来迎接他们。

作战指挥部的总指挥毛邦初听说这些人将返回非常高兴,及时地跟何俊才敲定了这些人的去留。虽然现在抗日战场上继续这些有经验的飞行员,但是何俊才仍旧留下了一部分来充实到昆明的航校和陈纳德的topgun训练中去,他们经历了这个时代最大规模的空战,毕任何教官更加知道在空战中需要什么。剩余的人员分配到空军现有的四个飞行团中去,何俊才希望这些人作为火种,将英国学到的现代化空战思想和技术带回去,让这些飞行团也能脱胎换骨。

何俊才走到空地上,亲自查验了卡车运来的一个个木箱,虽然经过1个月的海上颠簸,这些木箱仍然外观良好,也没有出现被水浸湿的痕迹,显然得到了良好的保护。何俊才回头望了望正在登上浮空基地的中国飞行员们,这些人在船上看来是没有闲着。

现在对何俊才最大的挑战就是建立中国人自己航空工业,只有这样才能长久地对日本保持空中优势地位,在二战全面爆发前占据足够多的优势。时间即将进入1941年,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除了这条液冷发动机生产线外,另外一条气冷航空发动机生产线正在从美国来到这里。何俊才希望通过这两条发动机生产线来逐渐建立起中国自己的航空工业。虽然目前中国的重工业在空军经济管理局的支持下大力发展了起来,玉门的油田已经进入逐渐提高了产量和油品,攀枝花的钢铁厂炼出了第一炉合格的钢材,云南的电解铝工厂已经进入最后的建设阶段,甚至还有一个空军专门的武器厂正在规划之中。但是何俊才知道航空发动机是航空工业中的关键点,甚至在他原来的历史上,到了21世纪中国都无法生产出合格的军用发动机,还需要从俄罗斯购买。所以一开始他就非常重视发动机生产和后续研究。

看着数量众多的大木箱,何俊才仿佛看到了中国人自己生产的战斗机装备到空军,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关键杀手锏。特别是他提前已经得知英国政府甚至还“赠送”了一批技术人员来帮助中国建立这条生产线,这个时候英国正陷于跟德国的大规模空战中,此举实属难得。当然他投桃报李地让丘吉尔点名的几名超级王牌多在英国留上两个月,这是英国首相辗转驻英大使向他传递的一个意识,英国政府也需要这些国际英雄不断刷新的战绩来振奋英国民众的抗击决心。

何俊才最后的目光落在阵亡于英国上空的中国飞行员骨灰盒上,英国政府为他们开出了足够的抚恤金让他们的遗属能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生存下去,在他们战斗过的机场,一座纪念碑正在规划中。而何俊才此行将会把他们的骨灰带会祖国,带到重庆南山上的空军坟隆重安葬。虽然他们是在英国阵亡的,但是他们更多地是为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外交使命而战斗,无论是英国民众,还是中国民众,都不应忘记他们。

-------------------

各位书友,抱歉更新晚了点,我的电脑进水了,不得不借人家的电脑来更新。求收藏!求推荐!你的支持是我的动力。

------------

第八十五章 航校(一)

有了浮空基地这个利器,这批装备第二天一大早就抵达了贵阳,在那里他们将运往贵州大定正在建设的第一发动机制造厂。而何俊才则带着刚从英国返回又被分配到中央航校当教官的飞行员们来到了昆明,他将第一次访问这个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航校。

对于昆明巫家坝机场,何俊才一点都不陌生,后世由于工作需要,他经常来到这里。甚至在21世纪初,这里仍就被作为军民两用机场在使用,仍能看到高射炮阵地和一些战斗机。而现在中央航校就坐落在这里。

中央航校原本在杭州览桥,她为抗日初期提供了大量的飞行员,空军的大部分飞行员都毕业于中央航校。由于日本人的入侵,中央航校不得不迁移到后方,最终航空委员会选择了昆明的云南航空学校旧址。

1922年(民国十一年)冬,云南省督军兼省长是唐继尧响应孙中山先生“航空救国”的号召,积极创建航空学校,开辟机场,于昆明南郊四公里之巫家坝,建造校舍,设置机库及学校。建校之际,即招考国内外优秀青年及聘请国内外航空专家,担任飞行教官及顾问,与当时之东北、广东、南苑各航空学校,同为中国空军的摇篮。后来巫家坝机场还开通到数个城市的航线,是中国首个国际性机场。

在何俊才的时空中,巫家坝机场更有两项在抗战立下的大功。其一是作为驼峰航线的终点为抗战中转了大量的物质,其二是作为飞虎队的基地在打击日本入侵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然现在这一切都没有发现,可能永远也不会发生了。

何俊才乘坐的dc-3联络机直接降落在了巫家坝机场,随行的还有10余名在不列颠上空让德国人颤抖的中国飞行员。为了保证他们的安全,第十一大队甚至派出了4架战斗机和一家侦察预警机来为其护航,4架歼一型战斗机优美的身姿让地面的航校学员惊呼不已。

刚走下飞机,便看见沈德燮少将向他走来,沈德燮不仅是老牌的空军将领,空军训练部的部长,还是中央航校的校长,在这里他就是东道主。

“稀客啊!稀客啊!鹏飞老弟,你终于肯光临我这破破烂烂的地方了。”沈德燮之前曾经跟何俊才打过一段时间的交道,所以跟他比较熟悉。

“少悦(沈德燮的字)兄,你要说航校还是破破烂烂的地方,那可就是在打我们经济管理局的脸了啊?”何俊才笑着回答。他早就知道航校对空军的重要性,所以从一开始就非常支持航校的建设。不但将浮空基地上原有的十来套模拟